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后,高二下學期的語文課要選修《先秦諸子選讀》,這本書的學習,對于高中生來說,是非常有意義和價值的。但是已經(jīng)上過這門課的老師反映,學生對這本書的興趣并不大,甚至還有一些抵觸或排斥心理。面對這種情況,我一直在思考,一是怎么能提高學生課上思考的興趣,二是怎么讓學生體會到這些思想依然活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生活中仍然需要遵守的道德準則。
關鍵詞:《先秦諸子選讀》;興趣;激發(fā)
新課程改革后,高二下學期的語文課要選修《先秦諸子選讀》,這門選修課的宗旨是“通過向學生講授先秦諸子的一些經(jīng)典選文,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陶冶身心、涵養(yǎng)德性,提高學生對我國文化傳統(tǒng)的認識,加深學生對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把握社會、人生問題的能力。”由此看來,這本書的學習,對于高中生來說,是非常有意義和價值的。但是已經(jīng)上過這門課的老師反映,學生對這本書的興趣并不大,甚至還有一些抵觸或排斥心理。有的學生不愿意學習古文,覺得很枯燥、沒意思;有的學生覺得先賢的這些思想已經(jīng)過時了,學了無用;更多的學生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老師講什么,我就學什么唄。
面對這種情況,我一直在思考,一是怎么能激起學生課上思考的興趣,二是怎么讓學生體會到這些思想依然活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生活中仍然需要遵守的道德準則。雖然不是每節(jié)課都能把以上兩點做好,但是有幾次實踐,我覺得還是起到了不錯的效果。
一次是學習《論語》的第一課《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選文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借助課下注釋,讀過幾遍后就可以領會這一課體現(xiàn)的是孔子以改變天下為己任,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韌品質。課進行到這里,看似已經(jīng)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我知道,要是就這么結束的話,學生的收獲是不大的,過不了幾天,他們就會把這課內容忘得干干凈凈。
所以我在講完課文后,又和大家講了去年全體教師會上,校長說的她收到學生紙條的事。我認為這件事表明了寫紙條的同學關心學校,有責任心。我讓學生也做一件“自己職責范圍”之外的事,做完之后,寫一份事跡報告,寫明事情的經(jīng)過和做完之后的感想。一周后報告收上來了。
很多同學寫的事情是撿起自己班責任區(qū)之外的廢紙,這雖然也算是一件“自己職責范圍”之外的事,但我覺得這樣的事對于高二的學生來說有點太“小”了。并且這部分同學中的很多人只是在應付這次作業(yè)。但有些同學寫得很好,比如,八班的楊悅,她寫的是回家時經(jīng)常在單元電梯里聞到煙味,她覺得煙味很嗆鼻,但開始時她只是在心里“詛咒”那些抽煙的人,后來她決定采取行動,就在電梯里貼了一個建議不要吸煙的溫馨告示,從那以后,她發(fā)現(xiàn)電梯里的煙味少了,這使她非常高興,覺得自己非常棒,覺得自己充滿了正能量。
還有一班的趙航同學,他寫了自己和同學埋葬校園里流浪貓尸體的事,他覺得人應該對貓狗負責任。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寫下的最后一句話“老師,我覺得我做的這件事很微小,不足為道,我以后會努力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讓這個世界變得有我和沒有我是不一樣的”。這次作業(yè)的效果,引發(fā)了學生對“責任感”的思考,通過這次活動提高學生的責任感,我是不敢奢求的,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作為一名教師是有責任慢慢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
另外,對于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品質,很多同學不贊成。于是我就組織同學進行一場小型的辯論賽,辯題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和“知其不可而不為”,大家辯得很激烈,到了下課還意猶未盡。所謂“理不辨不明”,通過辯論,學生能更深入地思考問題,并且通過鍛煉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我覺得學生很喜歡這種課堂形式,不喜歡老師枯燥的說教。現(xiàn)在,高二一班學生的口頭禪是“克己復禮”,也許,他們多少了解了些孔子了吧。
再有一次是3月20日,這天是周三,中午我收到一條手機新聞,標題是“治大國如烹小鮮”。我一看,這不是老子的話嘛,看來老子一點也不過時呀。到了辦公室,我上網(wǎng)查到原文,下載下來,做成幻燈片。上課時,我先把“治大國如烹小鮮”這七個字用幻燈片放出來,告訴大家這句話是幾千年前的老子說的,讓大家猜猜是什么意思。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來了,紛紛猜這就話的意思,我并沒有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讓他們下課自己去查資料并結合自己的理解,明天上課時再討論。
然后我讓學生看了原文,發(fā)現(xiàn)短短幾百字的內容共有六處引用:“盲人摸象”“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治大國如烹小鮮”“眾人拾柴火焰高”“偷得浮生半日閑”。這六處,或成語,或俗語,或詩句,或名言,引用得信手拈來并恰到好處。學生很喜歡這樣新鮮的材料,讀過之后既很佩服,同時也感覺到古代先賢的思想依舊熠熠生輝!
教師有“傳道”的責任,這是每個老師都知道的,“道”怎么傳,是每個老師都要好好思考的。
作者簡介:謝瑩,河北省秦皇島市,燕山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