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珊
摘 要:語言素質是涵蓋十分廣泛的概念,它包括人對語言的認識水平,學習者和使用者的心理素質及語言的使用能力,它是語言學習運用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語言素質這幾個方面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有了對語言的正確認識和健康的語言心理,必然產生好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語言的使用能力。目前“一帶一路”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方面對素質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作為教學實施主體,我們必須高度重視。
關鍵詞:英語教學;素質教育;研究與實踐
一、素質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內涵體現(xiàn)
大學英語作為大學里一門公共課程,涉及高校所有學生,可以作為素質教育的優(yōu)質平臺。素質教育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即:全面性、發(fā)展性和深刻性。
1、外語素質教育的全面性
在大學素質教育這個大系統(tǒng)中,全面性強調的是拓寬專業(yè)口徑,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而在大學英語課程這個素質教育的子系統(tǒng)中,全面性則體現(xiàn)在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知識與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平衡發(fā)展、全面培養(yǎng)上。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一直存在重語言知識輕語言技能、重閱讀能力輕聽說能力的傾向,結果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遠遠超出其聽說能力,學過英語,卻不能說英語的大有人在。這與現(xiàn)行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相悖。那種只能看懂專業(yè)文獻而不能同外籍專家進行口頭交流的“高層次人才”已不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因此,平衡發(fā)展、全面培養(yǎng)就應是大學英語課程素質教育的特征之一。
2、外語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性
側重未來教育,追求長效性,以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學校教育不僅要使學生學到教材上的知識,還要使他們學會增長知識。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不但同漢語一樣有著龐大的詞匯體系和千變萬化的語用規(guī)則,而且必然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斷充實和豐富。因此在漢語環(huán)境中學英語,絕非一蹴而就,僅憑有限的課堂時間和有限的幾本教材學會英語是不可能的。英語學習同漢語學習一樣是終身學習的過程,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傳授課本知識,更應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和自學習慣的養(yǎng)成,授之以漁。只有完善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體系,學生才會真正終身受益。
3、素質教育的深刻性
素質教育就是要在受教育者身上造就一種新的人格,人不僅要對本民族的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應該對先進的異族文化有所了解。英語是世界性的語言,英語民族的文化有著許多值得漢語民族學習、借鑒的地方,英漢兩種文化取長補短地融合在學習者身上必定會造就出一種新的人格。這種融合并非表層上的加減,也不是水火不相融的并存。這種融合使學習者對漢語語言文化的優(yōu)點更加欣賞,對其局限性更加敏感,同時,對英語語言文化的特點看得清楚,對其優(yōu)點感受更深。
比如:在風俗習慣上,中國人辦事講究選擇良辰吉日,在許多地方,人們十分忌諱單日辦事。百年好事,總想選個逢雙日。在歐美人心目中,單日與雙日沒有什么特殊含義,但他們卻忌諱“十三”,認為這是個不吉利的數(shù)字。正如歐美人對中國文化中單雙日的微妙含義感到陌生,中國人對歐美文化中不吉利的“十三”也很費解。這種與語言本身無關,與文化有關的差異在各種語言里屢見不鮮。
再比如: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耕牛是勤勞的象征,人們常把那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人比喻為具有老黃牛精神。古往今來我國不少名家皆喜以牛自喻:南宋名臣李綱在《病?!分?,喻己為牛;魯迅先生曾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以牛耕為主,耕牛與農民朝夕相處,且勤勞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國人對牛的熱愛和贊譽。與中國不同,英國古代主要靠馬耕,牛則很少干活,因此馬在英美文化中則是勤勞和吃苦耐勞的象征。所以英語說:“ 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馬),按照中國人的理念和民族的喻體,應該譯成“力大如?!?;英語說:“work like a horse”(象馬一樣勤勞),譯成漢話應是“象牛一樣勤勞”;英語說:“ as happy as a cow”(快樂如牛),譯成漢語應是“快樂的象只鳥”。
綜上所述,只有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才能真正掌握語言。這就需要我們身體力行地去學習、探討語言當中的文化因素,注意文化之間的等同與差異。只有從文化上廣泛深入、系統(tǒng)具體的對比,才能認識人類文化的共性,辨別它們的個性。從而使學生真正地學好英語,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英語。
可見,大學英語教學不僅要把英語作為一種語言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要把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帶給學生,幫助他們了解、學習、借鑒英語民族文化的精髓。這也是素質教育賦予大學英語教學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學的特殊使命。
二、大學英語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
1、切實改變教學觀
我國歷來的教學模式就是重教不重學、重灌輸不重啟發(fā)、重效仿不重創(chuàng)新,嚴重制約了學生的思維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實際上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特別需要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否則書本上的語言知識就不可能轉化成他們自身的語言技能。學語言要學會模仿,更應學會創(chuàng)新,沒有創(chuàng)新,就不可能靈活運用。要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把“教”與“學”從絕對模式中解放出來,變被動為主動,變壓抑為激勵,變死記硬背為靈活應用。改變教學觀也要樹立終身教育觀,不僅要讓學生學到今天課堂上現(xiàn)有的知識,而且還要教會學生將來如何獲取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
