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學校文化細節(jié)入手,通過崇真中學86屆校友贈送給學校的“崇真之光”雕塑和設立的“86屆校友助學金”,傳遞出崇真文化對真、善、美的傳揚與追崇,成為“崇真精神”的生動注釋。由此梳理崇真文化的發(fā)展歷程,歸納出維系學校文化之光的三條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路徑:一是一以貫之的學校態(tài)度,二是一心為生的教師行為,三是一樹百獲的德育課程。在此過程凸顯出學校文化管理的巨大魅力。
關(guān)鍵詞:學校文化;文化之光;路徑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5B-0043-03
錢穆先生講:“文化二字講得淺,就是人生的花樣。”[1]馮友蘭先生說:“人生之真相,即是具體的人生?!盵2]如果兩位大儒都講出了真相,那么,文化即生活(人生),應該是對文化的最為直接、簡樸的理解。關(guān)于學校文化,如果從兩位大儒的論述引開來:學校文化就是學校生活。有什么樣的學校文化,就會過上什么樣的校園生活。王槦在《五燈會元》一書的序言中說:“是知燈者,破愚暗以明斯道?!彼裕冗M的學校文化的影響就似光,因為在文化的沐浴下,生活其中的人是充滿生機和光彩的。但我們覺得這點還不夠,因為如果人們(教師、學生)離開了學校的“文化場”,身上便沒有了這種文化之光,那么,這樣的教育是無效的,這樣的文化也是稚嫩的。
在崇真中學的校園內(nèi),有一座像火炬一樣的紅色金屬雕塑,中間鑲嵌一顆金色圓球。它是學校86屆校友在畢業(yè)二十周年(2006年)時集體贈送給母校的。大理石基座上刻有季公先生題寫的“崇真之光”四個字,寄寓校友殷切期盼,祝愿母校辦學蒸蒸日上,“崇真精神”恒久光耀。如今,它已經(jīng)成為“崇真文化”的一個重要意象。
雕塑矗立在校園,成為一處景觀,它在使途經(jīng)其旁的師生“聚焦”學校文化的同時,也顯示了86屆校友身上的“崇真DNA”。雕塑作為一個表象,它是美的,而與之相連的86屆校友所做的另外一件事,又流露出真與善的光芒。據(jù)校史記載:在崇真中學建校70周年(2008年)前,86屆校友自發(fā)組織,設立了“86屆校友助學金”,每年籌資3萬,用以捐助學校中品行端正、刻苦學習的貧困學子。“助學”之“助”是為善,助人求學之“學”是為真。雕塑與助學金相結(jié)合,傳遞出崇真文化對真、善、美的傳揚與追崇,成為“崇真精神”的生動注釋。
布魯納認為:教育的功能是“將年輕人導入文化的規(guī)范之道”,因為“人們的心靈是文化塑造的?!盵3]文化與人相互影響,在激蕩中融合,形成了文化的張力與魅力?;仡櫝缯嬷袑W的發(fā)展歷程,崇真文化從教會學堂的微弱薪火,到易地新建后的包容并蓄,對學校文化之光的維系,對學校實施文化管理的探索,基本可以歸納出以下三條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路徑”:
一、一以貫之的學校態(tài)度
學校態(tài)度既是學校整體的教育價值取向,也和學校領(lǐng)導的辦學理念息息相關(guān)。校長的辦學理念如果被全體教師認同和追求,它就會逐步積淀為學校文化?!八^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边@是梅貽琦先生的辦學主張,也是當時清華大學的學校態(tài)度。由此才使清華逐漸形成了群星璀璨的學術(shù)高地。學校態(tài)度既反映在學校宏觀氛圍的營造中,反映在面對大是大非時的教育智慧中,也反映在辦學行為的細節(jié)中。
在崇真中學首屆(1943年)高中畢業(yè)照上有一位意大利神父,是首任校長李維光為抵制駐地日寇對學校辦學的騷擾——謊稱學校是由日本同盟國意大利教會主辦——而采取的應對辦法。[4]這是一種辦學智慧,也是當時的學校態(tài)度:排除萬難,為學求真。2013年學校新遷現(xiàn)址,曹國慶校長提出了“和諧、自由、幸福、生長”的學校價值追求,以及“全面發(fā)展、全員發(fā)展、快樂發(fā)展、長遠發(fā)展、科學發(fā)展”五個發(fā)展觀,并以此為觀照,開展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比如中央大道兩旁的休息椅、教學長廊上的電子閱讀區(qū)、近百門校本課程的開設、“活動前置式”教學法[5]的推進等等,它們都清晰表明了學?!芭囵B(yǎng)頂天立地有本事的崇真人”的育人目標,表達出學校對教育本真執(zhí)著探索的始終如一的態(tài)度。歷代崇真人以“高境界、大智慧、真膽略”的崇真精神,同舟共濟,櫛風沐雨,形成了“學以至理,行以至誠”之校訓,并使之成為學校辦學的基本態(tài)度。學校態(tài)度外顯成學校宏觀戰(zhàn)略,并濡染成一種校園氛圍,讓學生沉浸其中,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長遠影響。
二、一心為生的教師行為
雅思貝爾斯認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chǎn)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盵6]翻看名家回憶或普通人的學校記憶,我們看到的大都是對有過親密接觸的教師的描述,從言行到精神,再到對個體的影響,彰顯著教師的個性品行,也閃爍著特有的學校文化之光。所以,對學生而言,教師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學校記憶,影響著學校文化的滲透與傳承。1941年,崇真中學時任校長李維光請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生謝文灝擔任教導主任職務。謝文灝以“白皮紅心”模式應付駐地日本兵:平時根據(jù)教學安排組織教學,一旦得悉日寇來?!皺z查”,全校學生即把日語課本攤放在課桌上裝個樣子;日寇一到,則由他自己周旋敷衍,以保安全。[7]這一真一偽的行為反差,反而更顯出他執(zhí)著育人、一心為生的教師本色。優(yōu)秀教師的教育行為是有光的,所以教育學者張文質(zhì)說:“好教師就是在課堂上顯得比平時更漂亮的人?!毕膩D尊這樣評價李叔同:“李先生教圖畫、音樂,學生對圖畫、音樂看得比國文、數(shù)學等更重。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緣故。他的詩文比國文先生的更好,他的書法比習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21世紀之初,崇真中學對學校文化進行梳理、歸整與揚棄,提煉出嚴謹、扎實、謙遜、博厚的教風,制定出如下教師誓詞:“我是崇真中學的教師,我立志繼承和弘揚崇真精神,恪守‘學以至理,行以至誠之校訓,愛崗敬業(yè),教書育人,以奉獻為先,以大局為重,以質(zhì)量為上,努力做到教學作風嚴謹、專業(yè)功底扎實、才學見識博厚、待人態(tài)度謙遜,要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有進步,要讓自己成為一名成功的崇真人!”通過開展省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崇真文化引領(lǐng)下師生行為優(yōu)化的實踐研究”等活動,探索著文化“喚醒”“關(guān)懷”“潤澤”下教師行為優(yōu)化的新路徑[8],不斷提升教師行為的專業(yè)性,培育“人師”。
