董慶芳
【中圖分類號】R7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6--01
濕疹是常見皮膚病,包括慢性濕疹與急性濕疹,其特點是具有極高發(fā)病率,反復發(fā)作,癥狀是瘙癢難以忍受,有苔蘚樣變,給病人生活與工作帶去嚴重影響[1]。本次實驗選擇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濕疹熱盛型患者作為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探討了清熱除濕湯治療濕疹熱盛型的療效,試驗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確診的80例濕疹熱盛型患者作為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 執(zhí)行清熱除濕湯治療的組別列為試驗組,執(zhí)行龍膽瀉肝湯治療的組別列為對照組,各組40例。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23~62歲,平均年齡(37.4±3.3)歲;急性濕疹11例,慢性濕疹29例。試驗組男30例,女10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38.5±4.1)歲;急性濕疹13例,慢性濕疹27例。對比兩組病人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試驗組執(zhí)行清熱除濕湯治療,藥物配方:生地、大青葉、龍膽草、白茅根、黃芩、車前草、生石膏、六一散。對照組執(zhí)行龍膽瀉肝湯治療,藥物配方:梔子、黃芩、柴胡、生地、龍膽草、車前子、澤瀉、通草、甘草、當歸、刺蒺藜。隨癥加減:內熱、大便干者加大黃、枳殼;下焦?jié)駸嵴呒狱S柏;滲液多者加茵陳;發(fā)于面部者加菊花;發(fā)于上肢者加姜黃;發(fā)于下肢者加牛膝;瘙癢明顯者加地膚子、白鮮皮、苦參。每天1劑,中藥第1次煎煮30min,第2次煎煮20min,混合2次藥液,分早晚飯前2次溫服。兩組病人所服中藥湯劑在第3次煎煮冷卻后,將藥劑敷在患處,每天2次,每次保持15~20min。2周為一個療程,所有病人1周后進行1次復診,1個療程結束后對療效進行評定。
1.3 評定標準[2-3]
依據(jù)0分、2分、4分、6分等不同分數(shù),評定瘙癢程度、皮疹面積、皮疹顏色、皮疹形態(tài)。中醫(yī)臨床癥狀包括口渴、心煩、小便發(fā)黃、大便干燥,無癥狀定為0分,有癥狀定為1分。皮疹主癥積分由以下分數(shù)構成,即:皮疹面積分數(shù)、皮疹顏色分數(shù)、皮疹形態(tài)分數(shù)、瘙癢程度分數(shù);中醫(yī)證候積分由以下分數(shù)構成:心煩分數(shù)、口渴得分、小便發(fā)黃得分、大便干燥得分;總積分由以下分數(shù)構成:皮疹主癥得分、中醫(yī)證候得分;采用以下方法計算綜合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采用以下方法計算中醫(yī)證侯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中醫(yī)證侯積分-治療后中醫(yī)證侯積分)/治療前中醫(yī)證侯積分×100%。依據(jù)治療前后的癥狀改善情況,評定綜合療效與中醫(yī)證侯療效,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4個等級:治療指數(shù)超過95%,定為痊愈;治療指數(shù)在70%~94%,定為顯效;治療指數(shù)在50%~69%,定為有效;治療指數(shù)小于50%,定為無效。評定瘙癢治療效果標準:完全不癢,評分等級下降3級,定為痊愈;評分等級下降2級,定為顯效;評分等級下降1級,定為有效;評分等級沒有下降或出現(xiàn)上升,定為無效??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此次實驗所有數(shù)據(jù)全部由SPSS17.0版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以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比較組間資料。以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比對照組要高(P<0.05)。
2.2 對比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
對比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試驗組明顯比對照組優(yōu)(P<0.05)。
2.3 對比兩組瘙癢療效
對比兩組瘙癢療效,試驗組明顯比對照組優(yōu)(P<0.05)。
3 討論
濕疹是指多種因素誘發(fā)病人表皮與真皮淺層產(chǎn)生炎癥,主要癥狀是瘙癢難以忍受,皮損為多樣對稱形態(tài),破損皮膚表層有滲出[2]。中醫(yī)辨證論治將濕疹劃分為四類:(1) 血熱證型:丘疹紅斑是皮膚損傷的特征,較少滲出液,治療方法選擇祛風涼血、除濕清熱;(2)濕阻證型:主要癥狀是皮膚損傷呈暗淡色,隱藏著水皰,抓破后有滲出液,皮膚干燥脫皮屑,舌淡,苔白,治療方法選擇除濕健脾;(3)血燥證型:主要癥狀是皮膚干燥脫皮屑,瘙癢難以忍受,浸潤肥厚,舌紅,治療方法選擇除濕滋陰;(4)濕熱證型:主要癥狀是皮膚紅腫灼熱,滲出大量黃水,大面積分布紅斑、丘皰疹、丘疹,舌發(fā)紅、苔黃,小便黃,大便干燥,治療方法選擇清熱利濕。龍膽瀉肝湯的功效是瀉去肝膽的實火,清除肝膽的濕熱,可以有效緩解以下濕熱內蘊的癥候,即:口渴、心煩、小便黃、大便干。清熱除濕湯的功效是清熱涼血祛濕,對于治療濕疹熱證型皮損的效果顯著,方中梔子有抗皮膚真菌、抗炎和鎮(zhèn)靜功效,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柴胡有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刺蒺藜能夠抗過敏止癢。內熱、大便干者加大黃可瀉熱毒、破積滯,枳殼可利氣,寬中,行痰,消積,消痞;下焦?jié)駸嵴呒狱S柏可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滲液多者加茵陳可清濕熱、抗炎;發(fā)于面部者加菊花,作為"廣譜抗生素",對多數(shù)皮膚真菌具有抑制作用;發(fā)于上肢者加姜黃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治療皮膚瘙癢、發(fā)炎;發(fā)于下肢者加牛膝可抗過敏;瘙癢明顯者加地膚子可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白鮮皮可抗菌、祛風、燥濕、清熱、解毒,苦參可抗炎、止癢,調節(jié)免疫功能。諸藥合用下,清熱除濕湯的作用是直折火勢,速戰(zhàn)速決,但是不可長期服用,只可短期使用[3]。本次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對比兩組治療效果,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比對照組要高。對比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試驗組明顯比對照組優(yōu)。對比兩組瘙癢療效,試驗組明顯比對照組優(yōu)。由此說明,清熱除濕湯療效明顯比龍膽瀉肝湯更優(yōu)。
綜上所述,清熱除濕湯治療濕疹熱盛型的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頓耿,趙軍磊,王慧娟.清熱除濕湯聯(lián)合中藥濕敷治療濕疹熱盛型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3,7(23):145.
王崇敏.清熱除濕湯治療濕疹(濕熱型)40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yī),2016,48(05):146-147.
蔡念寧,張廣中,李敏,等.清熱除濕湯治療濕疹熱盛型的療效觀察[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2,45(9):675-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