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付 沫 萬志盈 楊新民 羅城垓 肖 珊 艾曉瑩
急救是施救者在專業(yè)救援人員到達現場前為突發(fā)疾病或受傷的人群提供初步救援和護理的行為[1],而急救素養(yǎng)是反映居民獲取和掌握基本急救知識及技能,以正確應對突發(fā)事件以及維護生命健康的能力[2]。據報道[3],近年來中小學學生在校期間突發(fā)急癥、猝死的現象呈現增長趨勢,中小學教師作為教育一線的工作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急救知識和技能,以便處理教學場所、教學活動中的健康突發(fā)事件,為搶救生命贏得寶貴時機。為了解荊州市中小學教師的急救素養(yǎng)現狀,本文進行了此次調查,以便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高一線教師急救素養(yǎng)水平,并為全民急救的提高提供參考。
2017年4月采用方便抽樣方法選取荊州城區(qū)及所轄縣市6所中小學的100名教師進行調查。100名調查對象中,男43名,女57名。18~29歲31名,30~<50歲58名,≥50歲11名。文化程度:??茖W歷18名,本科及以上學歷81名。
調查問卷由研究者參考王玉暉等[4-5]研究的基礎上自行設計,經5名急救醫(yī)學和護理專家審核修改后形成。問卷包含4個部分:①基本信息,包括調查對象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是否具備醫(yī)學專業(yè)背景、本地/外來等;②急救知識學習情況及需求,包括是否接受過急救培訓、了解急救知識的途徑、是否主動了解過急救知識、面對急救情況及當時的想法或反應等;③急救知識和技能,由35道單選題組成,每題答對計1分,答錯計0分,總分35分,內容主要涉及急救電話120(1題)、外傷知識(5題)、心肺復蘇知識(8題)、火災知識(8題)、急重癥處理和急救(13題)5個項目,該項目所有題均答對視為教師對該項目知曉;④急救信念,共10個條目,1~5條目,采用正向計分,“完全同意”為5分,“同意”為4分,“不確定”為3分,“不太同意”為2分,“完全不同意”為1分,6~10條目采用反向計分法??偡?0分,分值越高,表明急救態(tài)度越積極。通過對120名城區(qū)居民的預調查,檢驗得出問卷的急救知識、技能和急救信念2部分的Cronbach′s α值分別為0.913、0.880,總的Cronbach′s α值為0.897。
對調查對象應用統一指導語進行一對一調查,問卷填寫完畢后當場回收并檢查調查問卷的有效性。本次調查發(fā)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2.1.1 學習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僅31%調查對象接受過非正規(guī)的急救知識及技能培訓。17%的人主動學習了解過一些急救常識,71%的人有想法但沒有主動去了解,12%的人沒想法也沒有去了解。對于現有急救知識的了解途徑,74%的人通過看電視,68%的人通過電腦網絡,30%、13%、12%的人急救知識的了解,分別來自于公益宣傳欄、書籍或報刊、專業(yè)人員的講解。
2.1.2 學習需求
對于急救知識的學習途徑,86%的人希望通過專業(yè)人員講解,41%的人希望通過電腦網絡,22%的人希望通過公益宣傳欄。對開展急救知識技能普及教育活動,99%的人持支持態(tài)度,1%持中立態(tài)度。
2.1.3 急救行為
面對需要急救的情況,81%的人會撥打急救電話,10%的人會觀察病情并采取簡單急救措施;假如現在有人心臟驟停需要急救,10%的人有信心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52%的人表示沒有信心做好。
2.2.1 急救知識和技能得分
急救知識和技能總分35分,本研究中調查對象的急救知識得分為17~33分,平均得分(26.3±3.3)分。各項目知識、技能知曉率由高到低排列,見表1。
表1 荊州市中小學教師急救知識、技能的知曉率(n=100)
2.2.2 急救信念得分
調查顯示,急救信念得分為23~50分,平均得分(39.69±4.18)分。分析顯示,其中3個條目得分較高,分別是及早發(fā)現處理急救成功率越高,得分為(4.28±0.92)分;學習急救知識和技能很有必要得分為(4.60±0.51)分;培訓能提高施救的自信心,得分為(4.59±0.85)分。而評價目前自己具備的急救能力條目得分較低。
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急救知識技能與急救信念之間呈正相關,相關系數r=0.442。以急救知識技能、急救信念得分為因變量,以年齡、性別、執(zhí)教層次、文化程度、是否培訓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性別和執(zhí)教層次是急救知識技能得分的影響因素;對急救信念得分來看,僅是否培訓是其影響因素。見表2。
表2 急救知識技能、急救信念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注:急救知識技能,R2=0.253,調整R2=0.213;急救信念,R2=0.158,調整R2=0.113
緊急突發(fā)事件嚴重影響著居民的身心健康,為個人與社會造成巨大的人身及經濟損失,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6]。當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除傷患外,現場目擊者多為非專業(yè)醫(yī)務人員,若有目擊者具備急救素養(yǎng),及時撥打求助電話或施以適當的急救技能,則可以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7]。校園是青少年兒童集體生活的場所,作為教師對學生的生命安全負有重要責任,當校園內發(fā)生需要急救的緊急狀況時,恰當有效的處理可以為專業(yè)人員搶救贏得黃金時間,因此培養(yǎng)中小學教師具備急救素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120急救電話的知曉率高達93%,火災處理知識知曉率達到51%,說明中小學教師對于常見的意外事故應急處理知識有一定程度的掌握。然而,對于心臟驟停、突發(fā)危重癥、 外傷的急救處理知識知曉率僅分別為1%、3%、22%,這一結果與李艷明等[8]調查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與調查對象不具備醫(yī)學專業(yè)背景,而心臟驟停、外傷緊急處理等專業(yè)性較強有關,且調查對象了解急救知識的途徑主要通過電視、電腦網絡等,未能全面系統地學習急救理論知識和參與實踐練習。急救知識和技能單項得分最高分與最低分的差異較大,說明荊州市中小學教師急救知識和技能掌握不均衡。
急救信念評價中,大部分的調查對象認可及早發(fā)現處理急救成功率越高、學習急救知識和技能很有必要,并認可培訓能提高施救的自信心,說明中小學教師急救意識強,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但總體對急救能力的自我評價比較低,可見開展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是提高教師急救技能素養(yǎng)和施救信心的策略之一,需要針對性地采取相關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強化實踐練習,滿足其學習意愿和需求。
對急救知識技能和急救信念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是否接受過培訓對急救信念得分影響較大,接受過培訓的人員在急救知識技能和信念得分中均較其他人員高,并且本次調查中大多數人員(86%)表示希望通過專業(yè)人員講解的方式獲得急救知識,可見培訓是提高非專業(yè)人員急救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之一,41%的教師希望通過網絡渠道獲得知識技能的培訓。69%的教師認為培訓應由醫(yī)療機構進行,25%和18%的教師認為政府部門和學校應在培訓中發(fā)揮主導和重要作用。提示我們應該在教育主管部門的組織發(fā)動下,以專業(yè)人員為師資,醫(yī)院與學校聯合開展中小學教師急救素養(yǎng)的培訓,探索實用的培訓方法,如阮小蓮等[9]報道“白金十分鐘”急救實用技術培訓,以期取得較好的實踐成效,提高教師急救素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