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高桃子
內(nèi)容摘要:法語中的俗語和俚語是指民間非正式、較口語的語句,是極其富有時尚感和感染力的語言方式,它凝結(jié)了法國社會多個層次的文化韻味和語言美感,反映著法國人們的日常生活。想要認識一個國家的中心思想,并了解它的文化習俗,去深入了解它的語言是很好的一種方式,而俗語和俚語是法語表達的一種經(jīng)典語言方式,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語言交流障礙消除了,法國的歷史文化、人文風情也可以更便捷、全面的認識。
關(guān)鍵詞:俗語與俚語 化意蘊 特點
俗語和俚語起源于民間,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一種相當特殊、有內(nèi)涵的語言方式。不少人覺得法語是一門古老而優(yōu)雅的語言,不過它也有世俗的一面。因為一些新詞的出現(xiàn),法國人們在說法語時開始用更口語化的語言方式來表達,而俗語和俚語的出現(xiàn)就是其世俗化的典型表現(xiàn)。而之所以俗語和俚語能在法國各個階層都受到熱烈歡迎,和它真實反映著法國人民的生活習性和文化意蘊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一.俗語、俚語發(fā)展概述
俗語和俚語產(chǎn)生于19世紀,最早開始在農(nóng)民、士兵、工人等底層群眾中使用。因為出自底層社會,所以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里是粗俗、不雅的。隨著歷史的不斷更迭,這兩種語言方式也處于不斷的更新變化中,因為俗語和俚語的表達生動詼諧、形象精煉,而且在交流時給人感覺親切、通俗,所以到如今,俗語和俚語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法國人們不僅在日常交流中頻繁使用俚語和俗語,甚至在一些高規(guī)格的商務(wù)事務(wù)中也開始廣泛使用,比如在國際之間的商務(wù)談判、重要事務(wù)探討中頻繁使用到俚語、俗語來表達。連法國著名的電信公司SFR也開始雇傭擅長說俚語的人員來錄制語音。法語中的俚語和俗語這兩種語言方式開始步入一個嶄新并且發(fā)展昌盛的時期。
二.法語中俗語和俚語的特點
1.語音方面
語音變體是俗語和俚語的表達中非常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在很多的法國文學作品中,寫作者經(jīng)常會運用到語音變體這一手法來強調(diào)所著角色的個性,凸顯或者是暗示角色的出身。語音變體有三種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3]第一個是變音,比如在傳統(tǒng)的法語表達方式里,作者在拼寫“l(fā)inge”一詞時只是按照常規(guī)方法,不會有任何變化。而隨著作者的思想層次和心理需求不斷提升,為了暗示角色出身于法國南方地區(qū),可以進行語音變體,將“l(fā)inge”改寫為“ lange”,運用變音這一手法,生動表現(xiàn)出法國南方人的口音特點。而在讀者讀到這一節(jié)時,也會展開聯(lián)想,猜測書中的角色可能是一個南方人。這樣,角色的出身就在這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中得到了巧妙的暗示。第二個是省音。省音是一種說話時出現(xiàn)的吃音現(xiàn)象。在日常交流中省音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省音也頻繁被作者運用于文學作品中。在描述傳統(tǒng)的法國貴族日常交流中,不會出現(xiàn)大篇幅省音的情況。因此這種表現(xiàn)形式可以充分體現(xiàn)出角色的社會階層、文化程度。J-P.Chabrol是法國著名作家,在他所寫的一本小說中,女主人公是一個私生女,因為一出生就被父母拋棄,所以女主人公從小也沒有接受過父母的教育,更沒有受到文化教育的影響,并且在她的成長過程里,還充斥著社會極其的動蕩不安。長期被這種社會風氣所包裹,女主人公從小便慢慢形成了一種與人交流時非常潑辣,甚至是粗野的語言風格。而作者J-P.Chabrol為了體現(xiàn)女主人公的文化素養(yǎng),所以在描述她說話時,用到了語音變體中省音這一表現(xiàn)手法。例如在書中,女主人說“Tas tout cquj abcmine:un miinois ed vieille fill”這句話時。因為還原了主人公的語言風格,她的吃音也體現(xiàn)出來,所以當讀者看到這段話時,可以聯(lián)想到女主人公的文化程度,首先一定不是出身法國貴族,再細細體會,可以發(fā)覺女主人公說話時的吃音特征應(yīng)該是沒有在良好的文化教育課程中學習的一種體現(xiàn)。因此,在讀者閱讀時,可以更深刻的理解、認識作者塑造的角色,包括對女主人公個性的理解、成長環(huán)境、文化素養(yǎng)等的感知,同時也能更好的了解作者的作品。
2.語法方面
法語中的俗語和俚語語法特征非常明顯,具有平列結(jié)構(gòu)多、省略多、割裂結(jié)構(gòu)多這三大特點。法國人民互相交流中,復句和長句使用不太多,大多是選擇使用短小的平列結(jié)構(gòu),所以,對于語法結(jié)構(gòu)的嚴謹性并不十分關(guān)注,只以達到交流的目的為準則。[2]平列結(jié)構(gòu)在法國民俗語言中,是一個重要的特征。在法國不少作家還將這一特征運用到作品里。例如法國作家羅貝爾就經(jīng)常在自己的作品中運用到這一手法。他在寫小說《林蔭大道》時,為了描述主人公喬治活潑開朗的性格,就用到平列結(jié)構(gòu)這一表現(xiàn)形式來闡明主人公的性格。主人公在小說中有這樣一段話,喬治:“Ca y est,madame remet ca avec son grand Mani tou,madame iait sa religieuse,les religieuses.”。這句話中運用了三個平列結(jié)構(gòu),起到補充前句并解釋后句的作用,一口氣說完。讀者在閱讀這本小說看到這句話時,可以通過主人公喬治如連珠炮說話的口氣這個語法細節(jié),感受到主人公喬治活潑直率的性格特點。讀者的想象里也會立馬浮現(xiàn)出一個擁有這樣性格特點的少年形象,十分應(yīng)景。而俗語和俚語的表達中包含的省略結(jié)構(gòu),在現(xiàn)代法語發(fā)展的過程里,也已成為一種新時代發(fā)展的趨勢。
