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佳芯
摘 要:石島大鼓”是石島沿海漁民在其特有的人文歷史環(huán)境中,在長期從事海上生產生活的過程中形成的別具特色的一種民間音樂形式。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間音樂的代表,石島漁家大鼓以其歷史悠久,蒼勁恢弘,氣勢磅礴,思想內涵博大,表現獨特而聞名于海內外。本文主要對漁家大鼓的流傳與現狀、內在價值和人文因素展開論述,具體研究中通過采訪、觀摩、記錄的方法進行探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民間音樂;漁家大鼓;石島地區(qū);流傳與現狀;內在價值;人文因素
一、漁家大鼓的流傳與現狀
“石島大鼓”是漁民特有的慶典表達方式,集中體現了魚蝦滿倉、漁船靠岸時人們的喜慶心情。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早飯后,以各漁村為單位,自發(fā)地組成鑼鼓隊,從各村出發(fā),沿著石島主街道行進,一直延伸到各漁港碼頭并持續(xù)到中午。漁民們通過這種方式祈求魚蝦滿倉,一年太平,表達了漁民們對新的一年平安靠岸的美好愿望。
(一)歷史發(fā)展過程
1.產生
石島漁家大鼓原名“大魚島漁家大鼓”。古代膠東沿海先民主要以漁為業(yè),先民同大海的長期共存共生,通過身著魚皮裙手擊魚皮鼓表現出最早期的漁家精神文化。
據榮成道光縣誌記載,清代康熙30年始,大魚島就形成了村落,并以捕魚為生,真正的漁家大鼓也便自然形成,但早期的漁家大鼓只是單個的,不成規(guī)模的。每當魚蝦滿倉,漁家子弟平安歸來時,人們就開始敲鑼打鼓以示慶賀,因為村名叫大魚島,所以這種專為漁民祈求豐收和平安的鑼鼓,就被大家稱為“大魚島漁家大鼓”。石島區(qū)域一帶的漁民都采用了大魚島大鼓作為慶典的方式,此后,大魚島漁家大鼓逐漸改稱“石島漁家大鼓”。
2.關于“大魚島”
清朝道光年間(約公元1835年),因島上海藻、魚蝦較為豐富,鄰近和逃荒而至的貧苦農民便在島上定居下來,島上風景秀美,水產資源豐富,取名岱嶼島(水中仙島之意)。1925年(民國十四年),島上漁民捕獲一條罕見的大鯊魚,為祈求以后魚蝦豐收,隨將村名岱嶼島改為諧音大魚島。
3.演變與發(fā)展
石島大鼓是從石島灣建港和天后宮建立以后,從民間發(fā)展起來的。最初有旋鑼和小镲組成,多在出海前、海市前,尤其是在天后宮廟會之間演奏。對未來充滿著未知數,主觀意志和客觀現實嚴重對立,使?jié)O家鑼鼓十分深沉,舒緩,甚至有些蒼涼。演奏中休止符的使用,使人感到對未來充滿著許多懸念。1978年石島文化站站長宋立干先生將不適合于現代生產方式和欣賞習慣的漁家鑼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去掉過去鑼鼓中沉悶、蒼涼的成分,增強雄壯豪放的成分,主要表現漁民同大自然斗爭堅定不移,敢打必勝的信念。同時也體現了大海洶涌澎湃的特點。因此,他去掉旋鑼和小镲,并把單獨演奏變成集體演奏。它的曲調嚴謹,節(jié)奏明快,給人以催人奮進的感覺,得到各階層的高度評價,并定名為“石島大鼓”。
(二)漁家大鼓在石島地區(qū)的現狀
為傳承非遺文化“漁家鑼鼓”、活躍農村文化生活,近年來,素有中國鑼鼓藝術之鄉(xiāng)美譽的山東省榮成市,在農村、社區(qū)廣泛開展“百姓課堂”公益培訓活動,定期組織培訓、分區(qū)舉行比賽。目前,榮成市所有村、社區(qū)都建有鑼鼓表演隊,人們從40來歲的“村里年輕人”到80多歲的老人,熱衷于鑼鼓表演的比比皆是。
二、漁家大鼓的內在價值探析
對漁家大鼓的內在價值探析主要是從其音樂本體出發(fā),對其表演特點、演奏樂器、演奏套路等進行研究,從而挖掘和解讀其內涵。
(一)演奏主要樂器
石島漁家大鼓的演奏樂器,主要有鼓、鈸、大鑼、小鑼、小釵。鼓是鼓樂的中心,它咚咚作響似奔騰的駿馬,其雄渾而富有氣勢的鼓聲是鼓樂中的主旋律;鈸聲音洪亮而強烈,穿透力很強,在強奏時極富磅礴氣勢,在鼓樂中主要起烘托氣氛的作用。大鑼粗獷、洪亮,像漁民在對著大海吶喊;小鑼音色柔和、清亮,主要圍繞著大鑼的重音,作各種裝飾性的演奏,在鼓樂中配合著鼓聲的起落而清脆鳴響,好似一只鳥兒和著樂音啼叫。