2、徹底改變語言觀
外語教學并非只是傳授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知識,培養(yǎng)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同時還要傳授第二語言文化。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都是以語言知識的傳授代替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純語言的教學代替第二文化的習得。殊不知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同時也是一種文化載體,工具只是一種形式,是要為一定內涵服務的。語言的真正內涵是知識與文化的融合,語言離不開知識與文化,離開了這些反映語言內涵的東西,語言作為載體工具就失去意義了。學習任何語言都要習得其語法規(guī)則和語用規(guī)則以及文化,離開了語用規(guī)則與文化,用這種語言交際是不可能成功的。符合語法規(guī)則的語言只有和語用規(guī)則、文化結合起來才能成為活的語言,才能完成其交際功能,否則,這種語言就是僵死的,毫無生命力的。當代大學生一方面缺少語言知識,缺乏語言技能,但他們更缺少的是第二語言文化的了解。比如:人們往往由于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社會制度、宗教信仰以及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同,而對語言賦予不同的含義。比如:中國人把生孩子、娶媳婦、賀生日稱為“紅喜”,把死人的事稱為“白喜”,語言中也有“紅白喜事”的表達法。對于沒有接觸過我國文化的歐美人來說,把生兒育女娶媳婦說成“紅喜”,并不費解,英語中就把喜慶日稱之為“red- letter day”;但把死人的事也當成喜事,這就奇怪了。因此,對比歐美文化,把死人的事稱為“白喜”是我國文化,或主要包括我國文化在內的東方文化的個性??梢?,教師不改變語言教學觀念,只注重傳授語言知識,就不可能借助語言為學生打開一扇了解英語民族的窗口。因此,改變教師的語言觀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
3、全方位提高師資水平
提高師資水平是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保證。如果說教師只是傳授知識,那么,只要求教師通曉所教學科的知識并懂得教學方法即可;但如果要擔負起素質教育的重任,教師還必須具備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有崇高的師德,并精通素質教育的方法和藝術。而大學英語教師除有以上這些素質外,還應具備對英語語言文化的深刻了解,及跨文化知識素養(yǎng),否則,他的教學就缺少豐富的內涵。學生通過學習英語,不僅要了解英語語言知識,更希望通過語言了解英語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和其它方面的知識,師夷長技以制夷,為“一帶一路”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做出應有貢獻。
4、大力推進應試教育模式改革
與其它大學課程不同,大學英語有個全國性的統(tǒng)考—四、六級考試。公正地講,四、六級考試的初衷是好的,通過種統(tǒng)一標準的測試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統(tǒng)一指導,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估,對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衡量,是有益的。盡管近幾年,四六級考試在內容上有所調整,增加對學生應用能力的考核,教學也相應有所調整,但是,這種考試的形式化、教條化還是帶來了極其嚴重的負面效應,其“權威性”在于以此來評定學校的英語教學水平,致使大學英語教學陷入了應試教育的怪圈。這種教育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高分低能的狀況??荚嚥荒軟]有,沒有考試,學生不知道自己知識的缺陷,教師不了解自己教學的不足。但任何考試都有其片面性,我們不能以考試內容代替學科知識的教學,更不能以考試的高分作為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大學英語教學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應試教育的模式,素質教育仍將是一句空話。
5、深入開展教學方法研究
教學法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對象、不同的教學要求和不同的教學階段,采用靈活機動、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得到最大的收益。這就要求我們要經常性地組織教師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方法,同時總結我國長期以來所積累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和方法,妥善處理好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立足于本校教學實際,開創(chuàng)出符合本校特色的外語教學新路子。
(1)重視思維模式的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活動不但向學生提供思維素材和思維方法,前且影響著學生本身,因此,教學活動是優(yōu)化學生思維模式的重要渠道。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迫切需要。教學方法的改革應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應強調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外語教學中的模仿和機械的語言技能訓練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注意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課堂教學重在啟發(fā)、引導,要為學生留有足夠的思維空間;課外活動要精心設計,要注意引導,使其成為學生自習、思維、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
(3)正確認識人與技術、教師與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關系。幾乎所有高校的外語都采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的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建立網絡平臺,增加課后平臺考核力度,注重過程管理等,先進的教學手段有助于提高外語教學水平,但永遠不可能替代教師的作用,在使用這些高科技的教學手段時,我們要注意其實際效果,不貪大求全、盲目追隨他人。
參考文獻:
[1]《漢語成語和常用語》詞典.
[2]《中國翻譯》1997年第4期.
[3]《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