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丁丁
摘 要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對學生閱讀能力以及語言文字功底培養(yǎng)有著重要意義,通過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對感化、熏陶、審美、語感、表達的認識,不斷積累儲備,促進學生語言的社會化。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朗讀能力;朗讀興趣;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6-0193-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體驗品味。朗讀訓練是一項重要的閱讀基本功訓練。朗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陶冶情操,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起到促進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呢?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需要在長時間的學習過程中加以引導和培養(yǎng)。小學語文教學應當將朗讀訓練作為一個突破口,帶領學生在閱讀中掌握課文內(nèi)容,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加深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
一、小學語文中朗讀學習的意義
(一)朗讀有利于學生口語表達
朗讀不同于背誦,在閱讀的時候,學生不僅眼睛看著文字,而且還要發(fā)聲,通過耳朵來確定發(fā)出的聲音和看到的文字是否對應,這樣學生不容易讀錯字,并且語調(diào)也不容易出錯。同時,在朗讀過程中學生的普通話也得到了鍛煉,通過對字詞語調(diào)的不斷糾正,使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而且學生可以通過朗讀將課文中停頓的部分正確表達出來。總的來說,朗讀幫助學生對文字的形音義進行辨析,也加強了口語表達的規(guī)范。
(二)朗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朗讀是對語文課本或者優(yōu)秀的文章進行有聲閱讀,使學生從口頭語言的表達轉(zhuǎn)換成書面語言的表達,促進學生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總的來說,在朗讀中,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
對語言的頓悟就是語感的直覺性。朗讀可以讓學生重復地感知文章語言的規(guī)范性,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草原》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指導學生重復地朗讀,由草原碧綠的草地和藍藍的天,以及草地上白色的羊群和云朵,很容易感受到草原空氣的明朗、新鮮,這樣的境界不但讓人感嘆,而且讓人舒適,并且也讓學生掌握了句式:“既……又……”和“那么……那么……”。小學時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關鍵階段,教師務必有效地引導和啟發(fā)學生朗讀,以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和朗讀能力。
三、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內(nèi)部心理動因。有了興趣,不用教師要求,學生也會自覺、主動地朗讀。因此,要提升朗讀能力,教師先要讓學生產(chǎn)生朗讀的欲望。首先,讓學生明白朗讀的好處。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應借助朗讀促進學生與課文的交流,促使學生反復感知課文中的規(guī)范語言,從而在大腦皮層留下連貫、系統(tǒng)、條理性的痕跡,全方位地感受語言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進而陶冶情操,感染心靈。有了收獲,懂得了意義,學生自然愿意朗讀。其次,創(chuàng)設恰當?shù)睦首x情境。情境教學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生動地展示課文內(nèi)容,讓文中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鑒于此,教師可在實際的朗讀教學中多運用多媒體、圖片、錄音和音樂等方法和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逼真的立體情境,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他們?nèi)肫渚?,體其味,表其情。例如,在教學《小山羊》一課時,教師可出示與課文相關的圖畫,讓學生試著說一說圖上都有誰,他們在干什么,然后根據(jù)每幅畫的意思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讀一讀,品一品。有了圖片的幫助,學生熱情高漲,紛紛積極地去找句子讀。這樣的教學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其效果遠比教師生硬的講解好得多。
四、通過范讀來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小學生的知識有限,但語言的模仿力很強,因此,教師的范讀指導尤為重要。它可喚起學生的注意,調(diào)動其朗讀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教師先進行范讀,學生再學著讀,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因此,教師的范讀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計劃性,要有利于學生突破重點、解決難點,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但是,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之所以讀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為不知道應該讀出怎樣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樣才能讀出這種感情。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在朗讀技巧上給予他們指導。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還使其逐步養(yǎng)成了自覺朗讀的習慣。
五、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學生朗讀時、耳、口、腦多種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協(xié)調(diào),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書面文字轉(zhuǎn)化為有聲語言這個復合感知過程,能開拓思維,激發(fā)情感。訓練說的過程,讓學生讀出文中語句,幫助學生組織思維,把對局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聯(lián)系來理解課文,再現(xiàn)情境,意會內(nèi)涵。
六、總結(jié)
總之,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對小學生而言,朗讀水平的高度是其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朗讀既要重質(zhì)保量,又要完善和創(chuàng)新讀的形式和方法。作為語文教師,應以此為出發(fā)點,在實際的朗讀教學中精心設計,循循善誘,讓學生真正領略到朗讀的魅力,從而由想讀、樂讀逐漸轉(zhuǎn)變?yōu)闀x,實現(xiàn)朗讀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吳慧蓮.在朗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J].新教育,2011(6):123.
[2]江松濤.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