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遠林
摘要:中國的古詩詞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是歷史上輝煌的一筆。古人為我們留下的每一首古詩詞中都蘊含了豐富的情感故事,有的講述的是愛國之情;有的講述的是親情與愛情;有的講述的是自己的遭遇。讀到這些古詩詞的時候,這些故事就在我們的眼前歷歷在目。
關鍵詞:小學語文;唐詩宋詞;鑒賞能力
古詩詞是貫穿學生一生學習的東西,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甚至到了大學之后,學生都還會接觸到唐詩宋詞的學習,從這看來,我們不難理解它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是有多么的重要了。詩歌可以說是一門優(yōu)雅的課程,它不同于現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感,而是在慢慢的品味當中才能感受到它的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是應該好好研究一下怎樣鑒賞古詩詞,教好學生這門課程,不僅僅能夠使得學生陶冶自己的情操,還能夠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一、教師學習好古詩詞的鑒賞
每一個學校當中,教師都是以引導者的身份出現的,作為學生們的“領路人”,教師首先要做到將各種知識爛熟于心,這樣有了大量的知識儲備之后,學生們的問題也就能夠迎刃而解了。由于以前的各種原因,教師們可能有的不是從專門的師范院校出來的,所以在某些方面可能會欠缺一些專業(yè)知識。但是這些并不是教師們的借口,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努力的學習,給學生們帶去更好的知識。古詩詞的學習其實是一樣的,與其他的并沒有什么不同,步驟都是通讀、精讀、熟讀。由于小學的學生詞匯量并不是很大,所以教師應該為學生們先通讀一遍,將當中學生不知道讀音的詞語告知學生。如果想要學生們的朗讀效果好一點的話,可以適當地為學生們配上朗誦音頻,這樣一來還可以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
古詩詞的鑒賞可以說是從多個角度來鑒賞的,首先說一下古詩當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感。古代人有的是比較多愁善感的,有的則是比較激昂的,辛棄疾是南宋的一位詩人,他的詩歌當中蘊含了更多的就是他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愛國之情。當然他的詩歌也與他個人的經歷有關系,辛棄疾在二十一歲時參加抗金義軍,曾經當過各地的巡撫,后來由于和當政派意見不合,被彈劾歸隱山林。他的一腔熱血并沒有在戰(zhàn)場上面好好的揮灑出來,所以將自己的感情寄托到詩歌上面,想讓后人看看自己當初的那一份熱情,所以他真的做到了。像辛棄疾這樣抒發(fā)自己愛國之情的詩人還有杜甫,在他的《春望》當中有很大的體現,身處于戰(zhàn)亂當中,杜甫不忘自己的故鄉(xiāng),也不忘自己的國家,在后來的詩歌流傳當中,此詩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名詩。在學習詩歌的同時,教師們需要這樣來了解詩人的一生,這樣的話,才能夠好好的領悟到詩人們想要表達的情感。
二、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詩歌中
“讀”是學習的第一步,學習文章就是從讀開始的,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在教學方案上面讓學生自行來朗誦詩歌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這樣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熟悉課文。讀課文的第一個要求是要讓學生將全文的讀音搞清楚,這樣的話才能夠流暢地讀出全文。中國從古至今有許多的種類的古詩詞,包括抒情的、表達自己理想的、借物詠志……學生如果想要好好學習這些詩歌的話,就要將自己的情感代入到其中,在朗誦的時候,抒情的詩歌就要有抒情的讀法、激昂的就要大聲讀出來。
“讀”也是有技巧的,在讀完一首詩之后,學生心里面一定要得出一些關于詩歌主旨的東西。像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習的一篇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一篇李白的著名的送別詩。詩中描寫了李白在與孟浩然離別的傷感之情,它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種少年時期離別情感一般,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李白與孟浩然之間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中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兩個都屬于是瀟灑派的詩人,而且他們也是在和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jié)、繁華的地區(qū)離別。在歷史上面有很多寫過離別詩的詩人,他們的離別之情各有不同,但是在不同當中又透露著很多的相似點。如果小學生們在六年的學習當中得出這些心得體會的話,想必他們的詩歌學習是很不錯的了,這樣也是在為他們以后中學之后的詩歌學習打下基礎,以后的文言文學習當中也要求有這樣的理解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我們身處一個信息化的時代,現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不同于古時候的學習方式,自然我們就不能夠體會到詩人們的感受,所以要求培養(yǎng)學生們的想象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因為在小學寫作當中,還會出現想象作文,同樣是需要學生具備這樣的條件的。古詩詞其實是有很多的特點的,其中有個特點就是跨越性、跳躍性比較強,而且還有虛實相結合的特點,如果學生沒有想象能力的話,根本是分不清楚詩人何處是在描寫虛景,何處是在描寫實景。
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需要從小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能力。語文當中有很多的描寫方式,像是小學生特別熟悉的比喻、擬人、夸張等手法,這些在詩歌鑒賞里面是有一定的答題套路的,教師們是需要在平時的教學當中給學生講解這些方式。一般來說,詩歌鑒賞的題目會問到:本詩使用了哪些描寫手法?并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就拿這樣的題目舉例子,首先學生的回答應該先明確指出使用了哪一種手法,然后解釋怎樣看出是這個手法的,最后再說出描寫的效果和詩人的情感。
如果詩歌使用的是比喻手法,一般來說結合詩人的時代背景,可能是將詩歌當中的事物生動形象的描寫了出來;擬人的話,就是將事物擬人化,賦予人的情感等等……在學生的空閑時間里面,他們能夠學習古人的寫詩技巧,然后自己來試一試,寫一首簡單的詩歌,這樣也可以充分體會到詩人的當時寫詩的情感。有的詩歌表達的情感沒有顯現在表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虛實結合,《夜雨寄北》是虛實結合例子當中的典型,全詩先寫的是實景,然后在“何當”轉折,將詩轉化為虛的,讓讀者在詩歌當中回味無窮,意猶未盡。
古詩是文化當中的瑰寶,值得現代的學生們學習和頌揚的,作為中華的傳統(tǒng)文化,詩歌也能夠為我們增添不少的神秘氣息。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雅客為之傾倒,為了寫詩,他們甘愿放棄自己的榮華富貴,詩人寫詩的精神是我們當代學生值得學習的榜樣。在詩歌面前,教師也是一名學生,只有虛心的學習,才能領悟其中的魅力。學生通過詩歌鑒賞的方式,認識美、感受美、表現美,在現在的新課標改革當中,教師們也堅持著古詩詞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