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臨床上, 股骨頭壞死為骨科領域中一種難治性疾病, 發(fā)病因素多為風濕病、潛水病等, 臨床表現以髖部感覺不適或者是疼痛、下肢活動受限、走路跛行等, 患者在夜間會出現明顯疼痛感, 并且病情逐漸加重。近幾年有研究顯示, 在病情相對較輕時獲得明確診斷和及時治療的臨床預后效果更佳理想[1-3]。在股骨頭壞死早期診斷和治療中, 影像學技術的應用發(fā)揮了重要指導價值。本次研究中, 以對CT與磁共振技術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比較分析為目的,對本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頭壞死患者的臨床診療資料展開了回顧性分析, 結果匯報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骨科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98例股骨頭壞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57例, 女41例, 年齡26~65歲, 平均年齡(43.22±12.50)歲。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 自愿接受臨床檢查, 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符合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要求。
1. 2 方法 CT檢查:檢查所需儀器為本院現有德國西門子64層螺旋CT, 掃描時患者采取仰臥位, 掃描參數管電流220~300 mAs, 管電壓為120 kV, 層厚為10 mm, 層間距為10 mm。對髓臼上緣至股骨頭下緣小轉子水平展開掃描。
磁共振檢查:檢查所需儀器為本院現有德國西門子1.5T超導磁共振機 , 掃描時患者保持仰臥位, 對患者實施矢狀位自旋回波T2加權像, 快速自旋回波以及T2抑制成像。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種方法的股骨頭壞死檢出率、病灶檢出個數、關節(jié)積液檢出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檢查結果 CT檢查股骨頭壞死檢出率為83.67%, 病灶檢出個數為(3.24±0.76)個, 合并關節(jié)積液檢出率為30.61%;磁共振檢查股骨頭壞死檢出率為95.92%, 病灶檢出個數為(5.14±0.85)個, 合并關節(jié)積液檢出率為57.14%;磁共振檢查股骨頭壞死檢出率、病灶檢出個數、合并關節(jié)積液檢出率均明顯高于CT,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方法的檢查結果比較[n(%), ±s]
表1 兩種方法的檢查結果比較[n(%), ±s]
注:與CT比較, aP<0.05
檢查方法 股骨頭壞死 病灶(個) 合并關節(jié)積液CT 82(83.67) 3.24±0.76 30(30.61)磁共振 94(95.92)a 5.14±0.85a 56(57.14)a
2. 2 影像學表現 CT檢查多表現出骨硬化、囊狀透亮區(qū),即中心為死骨, 外圍是新生骨硬化帶。因病情不同, CT表現也存在明顯差異, 多數情況下, 早期患者的CT表現以部分骨小梁變粗、增多為主, 對于中期患者而言, 則多表現出新生骨硬化帶、骨吸收帶環(huán)繞中心死骨, 髖臼低、周圍存在骨質增生, 晚期患者則會出現關節(jié)整體變形情況。磁共振檢查表現局限性斑片狀或者是呈現不規(guī)則形低信號區(qū)域或條狀或斑點狀T1WI、T2WI信號, 部分患者會表現出局部斑片狀、楔形、其他不規(guī)則形低信號區(qū)域。
臨床上將股骨頭壞死又稱作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在中老年群體當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 會造成股骨頭凹陷、髓關節(jié)退行性病變, 對患者日常運動、生活均造成了嚴重影響[4]。近幾年, 學術界對這一疾病的研究不斷深入, 對股骨頭壞死早期診斷研究方面取得較大進展, 證實CT與磁共振技術在股骨頭壞死的臨床診斷和治療中, 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
CT檢查為臨床骨科常用的一種影像學檢查技術, 其優(yōu)勢在于空間分辨率高、密度高, 對于提高檢查準確性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年的研究與實踐證實, 盡管CT能夠對骨小梁的異常結構進行觀察, 清楚的觀察到是否發(fā)生細微骨折, 能夠為股骨頭壞死早期診斷提供可靠參考依據, 但是由于其在股骨頭壞死早期診斷中, CT影像學檢查缺乏特異性, 很容易造成假陰性結果的出現, 因此臨床應用受限[5-7]。磁共振技術為近些年新型的一種的醫(yī)學影像學檢查手段, 在進行股骨頭壞死診斷中, 能夠對骨質壞死部位的形態(tài)、區(qū)域進行準確的現實, 能夠直接作出冠狀面、橫斷面等多層次圖像, 對于骨髓細節(jié)的觀察具有很大的幫助[8,9]。
本次研究中, 以對CT與共振技術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比較分析為目的, 對本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頭壞死患者的臨床診療資料展開了回顧性分析, 結果發(fā)現, CT檢查股骨頭壞死檢出率為83.67%, 病灶檢出個數為(3.24±0.76)個, 合并關節(jié)積液檢出率為30.61%;磁共振檢查股骨頭壞死檢出率為95.92%, 病灶檢出個數為(5.14±0.85)個, 合并關節(jié)積液檢出率為57.14%;磁共振檢查股骨頭壞死檢出率、病灶檢出個數、合并關節(jié)積液檢出率均明顯高于CT,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T檢查多表現出骨硬化、囊狀透亮區(qū), 即中心為死骨, 外圍是新生骨硬化帶。因病情不同, CT表現也存在明顯差異, 多數情況下, 早期患者的CT表現以部分骨小梁變粗、增多為主, 對于中期患者而言,則多表現出新生骨硬化帶、骨吸收帶環(huán)繞中心死骨, 髖臼低、周圍存在骨質增生, 晚期患者則會出現關節(jié)整體變形情況。磁共振檢查表現局限性斑片狀或者是呈現不規(guī)則形低信號區(qū)域或條狀或斑點狀T1WI、T2WI信號, 部分患者會表現出局部斑片狀、楔形、其他不規(guī)則形低信號區(qū)域。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10]報道結果相似。
總之, 磁共振相對于CT檢查, 在股骨頭壞死診斷準確率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 值得關注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