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先秦漢語傳世文獻中“蘆荻”類詞主要有“荻”、“萑”、“蒹”、“葭”、“蘆”、“葦”、“菼”7個。其中“葭”、“蘆”、“葦”用以指稱蘆葦,“荻”、“蒹”、“萑”、“菼”用以指稱荻萑。此外,在“蘆”、“荻”詞匯內部,各詞匯所指植物的區(qū)分主要與植物生長周期有關,體現(xiàn)了先秦時期人們對“蘆荻”類植物生命樣態(tài)較為細致的關注,進而說明了“蘆荻”類植物在當時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先秦漢語;“蘆荻”類詞;詞義所指
以“蘆荻”類詞所表的蘆荻類植物在先秦漢語傳世文獻中較為常見。從“蘆荻”類植物在文獻中的使用來看,“蘆荻”類植物在先秦已擺脫雜草類身份,而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制材或燃料、飼料等。然而,由于“蘆荻”類植物本身品種較多且差別不大,使得表“蘆荻”類詞,詞義不清,常相混淆,故而本文對《詩經》《尚書》《周易》《左傳》等29部先秦漢語傳世文獻進行了窮盡式的搜集與研究,總結出先秦漢語“蘆荻”類詞:“荻”、“萑”、“蒹”、“葭”、“蘆”、“葦”、“菼”共7個,并對其詞義進行了訓釋與解析,以還原“蘆荻”類詞的名物所指。
荻:萑,蘆葦類植物。根莖有節(jié),葉抱莖生,秋天生紫色或白色、草黃色花穗,莖可編席箔。《字匯》:“荻,蘆屬,萑也?!薄督浖朐b》:“藡,或從狄。藡,萑也?!?/p>
萑/雚/
蒹:春秋中期之前,“蒹”:薕,未長穗之萑、荻。郭慶蕃《莊子集釋》:“蒹,古恬反,薕也。”此一時期,“蒹”僅見與“葭”連用,構成雙音節(jié)“蒹葭”的用法。關于“蒹”釋義有三說,一說:蒹,薕也,未長穗之蘆葦。管錫華《爾雅》譯注:“‘蒹,薕:沒有長穗的蘆葦。孔穎達疏引郭璞曰‘蒹似萑而細,高數(shù)尺,蘆葦也。”此一說以蒹似萑而非萑,直以其為蘆葦。一說,蒹,薕也,未長穗之萑、荻。段注《說文》:“蒹,萑之未秀者。”王力《古漢語字典》:“蒹,未出穗的荻”。一說:蒹,薕,為蘆類植物的一種,非萑、荻,亦非蘆葦也。王先謙《詩三家義集說》引郭注:“‘蒹,似萑而細,高數(shù)尺。蘆,葦也。并引陸機《疏》云:‘蒹,水草也。堅實,牛食之令牛肥強,青、徐州人謂之薕,兗州、遼東通語也?!薄9P者按:首先,關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惫{云:“蒹葭在眾草之中蒼蒼然彊盛,至白露凝戾為霜則成而黃?!逼渲小拜纭敝赋跎?,未熟之葦;“蒹”則指未秀之萑、荻,此處描寫“蒹”、“葭”共同呈蒼蒼然未熟成長之貌則更為合理。其次,“蒹葭”、“萑葦”在先秦時期多出現(xiàn),且后世注疏多將兩者釋為連綿詞。“蒹葭”用以指稱常見且不值錢的蘆葦類植物,而“葭”長成為“葦”,“蒹”長成為“萑”,“萑葦”又來指稱蘆葦類植物則更為規(guī)整。因此,筆者以“蒹”為未長穗之萑、荻。
葭:春秋中期之前,“葭”只見于《詩經》,其所指為“初生的蘆葦”?!对娊洝L·碩人》:“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泵珎鳎骸拜?,蘆;菼,薍也。”《說文》:“葭,葦之未秀者?!薄睹珎鳌罚骸敖医?,長也?!甭?lián)系文意,“葭菼揭揭”實描寫“葭”與“菼”的生長貌,故此處應“葭”為未秀之蘆、葦。春秋中期后,關于“葭”之具體指“初生之葦”或“蘆葦”或“草”各注釋不甚清明、完整,如《晏子·內篇諫下第二》:“景公獵休,坐地而食,晏子後至,左右滅葭而席?!睆埣円弧蛾套哟呵镄Wⅰ芬啊稜栄拧め尣荨罚骸啊?,華?!惫弊⒃萍唇裉J。石磊《晏子春秋譯注》:“葭,初生的蘆葦?!睖g《晏子春秋》注“葭”為“蘆葦”;《穆天子傳》卷五:“公去,乘人猶,有虎在乎葭中。”后世注“葭,草”。但可明確“葭”在春秋中期后除指“初生之葦”外,還可指“蘆葦”或“草”。
蘆:未秀之葦?!墩f文解字》:“蘆,蘆菔也,一曰薺根,從艸盧服聲。”王力《古漢語詞典》:“蘆菔,菜名。即蘿[艸匐]?!薄疤J”指“蘆菔”在現(xiàn)有先秦傳世文獻中未見,僅見其指“未秀之葦”的用法。
葦/葦:春秋中期之前,“葦”:長成的蘆葦?!墩f文解字》:“葦,大葭也。”《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薄睹娬x》疏曰:“初生為葭,長大為蘆,成則名為葦?!贝呵镏衅谥?,“葦”并未發(fā)展出其它義項,仍指稱“長成的蘆葦。”
菼:初生的荻。《說文》:“[艸剡]或從炎。”故“[艸剡]”、“菼”同?!癧艸剡]”:初生之萑,“萑”長成之“荻”,故“菼”為初生之荻。
由以上釋義可見,先秦漢語中“蘆荻”類詞所表植物大體分為“蘆”與“荻”兩類。其中“蘆”類植物有“葭”、“蘆”、“葦”,“荻”類植物有“荻”“蒹”、“萑”、“菼”,各詞詞義主要所指按植物生長周期不同進行區(qū)分。在“蘆”類詞中“葭”指出生的蘆葦,“蘆”為未秀之蘆葦,“葦”則為長成之蘆葦;在“荻”類詞中,“菼”指出生之“荻”,“蒹”指未長穗之荻,“萑/雚/
作者簡介
牟凈(1991—),女,吉林公主嶺人,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詞匯學,上古文化。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東北方言中的泛義動詞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194號)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