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
【摘 要】不可否認,如今小學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出現(xiàn)了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已經(jīng)嚴重阻礙了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的腳步,課堂教學效率較低。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必須加強關注,盡快解決,提高閱讀教學質(zhì)效,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低效;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214-01
引言
由于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足,加之教師采取的教學手段不科學,如今的小學閱讀教學問題百出,尤其在低段的教學中問題尤為突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反思,找出問題的根源,采取針對性的解決對策,走出閱讀教學的困境,變低效為高效。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堂時間安排不合理。
閱讀教學的開展需要合理的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為每個環(huán)節(jié)留出不等的時間,做到詳略得當,才能實現(xiàn)高效教學。但實際教學情況卻是教師在課前沒有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上缺乏目的性,常會在某些非重點問題上花費大量時間,而最后不得不由于時間的限制在一些重點問題上匆匆略過。這樣的教學是難以體現(xiàn)效果的。
2.學生的合作學習形式化。
如今,合作學習已經(jīng)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主流模式,應用較為廣泛,開展頻次也較高,但具體的開展情況卻并不理想。教師在學生合作過程中沒有走入到小組中間對他們進行指導和監(jiān)督,或由于分組的不合理,布置任務不科學等因素導致合作學習的效果不佳,課堂上亂作一團,合組學習形式化。
3.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足。
閱讀是一項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的識字量、理解能力、思維能力、鑒賞能力的要求較高。但小學生在這些方面都十分薄弱,準確的通讀文章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教師只能逐步的引導他們,從基礎入手,循序漸進的展開教學,因此受到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影響,想要提高閱讀教學效率難度很大[1]。
二、解決小學低段閱讀教學低效問題的策略
1.精讀語文閱讀教材,研究字里行間的深意。
教師作為教學的開展主體,自身必須首先對文章進行深刻的解讀,找到關鍵處,隨后根據(jù)自身對文章透徹的理解幫助學生找到閱讀理解的捷徑。每一篇文章都有相應的主題或主線,教師應帶領學生從獨特的視角來領悟內(nèi)容,掌握重心。
例如《端午粽》一文的閱讀教學,如果教師一開始抓住文章中對于粽子外形、類型和花樣以及“外婆”為“我們”煮粽子的描寫,那么學生感受到的僅僅是粽子的美味和豐富的種類,對于文章的理解也只能停留于淺顯的層面。但如果教師從文章的內(nèi)涵出發(fā),在教學的開始首先為學生介紹端午節(jié)以及吃粽子的由來,就會引發(fā)學生對深層次內(nèi)容的學習欲望,且以對粽子由來的了解為基礎來閱讀全文,也能夠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理解,相對于在講解完文章后再進行內(nèi)容的延伸,教學前的拓展更能收到良好的閱讀教學效果,快速達成本課閱讀教學的目標[2]。
2.問題設計契合要求,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
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能夠讓學生迅速掌握文章內(nèi)容的關鍵點,激發(fā)他們的思維。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少而精,抓住文章的主題和中心句,快速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避開一些繁復的、啰嗦的問題,這樣才能將課堂上的寶貴時間充分利用起來,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如在《朱德的扁擔》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文章的重心提出問題:為什么朱德要在扁擔上寫上“朱德的扁擔”?為什么別人看到扁擔上的字后再也不藏扁擔了?為什么大家從此后更加敬愛朱德了?通過這類抓住文章主題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的感悟逐步加深,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也感受到了朱德為革命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同甘共苦、勇挑重擔的高尚品質(zhì)。
3.關注閱讀目標的階梯性,達成新課標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目標總是一脈相承、前后聯(lián)系的。教師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既要腳踏實地、胸有成竹,還要在本學段目標基礎上登高望遠,瞻前顧后。
例如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各學段提出的默讀目標是:第一學段: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多寫作,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和思考來感受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在閱讀中去品味、揣摩、感悟、積累語言,我們提倡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思考、學會讀書。第二學段:初步學會默讀。在讀的過程中不斷質(zhì)疑,產(chǎn)生問題[3]。有的小學生讀書不求甚解,囫圇吞棗,這是一種壞習慣。作為語文教師,要去引導他們在默讀課文中提出問題,師生一起去解決問題。第三學段:提高默讀的速度,閱讀速度為每分鐘三百字以上。平時要加強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訓練,將班上的同學分為A、B、C、D四個學習小組,選出一名小組長,由組長負責監(jiān)督大家讀書的速度,并且做好記錄。四個小組之間可以開展閱讀,評選出閱讀之星。此外,閱讀教學應該分析表達手段的表現(xiàn)力量,在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通過分析文章運用各種表達手段的表現(xiàn)力量,可以培養(yǎng)學生準確、恰當?shù)剡\用各種表達技巧的能力,在思想感情上受到積極的感染和影響。
4.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開拓學生的視野。
教師可以在各學段的閱讀教學中適度超前,但萬萬不能滯后。作為語文教師,建議推薦《伊索寓言》、《少年文藝》、和《魯濱遜漂流記》等課外書籍給學生去閱讀,擴大他們的知識面[4]。
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中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xiàn)在引領學習過程,在要害處點撥以及精當?shù)闹v解上。并抓住思想內(nèi)容與語言表達的結(jié)合點,提出問題,特別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不僅要能用問題引導學生體驗、感悟語言,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指導學生學習提問題。
三、結(jié)語
總之,有了閱讀方法的積淀,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學生便會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這樣一來不論閱讀什么樣的文章,學生都可以領悟到文章的深刻內(nèi)涵和文化底蘊,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從而增強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張秀.試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16,(29):219-220.
[2]洪美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2):192.
[3]李海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與解決策略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25):236-237.
[4]汪卿發(fā) 小學語文閱讀高效教學策略[J].學園,2013,(29),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