三、一樹百獲的德育課程
作為校園生活的主體構(gòu)成,學校課程和學校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課程作為一種活動形式,本身即是一種文化載體,而其過程因蘊含著育人、交往等具體行為,即是一種文化形式。所以郝德永先生說:“課程與文化有著天然的血肉關(guān)系?!?/p>
對于文化課程而言,一般的學校都有著一系列相關(guān)要求,以此規(guī)范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效果。從20世紀名噪一時的校園籃球隊[9],到21世紀初學校對體藝教學改革的探索,再到2013年以來對“崇真德育”課程的構(gòu)建(參見表1),崇真中學對德育活動的規(guī)范化開展、全視域育人孜孜以求、大膽實踐。從新生報到時校園志愿者的指引與熱情幫助,到高三畢業(yè)前“記住母校味道”的枇杷采摘,每一項活動課程都結(jié)合時令,進入學生生活,有著細致的規(guī)劃、指向心靈的過程設計和后期評價。德育活動課程化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將學校態(tài)度和教師行為融入其中,讓學生參與、體悟,留下了長遠而深刻的學校記憶,用崇真的詞匯講叫“美時美刻”。
2015年,崇真中學舉行了“崇真八景”的推選活動,“崇真之光”雕塑高票入選?!扒叭税驯秤傲艚o了歷史,歷史卻在經(jīng)年的流變中,漫出縷縷書香和靈魂的氣息,綿長的文化血脈更是賦予了時間以久遠的意義?!盵11] 2018年,“86屆助學金”也已設立了十個年頭。學校將在“崇真之光”雕塑的背面刻下“86屆校友助學銘”,銘曰:“八六學子,向善崇真。歷時十載,惠澤后學。山懷水潤,彰之銘之。”其實在學校設立獎學(助學)金的還有41屆校友徐熙光牽頭設立的“臺北江陰同鄉(xiāng)會故土子弟獎學金”,95級文科班設立的“95級文碩獎學金”等。歷屆校友的每一份愛心都會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為“崇真之光”恢宏敞亮的顯證。
文明,即為 “文化之光明”。學校作為傳遞文明之場所,雖拘囿于一墻之內(nèi),但它卻如燈,使人類共尊的人道之光久著于天地。在崇真中學的畢業(yè)紀念冊上有一個序,序言的最后一段是這樣的:“且記/且記/當青春歲月成歌/在崇真的溫暖心房/那些最美綻放/時光不老/流空云散/維光?!边@里的“維光”,一是向崇真中學首任校長李維光神父致敬。二是我們想讓學生知道,他們每一個都是崇真的一分子,即使他們走出校園,他們的言行也代表著崇真,他們要讓崇真有光,并要維護“崇真之光”。
參考文獻:
[1]錢穆.人生十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2:147.
[2]馮友蘭.理想人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
[3](美)杰羅姆·布魯納.布魯納教育文化觀[M].宋文里,黃小鵬譯.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7-8.
[4]孫海航.李維光在后塍[J].檔案與建設,2006:45-46.
[5]曹國慶.學在教前,教在學中——活動前置式教學模式的構(gòu)建[J].江蘇教育,2013:14-16.
[6][德]雅思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3.
[7]孫海航.李維光在后塍[J].檔案與建設,2006:45-46.
[8]孫德勤.教師行為優(yōu)化路徑的校本探索[J].江蘇教育,2015:45-47.
[9]孫海航.陸仲熹與四十年代錫北民間籃球運動[J].檔案與建設,2007:33-34.
[10]曹國慶.校本行動:致力塑造學校文化形象[J].江蘇教育,2014:8-13.
[11]劉芳.學校文化國內(nèi)外研究綜述[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3:16-17.
責任編輯:顏瑩
Effective Path of Maintaining the Light of School Culture
SUN De-qin
(Zhangjiagang Chongzhen Middle School, Suzhou 215631, China)
Abstract: The vivid annotation of “truth-adoring spirit” is achieved by starting with the details of school culture, the statue of “truth-adoring light” presented by the alumni of 86 graduat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86 alumni grants”, conveying the spirit of adoring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Thus, this author has teased out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Chongzhen Culture and has summarized three interacting and inter-permeating paths of maintaining the light of school culture: firstly, the consistent school attitude, secondly, the teacher behavior only for students, and thirdly, more beneficial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school culture; light of culture;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