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黎靜 唐濟川
摘 要:隨著社會、市場不斷地發(fā)展,滿目琳瑯設計產品也隨之不斷涌現(xiàn)。但存在的問題比比皆是:功能多但難操作、講求美觀而忽略實用功能......真正能夠從實用、解決問題角度來看的屬于小部分,伴隨著科技快速地更新?lián)Q代,設計產品向要得到一個長足的發(fā)展,對人的研究顯得至關重要。時代的發(fā)展方向也將設計往前推進,從生態(tài)設計不斷向設計生態(tài)轉型。此次從設計與人的距離、無意識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共同的感受、真實的需求中探尋設計生態(tài)的方向。為未來設計的發(fā)展奠定了方向,給予實踐方面的指導。
關鍵詞:內心需求;日常生活;設計生態(tài)
受閔斯基教授在麻省理工學院講座的啟發(fā),基本思維原理決定設計的方向、成敗。筆者將基本思維原理理解為人們日常的“共感”,即使用者“內心需求”決定設計的志向和趨勢。反觀“設計生態(tài)”就是挖掘人們真正需要的一種設計,或者是潛在的不被人們所認知的卻恰當好用的設計或者說是最貼近人心理的一種最佳表達方式,最大程度上與人的需求相適用。
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諾曼在書中對設計的現(xiàn)狀有這么一段描述:“時至如今,趨勢的演變,如同大自然界對于人類不懂珍惜及維護一個永續(xù)綠色的地球而開始反抗一樣;市場(還是原來的你我)也開始對于多數(shù)無法與人類溝通的人造物展開反抗、抵制!這些現(xiàn)象清楚地反映在所有的家電以及科技品牌商的銷售表上——所有職位競爭規(guī)格而加東加西、東拼西湊、疊床架屋般的鐘樓怪人式的產物,已不受到消費者青睞:或設計不良、不知所云、無病呻吟、毫無道理以及邏輯可言之產品也不會有人要掏腰包買了?!本渚渚珳?,讓人警醒。
縱觀國內外產品的發(fā)展狀況,存在著一些共通問題:從時間角度來看,設計的產品在不斷改良的過程中,由于激烈的競爭力,各大公司會憑借著積淀的經驗推出新性能,衍生出新的產品,將簡單的原理復雜化操作,所以會給大眾帶來延續(xù)的災難;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社會中強調獨特性的存在,要有自己的風格,引發(fā)新觀念、引領時尚潮流,產品在市場的刺激下過于追求標新立異的過程中往往丟失了一些優(yōu)良的品質,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資源的浪費;還有一種情況是購買者并不是產品的直接使用者,往往是一些房屋建筑商、或者是公司里的采購部門,設計者則著重于討好這一層的出資人。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設計者并未真正為“人的需求”所考慮、設計,讓人適得其所,享受產品帶來的愉悅感。
二、設計與人的距離
設計師要平衡好真實的意愿與實際產品之間、真正狀況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都要細膩地關懷使用者的意愿、期望,從而讓設計為人服務,呈現(xiàn)出設計生態(tài)的樣貌的產品。遵守日常生活用品的規(guī)律,找到合適形式的表達方法且符合生態(tài)秩序?,F(xiàn)在的設計師更著重于表現(xiàn)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們并不是產品典型的使用者,只是根據自身的專業(yè)認識,將相當部分合理化進行設計,故意將產品復雜化,使其符合科技的發(fā)展,顯得高端化。設計師要從大眾的“日常痕跡”中找到規(guī)律,設計師與被設計者是一種默契所在的關系。設計師需要通過多種形式來探索合適之物的恰當狀態(tài),可在適合形式的基礎上有所延續(xù),使不同產品根據不同情況、要求展現(xiàn)。有不同的痕跡從而保持設計生態(tài),而不是像一些低俗的流通于市場上的產品,讓人一看就忍不住說“這是哪位設計師的手筆、味道”。要保留其具有張力發(fā)展多樣性的生態(tài),就要在掌握經驗、規(guī)律的基礎上再拓展。后現(xiàn)代主義大師索特薩斯他就反對單方面的強調功能,他又尋找了另一種完美的調和方式,這樣的可采取的方式。他也認為設計是一種生活方式,采取一種不受時間限制的永久性方式,反對一切功能性,而是一種生命的發(fā)展對其產品的再設計。要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只有通過在遵守規(guī)律的條條框框之上找到契合點。找到自身生命的張力,設計會進化、衍生,選擇其根本的東西表現(xiàn)出原形的價值。
設計者要關照使用者的需求,從操作、反饋、關聯(lián)功能等方面完善產品。設計的產品要簡單易懂,功能明確,能夠給與使用者恰當?shù)闹笇?。也可以在產品的包裝袋上印有實用的具體的操作步驟,可將其通過二維碼的掃描輸入到電腦中,這樣便可以減少錯誤的幾率、解讀,提高使用的效率和品質。
三、設計與無意識
日常生活中自己所面對的沒有強烈明確的認知,有不少從視覺中所獲得的記憶。并不是通過自己個人的認知、接收的,而是通過大眾反復、共同身體的觸覺感知到的。在設計時,要不斷加強體驗,將這種“共感”運用到設計中,形成一種自然的生態(tài)化的設計。巧妙地運用外在形式賦予其功能,以及集中體現(xiàn)某一點上。沒在不斷地在體驗中找到問題點,將問題點作為設計突破的關鍵點或者在具體的現(xiàn)場中找到靈感。
或者可以說是日常忽略到卻存在的很有用的。人們并不知道是設計師特意設計的。這是根據大眾共同的感覺潛在需要將其設計生態(tài)化。根據不同的現(xiàn)實情況尋找最佳展現(xiàn)的狀態(tài)。當然無意識也是在環(huán)境中人類的共通的行為,這些無意識行為所感受的是不一樣的,必須通過我們設計師挖掘來發(fā)現(xiàn)。讓我們設計出與環(huán)境“剛剛好”的設計。不斷地從人們對生活的既有物的“共感”中發(fā)現(xiàn)新的意義來設計生態(tài),將看不見的聯(lián)結并加以設計。如設計師深澤直人的“置傘處”設計,通過調研體驗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自然行為,將其運用到設計中,如果在找不著放傘架時,通常人們會將傘放入地面瓷磚的接縫處,使其能夠安穩(wěn)不倒。設計師正是在與墻磚有一定距離的地方開一條地縫便于使用者方便,但是使用者是不會意識到這是專門經過設計的。
四、結語
好的設計應在美觀、可靠、安全、好用、成本和功能之間取得適當?shù)钠胶馀c和諧。在西方設計史中有很多優(yōu)良的探索,設計作品且以完美的形式存在,成為永恒的經典,并且在設計領域已經是極為成熟的情形。而我國的設計還處于一個萌芽階段需要不斷地完善,但是我們可以繼續(xù)傳承這份既得層次的生態(tài)狀況。明確自己的消費集體,堅持為“人的需求”設計的初心,更加的體現(xiàn)對人的“尊重”。
作者簡介
江黎靜(1994—),女,漢,山東省青島市,設計藝術理論與實踐方向,齊魯工業(yè)大學。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yè)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