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生
摘要: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堅強的意志品質等非智力因素,從而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服務。堅持參加體育鍛煉可以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同樣,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等優(yōu)良的非智力因素,也可以幫助學生強化學習效果。
關鍵詞:體育;非智力因素
一、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堅強的意志品質等非智力因素,從而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服務。堅持參加體育鍛煉可以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同樣,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等優(yōu)良的非智力因素,也可以幫助學生強化學習效果。個案研究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例證,因此,體育教師在日常教學和課外體育鍛煉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并在運動中培養(yǎng)他們不怕苦、不怕累的優(yōu)秀品質,讓學生品質的形成和運動技能的掌握,形成良性互動。
二、采用學練結合的教學方法
學練結合是先學后教與邊學邊教的結合,是尊重學生學,突出學生學的教。以學定教是對學生主體的尊重,體育與健康教學是教師的教去適應學生的學,而不是學生的學去適應教師的教。只有當教師提供了適合學生學習特點與習慣教法時,學生的元認知結構才會與新的運動知識與技能結構發(fā)生有效的碰撞,才會有學習思維的流暢與新知新技能的建構。正是在運動知識與技能建構的過程中,學生為了學習掌握運動知識與技能,自覺引發(fā)思維的參與,學生學得適應,在反復學練中就形成積極的運動情感。學練結合是學生進行體育學習的常態(tài),在常態(tài)的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在三維目標方面整體發(fā)展,需要采用先學后教、邊學邊教的教學范式。先學就是根據學習內容的性質,讓學生先進行自主嘗試學習的(危險性系數(shù)高的除外),要放開讓學生嘗試練習,教師再依據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學練。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適時地進行點撥,將自己的學習感受與經驗與學生進行分享,建立學習共同體,從而在愉快的學練中,共同戰(zhàn)勝困惑,征服困難,提高技能,鍛煉能力,陶冶情操。如學生學習排球墊球,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講解示范后,學生徒手模仿練習,墊固定球練習,兩人一組一拋一墊練習,自墊練習,對墊練習等。改變教學方法,教師給出墊球的技術掛圖,引導學生根據自己通過看排球比賽對墊球的理解,自由結組兩人一組,自拋自墊將排球墊給對方,要求將排球墊得平穩(wěn),對方接著舒服。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反復練習,教師適時指導,練習后請學生回答,怎樣才能墊得穩(wěn)準,這個過程可以讓學生相互討論,最終經過學生自我總結得出,墊球時臂要夾臂,要固定,墊球時臂的面要對準對方同學,不能屈臂等。
三、采用運動游戲教學法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經常會通過讓學生做游戲,完成相關的動作要求,從而強化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我們稱之為運動游戲法。這種方法是體育課堂教學中的一種輔助教學方法。正是游戲中的情節(jié)和競爭、合作等要素可以幫助體育教師培養(yǎng)學生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對學生進行身心鍛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有效克服以往大部分體育課呆板、枯燥的狀況。因此,在體育教學中運動游戲法被廣泛運用。在初中體育教學中采用運動游戲法進行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安全原則。根據場地器材,學生身體素質,天氣狀況等內外因條件合理設計游戲內容,做到安全第一原則。第二,遵守課堂紀律,要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首先要遵守課堂紀律,聽從教師的安排。第三,遵守游戲規(guī)則,在游戲開始前教師要詳細講解游戲規(guī)則,學生要認真聽講,掌握游戲要領,從而充分發(fā)揮游戲的趣味性。第四,合理安排運動量,根據課程要求,合理安排本節(jié)課的運動強度及運動量,避免運動疲勞,降低學生受傷幾率。
四、體育教師要合理控制運動量
在教學比賽中學生往往比較興奮,情緒高漲,為了取勝就會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機體的各種能力,即使當身體已經疲勞時還勉強參加競賽。這樣不僅得不到良好的鍛煉,反而會造成其超負荷運動,甚至導致傷害事故的發(fā)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安排比賽應結合學生當時的身體疲勞情況,合理控制運動量。如果學生只是輕度疲勞,就可安排一些運動量較小的精彩活動,其效果會更好。
五、注重耐力素質訓練
耐力是指人體長時間運動的能力,也是有機體克服疲勞的能力。耐力素質是基礎,沒有良好的耐力素質機體就會容易出現(xiàn)疲勞或者損傷??傊醒跄土τ柧毷情L時間、中低強度練習,無氧耐力訓練則是大強度、短時間練習。中學生進行中等強度、一定時間練習,更有利于發(fā)展和提高有氧系統(tǒng)的機能。在體育與健康課中進行耐力素質訓練采用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各種形式的長時間跑,如發(fā)特萊克跑、間歇跑、持續(xù)跑、變速跑、校園定向越野等。在體育與健康課中練習時選取其中的兩種混合訓練,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盡量保持中等強度,練習時間是10分鐘,5分鐘放松恢復。
(二)長時間重復做某一非周期性運動,結合籃球或者排球運動,進行各種不規(guī)則的跑步、滑步練習等,中等強度,練習時間為10分鐘,5分鐘放松恢復。
(三)進行多種長時間的游戲,例如:追逐性跑、丟沙包、跳繩追逐跑、運球追逐跑等。
在體育與健康課中進行耐力訓練時,首先強調呼吸節(jié)奏,講解呼吸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告訴學生在跑的過程中出現(xiàn)身體不適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不舒服的癥狀。其次,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養(yǎng)成頑強拼搏的生活態(tài)度。再次,在體育與健康課中,開展耐力素質訓練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能急功近利,中學生正處在身體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合理安排運動量,循序漸進地進行。最后,進行耐力素質訓練結合其他運動項目,例如進行耐力素質訓練時可以與籃球運球技術結合,在田徑場跑道運球跑,不僅增強跑步的趣味性,而且使耐力素質得到訓練;兩人行進間傳球,兩人配合,不僅鍛煉了耐力素質,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耐力素質的訓練安排在課的結束部分,大約10分鐘,5分鐘時間放松拉伸,使學生機體恢復至相對安靜狀態(tài)。體育教師及時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做出總結,觀察記錄學生的生理反應,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以便調整訓練強度,適應學生訓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