3.詞匯方面
隨著法國語言新詞的不斷出現(xiàn),俗語和俚語也推動著新詞創(chuàng)造的進度。詞匯的創(chuàng)新也使法國民俗語不斷得以發(fā)展,這種更新的詞匯在法國民俗語中有幾個表現(xiàn)特點:
3.1.前后綴的手法,例如在詞匯“discuter”后加上后綴“ailler”, “rever”后加上后綴“asser”,這兩個詞在加上后綴前表現(xiàn)的意思是相同的,可是加上后綴后的情感表達更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還包含一些貶義性。使用前后綴的詞匯可以保存詞匯原意,這是這種構(gòu)詞方式獨有的特點。法國人們在與人交流中,也頻繁在詞匯上增加前后綴來抒發(fā)情感。[1]
3.2.詞性變換
詞性變換是給舊詞賦新意,詞性變換會帶來不同的語言意義,它是法國民俗語的一種創(chuàng)新語言方式。例如一顆大蔬菜在法語中是這樣表達的:“un grosse legume”,詞性變換后是“une grosse legume”。意譯成中文,是“一位大人物”。此類變化詞性而帶來的不同意譯還有很多例子可舉。所以,當中國游客來到法國街頭,或是讀到法國文學作品時,聽到和看到這些詞匯,需要考慮到俗語和俚語中的“詞性變換”這一特點,再做出意識判斷,這樣可以避免很多可能會出現(xiàn)的誤解。
3.3.以動物形象和特點來做比喻
法國人在日常交往中,如果想要形容一個人的容貌特征,或是性格特征,會用生活中熟悉的動物來比喻這個人,比如說,當對一個人說“singe”這個詞時,旁人往往會想到這個人是聰明機智的,這種以動物的特點來做比喻的方法使語言更加生動、有趣味,還加強了人際間的溝通。
三.俗語俚語中的法國文化和漢語里的中國文化
俗語和俚語的產(chǎn)生來自于法國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俗語和俚語的表達能夠折射出法國的市井民情,反映出他們的文化風貌、風土人情等。[4]而俗語和俚語在表達的意象上又和中國的俗語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例如形容害怕的中國俗語表達是“嚇得頭發(fā)豎起來”。形容沒有專心聽別人說話的表達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而俚語和俗語也是用這樣的意象來表達害怕和不專心聽別人說話。而在俗語的取材方面又有很多不同,中國的俗語大多取材于歷史故事,而俚語和俗語的取材很多是源自于童話故事。比如形容說到什么就立馬出現(xiàn)什么,中國俗語表達是“說曹操、曹操到”。法語中的表達是“我們說到狼時,就已經(jīng)看到狼尾巴了”。人類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法國與中國人們在對人生的感悟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表現(xiàn)哲理思想方面雖然比喻的載體不同,可是中國人和法國人得出的人生經(jīng)驗非常相似。例如在形容分別時,中國人會說到一句“天底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而法國人會表達“再好的故事也會有一個結(jié)尾”。雖然中國與法國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可是兩國的語言文化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guān),散發(fā)出濃厚的生活氣息。比如說形容一切都會有一個好的結(jié)果時,法國人會說:Tout est bien qui finit bien,中國人會說“好事多磨”?!癕ieuxvauttardqueiamais”明白地告訴我們“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的道理。還有“0nBefaitpasdomelletes sanscasserdesoeufs.”(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形容某人很倔非常固執(zhí)“tu eomme une mule”(像頭母騾子一樣固執(zhí))。有相同就有差異。這種文化差異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的總匯,同時也構(gòu)成了我們當今五彩繽紛的世界,成為法國與中國文化的基礎(chǔ)。
法語中的俗語和俚語具有它獨特的魅力,它承載著法國人們對市井生活的熱愛,包含著在法國民眾中古老不變的世俗人情。并且在世界語言文學中,俗語和俚語的存在又是特別的,它豐富了世界語言,傳達出了法國獨有的民族文化、浪漫情懷。并且,俚語和俗語的廣泛使用改變了傳統(tǒng)法語呆滯、死板的表達,而是顯現(xiàn)出朝氣蓬勃的生命力,活躍著法國人們的日常生活,提升著法國人在人際交往中交流的感染力,語言成為一種生動的傳情方式。因此想要了解法國、學習法語就必須先了解法語中的俚語和法語,繼而更深入的了解法國文學與文化。
參考文獻
[1]7駱丹霞.法語俗語、俚語的特點及文化意蘊[J].考試周刊,2016,35(9):22-23.
[2]7楊莉.法語俗語、俚語中的文化印象[J].考試周刊,2011,38(29):40-42.
[3]7俞文虹.7俗語中的法國文化[J].法語學習,2005,36(5):80-84.
[4]吳小鋒.7法語俗語中物體的轉(zhuǎn)義表達略談[J].戲劇之家,2017,39(10):274-275.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