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英
梁啟超先生作為近代史上一位風云人物,他幾乎參與了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梁啟超先生涉足很多領域,包括歷史學、哲學、政治學乃至法學等領域,梁啟超作為中國近代史上一位法學家,他的法律思維并沒有局限于當時的歷史現(xiàn)狀,而是發(fā)生了很大的變革,其中,梁啟超先生法律思想中的民權對舊中國產生了重大影響。在維新變法時期,梁啟超先生受到了康有為先生變法圖強思想的影響,也走上了呼吁中國進行變革的道路。
一、梁啟超民權思想的淵源
中國近代史是一段充滿著血淚的歷史,在這段歷史進程中中國人面臨不斷加深的民族危機,對西方的科學與民主思想引進和學習,希望籍此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命運。這段探索史歷經數(shù)十年之久,涌現(xiàn)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先行者與探索者。梁啟超主張的民權思想既不同于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也不同于西方反社會中的民主主義,而是將中西方文化融合形成的一種新的民權思想。
(一)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
儒家作為中國兩千余年封建傳統(tǒng)社會的精神支柱,普遍認為封建統(tǒng)治者應把百姓的意愿放在首位,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眾的喜好君主也應當喜好的,民眾所厭惡的君主也應當是厭惡的。雖然儒家很重視民意,但是在儒家思想盛行的兩千余年間,幾乎沒有一位儒家學者提到過民眾應當如何參與到國家的政權決策。過去學者普遍認為儒家學者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和道家老子所說的“愚民”有相同之處,即對于民眾應當是居于被統(tǒng)治地位,不能參與到國家政權。梁啟超先生認為這里的“不可”的意思是“不能夠”,而不是“不應該”,那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也就不能佐證孔子反對民眾參政的證據(jù)。梁啟超對句話的新解,顛覆了傳統(tǒng)觀點認為孔子對民眾持愚弄的態(tài)度,梁啟超對孔子這句話做出新的解釋,認為有的民眾生下來就能夠通曉某些理論,有的民眾經過后天學習可以通曉某些理論,有的人即使經過后天的學習也不能通曉某些理論。封建社會中能夠讀書的只占到民眾的很小比例,絕大多數(shù)的民眾并不能夠理解高深的道理,這時就需要統(tǒng)治階級通過習慣和榜樣的方法對民眾進行教化引導,這種操作方法起到的效果是明顯的。
(二)西方法律思想的影響
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對于梁啟超民權思想的形成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分權學說是指為了避免出現(xiàn)權力專斷的現(xiàn)象,就需要對各種權力做出相應的劃分,各個權力之間互相制約。三權分立學說在實踐操作中就是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應當設置不同的專門機關來行使。立法權就是制定法律,由于法律代表的是國民的整體意志,所以立法權也應當屬于全體國民。行政權是管理國家中存在的各種行政事務,這樣的權力必須集中到少數(shù)人或者單個人手中,這樣才能出現(xiàn)緊急情況時更能及時有效進行決策和行使。司法權應當歸屬于法院,法院應當獨立于政府機關和立法機關,這樣才能在司法裁決中體現(xiàn)出法律的公平正義。孟德斯鳩在強調三權分立的同時,也要求三權之間應當互相配合,這樣是為了避免權力的壟斷和更好的行使國家政權的作用。梁啟超仔細研究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將其中的優(yōu)秀部分吸納到自己的民權理論,他認為中國當前的君主集權過于集中,需要效仿西方的三權分立機制,實行君主立憲。
二、梁啟超民權思想的內容
(一)民權與自由
生命和權利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兩樣東西。權利包含的內容有很多方面,自由是權利中最重要的東西?!白杂烧?,權利之表證也?!蔽鞣剿枷胫姓J為天賦人權,那么自由作為權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當是由天賦予的,天賦自由代表著自由也是人們不可剝奪的權利。梁啟超認為“自由者,奴隸之對待也?!弊杂勺鳛槿说臋嗬兄匾M成部分,一個人失去了自由就如同被奴役的奴隸。
(二)民權與民智
在《新民說》中,梁啟超通過借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民主思想,明確的分析本國國民歷經千年間封建統(tǒng)治者的壓迫,與西方資本至于國家民眾相比缺乏三種近代國家精神和思想:第一,缺乏國家思想。梁啟超指出民眾具有國家思想需要具備四個標準,即對于自身而言知道自己的國家,對于政府而言知道自己的國家,對于其他民族而言知道自己的國家,對于世界而言知道自己的國家。根據(jù)這種標準,梁啟超指出中國普通的民眾在思想只局限于宗族和家庭,上流社會階層則只空談經哲之道。第二,缺乏社會公德。梁啟超根據(jù)內容的不同把國民道德分為“私德”和“公德”,其中“私德”是指民眾個人的生活修養(yǎng),“公德”是指社會公眾道德。“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私德,而對于公德缺乏足夠的認識,注重的不是“一私人對于一團體之事”,而是“一私人對于一私人之事”,這樣就造成人們過于的獨善其身,只是享受權利而不懂得履行義務。第三,缺乏自由思想和權利觀念。梁啟超認為生命和權利是個人的兩大構成條件,這兩者都是個人必備的,缺一不可。自由作為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人精神的表現(xiàn)。
(四)民權與立法
梁啟超跟隨康有為之后,開始接觸西方資產階級的民權思想,經過長時間的熏陶和研究,他認為民權思想將會成為改變中國現(xiàn)狀的重要因素。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也曾經慘遭西方侵略者的侵略,明治維新之后,日本開始迅速崛起,而中國在經過洋務派的改革后依然沒有擺脫悲慘的命運,這很大程度上是日本在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時保留了民權思想和,而中國依然追求的是君權至上,法自君出。“天下未有無人民而可稱之為國家者。”世界上的任何國家都是由人民組成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者制定的法律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階級的統(tǒng)治,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因此。梁啟超認為當務之急是將立法權賦予人民,讓制定的法律能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
參考文獻:
[1][美]]列文森:《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法]孟德斯鳩著:《論法的精神》,上冊,商務印書館1959年10月第1版
[3][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美]張灝:《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日]福澤諭吉:《勸學篇》,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6][英]哈特:《法律的概念》,許家馨、李冠宜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