(二)指揮方式
原始的指揮方式,是以主鼓組的二鈸為指揮。隨著鼓陣的擴大及現代大型集會表演需求,加強了指揮手的突出地位和藝術造型。現已演變?yōu)殛嚽爸笓],指揮手站在陣前,以多種藝術手法進行專業(yè)指揮,使得大型方陣鑼鼓表演更加整齊專一,具有更為強烈的藝術表現力。
(三)隊形及服裝
石島大鼓”的表演隊形可根據場地環(huán)境靈活變更,基本隊形有一字長蛇形,三角形,方形,弧形,圓形及分組形等多種隊形。表演服裝可根據表演主題要求,設制穿著多種不同風格的表演服。通常有民族式,古典式,古代將士式,漁家風情式,現代時裝式等等。
(四)演奏基本套路
“石島大鼓”演奏的基本套路可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叫序曲長套,第二大部分是間曲123,第三部分反復序曲長套,第四部分叫華彩水斗。
1、按古典音樂表現方式,長套起點沉穩(wěn)、舒緩,節(jié)奏分明,是整個曲調的開篇部分,表現了漁民出海前樂觀平靜和人定勝天的信念,同時也表現了大海風平浪靜敞開胸懷迎接漁民牧海耕魚的天人合一的景象。
2、經過一冬的準備,精神抖擻的漁民駕船駛向大海,進入漁場后,下網捕撈魚蝦,此時的鼓點歡快高亢,有力表現了緊張激烈的海上作業(yè)情景。鼓調吸收了膠東半島以至中國北方地區(qū)傳統(tǒng)的三步擱打擊樂模式。
3、第三部分是長套的反復。作為序曲的反復,是從123之后緊張節(jié)奏轉為較為舒緩,表現了熱烈緊張的海上作業(yè)之后的一個休憩舒緩的間隔。在節(jié)奏和時間上可以根據表現主題任意縮短延長和重復演奏。在藝術設計上,表現內涵上,一是為第四部分華彩樂章的出現進行鋪墊。二是為主題表演增加適應性。
4、第四部分華彩水斗。是整個曲調華彩樂章的所在。其演奏主題表現了漁民在狂風惡浪中戰(zhàn)天斗海、不屈不撓的勇敢精神。以弱拍起點,節(jié)奏越來越快,鼓調激昂高亢,結尾嘎然而止,給人以跌蕩起伏、出人意料的藝術享受,充分表現出漁民膽大心細、人定勝天的豪邁氣概。
5、結束曲。
三、漁家大鼓的人文解讀
(一)漁家大鼓的文化內涵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間音樂的代表,石島漁家大鼓以其歷史悠久、蒼勁恢弘、氣勢磅礴、思想內涵博大、表現獨特而聞名于海內外。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如下:
1.彰顯地域特色,表達對漁家子弟平安歸來時的慶賀。
2.獨特的鼓譜和韻律反映了膠東漁民與大海共存共生共舞的博大情懷、大海性格。
3.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體現了中華人民的質樸精神。
(二)漁家大鼓等民間音樂所面臨的問題及挑戰(zhàn)
當今信息化發(fā)展日新月異,人們對傳統(tǒng)民間音樂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石島漁家大鼓等民間音樂面臨著“傳統(tǒng)”與“現實”的碰撞。對此,我們需要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保護,宣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促進民間音樂的長久發(fā)展。
(三)漁家大鼓的傳承
漁家大鼓是歷代傳承下來的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品種,要想在當今社會得到更好的發(fā)展,需要進行自我調整,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強化認識,改變觀念
2.尊重傳統(tǒng),學習傳統(tǒng)
3.大力宣傳,認真規(guī)劃
4.抓住機遇,不斷突破
5.培養(yǎng)人才,加大投入
6.加強硬件投入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