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麗婭 肖紅著 趙 一
良好的臨床護理技能是對護理人員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保證臨床護理質量的基礎[1]。因此,對低年資護士的職業(yè)技能培訓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護理隊伍年輕化趨勢日益明顯,增加了臨床護理工作落實的難度。而培訓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培訓者的能力與水平。本級被培訓者往往又是下一級被培訓者的培訓者,所以培訓者不僅要教授有關知識與技能,同時還要將相應的培訓方法有意識地傳授給被培訓者。培訓者培訓模式(train-the-trainer,TTT)是一種延伸健康知識教育的方法,這種模塊化方式提供了參與者關于培訓的清晰結構以及培訓目標和方法,使接受培訓的受訓者成為培訓者,開展下一步培訓[2]。TTT 不是單純的培訓活動,而是以培訓培訓者為切入點的活動[3]。在國外,TTT模式被廣泛應用于疾病控制中心、社區(qū)組織、公共衛(wèi)生服務等領域[4]。TTT模式要求培訓者除了具備學習和實踐能力外,還應具備一定的人際溝通、語言表達以及組織管理能力等[5]。通過TTT模式可將少量稀缺的護理資源進行最有效的利用[6]。
2016年我們嚴格引用培訓者培訓(TTT)模式的實質內涵,對培訓者進行形體、禮儀、人文、理論和護理操作技能培訓,同時同步組織全院工作5年內低年資護士(目標人群)進行同等課程的培訓,現將具體實施過程報告如下。
1.1.1 培訓者(護理骨干)
結合科室推薦和自愿報名的方法,我院每個病區(qū)選送1~2名護理骨干參加技能操作培訓。入選標準:①大專以上學歷;②3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的注冊護士;③熱愛護理工作,具有扎實理論基礎,較強動手能力,善于語言表達,有一定組織協(xié)調能力,甘于奉獻;④通過科室篩選,經本人自愿同意報名。將2015年的32名護理骨干設為對照組,均為女性,平均年齡(27.67±1.05)歲,其中本科13名,專科19名;將2016年的32名護理骨干設為實驗組,均為女性,平均年齡(27.85±0.72)歲,其中本科15名,???7名。2組性別、年齡和學歷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1.2 被培訓者(工作5年內低年資護士)
選擇我院2015年工作5年內低年資護士188名作為2015年組,其中男性1名,女性187名;平均年齡(24.05±4.55)歲,本科83名,專科105名;選取2016年工作5年內低年資護士204名作為2016年組,其中男性1名,女性203名;平均年齡(24.14±4.43)歲,本科88名,專科116名。2組性別、年齡和學歷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培訓模式對培訓者進行操作技能培訓,即每月進行一個護理操作項目的集中培訓,月底進行考核,所有考核項目合格方可對工作5年內的低年資護士進行培訓。實驗組采用改良的TTT培訓模式對培訓者進行培訓。具體如下。
1.2.1 成立護理技能培訓小組
護理技能培訓小組的師資人員6名,均是往屆省技能大賽或院內護理技能大賽獲獎選手。由科護士長擔任護理技能培訓小組組長,1名護士長擔任副組長,負責制定培訓者培訓的年度培訓計劃及培訓工作的具體安排和實施方案。
1.2.2 培訓內容
培訓內容包括護士形體、服務禮儀、人文關懷、操作技能和相關理論。操作技能項目有心肺復蘇技術、心電監(jiān)護技術、電除顫技術、生命體征監(jiān)測、血糖監(jiān)測、靜脈留置針、靜脈輸血、口腔護理、胃腸減壓、鼻飼、保留導尿、大量不保留灌腸等。
1.2.3 培訓方法
由護理技能培訓小組的老師對護理骨干進行為期1年的培訓,首先進行護士形體、服務禮儀、人文關懷培訓,然后每個月培訓1個操作技能項目,將禮儀、人文貫穿于每項護理操作中。每月第1周對護理骨干進行相關操作項目的理論和操作培訓,由老師現場授課和操作演示并現場答疑,課時2學時。第2周、第3周護理骨干對照操作視頻在示教室操作練習,同時有專項示教老師現場指導,課時不少于8學時。第4周進行理論和操作考核。
2組護理骨干培訓合格后,分別對2015年組及2016年組低年資護士進行培訓。
比較2組培訓者及被培訓者的護理操作技能水平。①參照省護理技術操作評分標準。培訓結束后,對2組培訓者進行理論和操作技能考核,理論考試成績≥85分為合格,操作技能成績≥90分為合格。②每月底由護理部組織對全院工作5年內護士進行操作項目的考核,考試成績≥85分為合格,≥90分為優(yōu)秀。
實驗組操作技能考核為(93.70±0.24)分,對照組操作技能考核為(93.19±0.40)分,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509,P=0.162)。
2016年組(工作5年內低年資護士)操作考試成績高于2015年組。見表1。
表1 2組被培訓者操作考試成績比較分)
TTT模式不斷強化、優(yōu)化培訓者,促使培訓者向專科化發(fā)展。TTT模式是將培訓者作為培訓對象,以雙向互動、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以及金字塔式培訓結構為特征[7],其目的是讓接受了培訓的培訓者能開展下一步培訓,是目前國際上十分推崇和較廣泛采用的成人培訓方式[8]。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操作技能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對應培訓的被培訓者操作水平也隨之提高。其原因可能是:參與培訓的護理骨干因業(yè)務表現突出被科室選送而參加培訓,又因為要培訓低年資護士,要解決臨床不斷出現的護理問題等,促使培訓者不斷學習與復習、探索與研究、鞏固與提高,促使培訓者向專科護士發(fā)展,其臨床帶教能力得到提升。培訓者將規(guī)范化、標準化的護理技能在科內傳授,起到良好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在護生的臨床教學工作中也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TTT模式以護理技能操作為切入點,以點帶面,將理論與操作相融合,使臨床護理人員接受同一標準、同一模板的培訓與考核,做到全院、各科室、各病區(qū)、每個護理人員技能操作的規(guī)范化、同質化[9]。規(guī)避了以往不同人員對同一標準理解的差異而出現技能操作的不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