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勛
摘 要:在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探究如何引入新的教學模式是新課標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巧妙的結合演示實驗和教師的引導來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這樣學生不但掌握了最基本的課本知識,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本論文通過探究“鏡面反射與漫反射”課堂中的新教學模式、探究“光的折射”教學中的新教學模式以及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中的新教學模式等實際的物理課堂中探究如何引入新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中學物理 教學案例 新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2(c)-0145-02
在中學物理課堂中,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實驗設備和教師資源等的影響,大多數的中學物理教學中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黑板+粉筆”的教育模式,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所學習的知識面受限,許多中學仍處在應試教育階段,只關心學生的中、高考成績而忽略了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fā)展,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在我國新課程改革推廣和實施的今天,我們應注重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新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掌握最基本課本知識的同時,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意識到所學知識對于今后的工作、學習的意義和作用,使他們感受到學習新知識的重要性,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我們必須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通過結合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簡單的演示實驗和教師巧妙的引導等手段來激發(fā)和培養(yǎng)中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是非常有意義的。
本論文中,通過探究“鏡面反射與漫反射”課堂中的新教學模式、探究“光的折射”教學中的新教學模式以及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中的新教學模式等實際的物理課堂中探究如何引入新的教學模式。
1 案例分析
1.1 探究“鏡面反射與漫反射”課堂中的新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物理課堂中,老師只注重講解鏡面反射中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之間所滿足的反射定律,甚至不涉及漫反射的概念,但在新課標中,我們不但要注重重點知識點的講解,還要注重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在光的反射教學中,我們在講解光的反射定律的基礎上,結合老師講解和實驗演等手段進行鏡面反射與漫反射的對比講解,下面是我們探究“鏡面反射與漫反射”課堂中的新教學模式基本教學思路:
首先老師演示:讓太陽光斜射在平面鏡上,在墻上出現了一個明亮的光斑;而用白紙?zhí)鎿Q平面鏡,則不會產生光斑。
老師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老師講解:根據反射面的不同性質,光的反射分為兩種類型: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結合實驗演示,總結“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點。鏡面反射的特點:反射面平整光滑;當光平行入射時,會被平行反射。漫反射的特點:反射面粗糙,凸凹不平;當光平行入射時,反射光射向四面八方。
最后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總結:鏡面反射,反射光比較集中,迎著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漫反射反射光射向了各個方向,迎著反射光的方向看能看清.我們能看清本身不發(fā)光的物體,就是因為發(fā)生了漫反射。
1.2 探究“光的折射”教學中的新教學模式
在探究“光的折射”教學中,結合實際生活和課堂小實驗,老師引導學生總結光的折射定律,并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講解光的折射的應用。
首先老師引導學生在上新課之前一起來做一個小實驗,讓學生將準備好的碗放在桌面上,看著碗底,將水倒入碗中,碗的深度有什么變化?再將桌上的筷子斜插入盛水的碗中,注意從側面觀察筷子在水面處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動手實驗)回答:盛了水的碗看上去變淺了,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變彎了。
老師解釋這種光從一種介質射入另一種介質傳播方向發(fā)生變化的現象叫做光的折射。然后引導學生把剛才的折射現象畫在黑板上。用一條直線表示空氣和水的分界面,上面是空氣,下面是水。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入射光線、法線和入射角。學生回憶后:老師介紹什么是折射光線和折射角。
學生觀察入射角與折射角的大小關系;改變光從空氣射入玻璃中的入射角的大小,再觀察折射角的變化和變化后的大?。淮怪比肷鋾r,觀察光線方向是否改變。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實驗總結光的折射定律。
最后教師講解光的折射的應用:夏天海面附近的溫度比高空低,空氣由于熱脹冷縮,上層的空氣就比海面附近的空氣稀疏,遠處物體反射的太陽光,在射向空氣的過程中發(fā)生折射,逐漸向地面彎曲,進入觀察者眼中,逆著光線方望去,就覺得海面上空的物體射來的一樣。這就是美麗的海市蜃樓現象。
1.3 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中的新教學模式
在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主要探究聲音的產生和聲音的傳播條件兩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學生實驗一:朗讀時觸摸喉頭——感覺喉頭的振動。學生實驗二:撥動塑料直尺伸出桌邊沿的部分使之振動發(fā)聲——觀察直尺發(fā)聲時的振動現象。教師演示啟發(fā)學生總結歸納“一切發(fā)聲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fā)聲停止?!甭曇羰怯晌矬w振動產生的,物體的振動停止,發(fā)聲也停止。物理學中把正在發(fā)聲的物體叫聲源。
然后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是什么?用生活實例或分組實驗驗證猜想,結合教師的演示實驗,概括聲音的傳播條件。聲音的傳播需要一定的物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叫做介質。氣體、液體和固體這些都可以作為傳播聲音的介質。真空不能傳聲,這是由于真空中沒有物質粒子,因而振動無法在真空中產生聲波。最后教師介紹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2 結語
總之,在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探究如何引入新的教學模式是新課標教育的重中之重。本論文通過探究“鏡面反射與漫反射”課堂中的新教學模式、探究“光的折射”教學中的新教學模式以及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中的新教學模式等實際的物理課堂中探究如何引入新的教學模式。教學中巧妙的通過結合演示實驗和教師的引導來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生不但掌握了最基本的課本知識,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教學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 陳澤宇,陳春蘭,許立志.基于新課程標準的中學物理教學改革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6(10):97.
[2] 萬芳麗.初中物理實驗探究教學模式探索[D].上海師范大學,2015.
[3] 李蘭,劉健智.教學研究是中學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根本途徑——以中學物理教學研究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7(2):21-24.
[4] 周虹.淺談初中物理中如何實現高效教學改革的初步實踐探討[J].科技資訊,2016(25):92-93.
[5] 房彬.探析如何提高中學物理教學的有效性[J].亞太教育,2016年(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