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秀芝
[摘 要]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城鎮(zhèn)化建設的關鍵時期。農村大量勞動力涌入城市工作,而滯留在農村的中小學留守兒童就成了社會都在關注的特殊群體。本文結合實際情況,對存在于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身上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討,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對確保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為了謀求更好的職業(yè)發(fā)展和更多的經濟收入,越來越多的農村父母開始離開農村進城工作,而他們的孩子則多數都被留在了農村。完整家庭教育的缺失,加上農村經濟條件、教育水平的限制,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愈來愈明顯。結合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我們分析了留守兒童群體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
一、問題分析
1.缺少完整的家庭陪伴,心理上容易產生人際交往障礙
中小學時期正是兒童人生觀、價值觀開始形成的階段。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的觀念形成往往會受到直接照顧人的影響。據相關媒體報道,目前我國中小學留守兒童與單一父親或單一母親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只占約50%,還有約50%的留守兒童是由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甚至其他親戚來照顧。父母完整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過分溺愛或監(jiān)護不到位等問題,容易導致留守兒童缺少正常的人際交往活動,心理上不愿意相信別人,進而產生人際交往障礙。
2.與父母長期分居兩地,親情缺失,不信任父母
離開孩子到異地工作的父母,工作壓力都比較大。他們很少能抽出時間來與孩子溝通,進而導致留守兒童在親情方面存在缺失。對于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的情況,我們做了一些調查,結果如下:其中有71.9%的留守兒童表示會非常想念父母,但是長時間無法見面造成的失落感和挫敗感又會引起留守兒童的反向應激反應,不理解父母,不信任父母,甚至會產生怨恨父母的情緒。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嚴重影響著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3.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心理自卑,造成性格孤僻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無法與父母見面,內心的溝通欲望無法得到滿足,在他們心里,親情就會變得越來越淡泊,進而產生消極情緒。長此以往,他們就會從內心關掉與外界溝通的大門,把自己囚禁在一個封閉的心理環(huán)境中。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的抗挫敗能力明顯要低于正常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的兒童。留守兒童在遭遇挫折時,4.7%的兒童會產生消極情緒,甚至有0.5%的留守兒童曾經產生過輕生的念頭。
二、對策建議
1.建立健全的留守兒童教育機制,提供多樣的溝通氛圍
加大對農村中小學校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努力彌補當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問題。通過在中小學校建立“留守兒童互助站”“一幫一、一帶一”的生活學習小組等方式,為農村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更多與外界接觸溝通的機會。以組織關愛、活動關愛來彌補家庭關愛缺失帶來的負面影響。
2.城鄉(xiāng)聯動,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多與父母接觸的機會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其根源就在于離開農村前往城市工作的父母。農村經濟欠發(fā)達,城市可以提供更好的機會。在城鎮(zhèn)經濟一體化的同時,可以嘗試建立城鎮(zhèn)教育一體化機制,為留守兒童提供在父母工作的地方就近入學的機會。呼吁企業(yè)建立相應的制度,為留守兒童父母回家探望孩子提供相應的經濟補助或休假等福利,為父母與留守兒童的積極、有效溝通創(chuàng)造條件。
3.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積極引導留守兒童健康發(fā)展
首先,父母應該多與孩子溝通,認識到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良好的生活條件,更要有父母精神上的關心和鼓勵。有了父母的關心,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才能更積極地應對,減少消極情緒。
其次,農村的中小學校也應在日常的管理中,積極地營造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通過各種途徑,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健康問題。
最后,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積極向上的社會環(huán)境。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我國城鎮(zhèn)一體化快速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一個現實問題。本文結合實際情況,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和深入探討,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文剛.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因素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6).
[2]楊小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理論導報,2013(6).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徐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