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錦飄
深度學習是從“學”到“用”的過程,它是通過階梯式的教學,到達一種深度境界。淺表學習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動參與,學習過程缺少反思,學習結果只限于模塊化的解讀、初始的體驗。深度學習倡導自主、合作,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深度參與的,教師引導學生逐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鼓勵批判性思維和學習策略的反思。所以,學習結果是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對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對語文知識有更深度的認識。筆者三次執(zhí)教《珍珠鳥》一課,經過不斷反思,終于理解了語文教學從“淺表”到“深度”的過程。
一、初教:“淺表教學”的老問題
1.一問一答的教學形式
當前很多教師的教學模式還是以一問一答為主,先預設好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部分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會回答了,好像就代表全班學生都會了。事實上,教師事先預設的這些問題并沒有照顧到全班學生的學習水平,有些問題基本上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個學生會回答,而沉默的大多數學生都是順從地接受。這樣的教學現狀是部分優(yōu)生成績穩(wěn)定,而沉默的大多數卻沒有進步。
在第一次教《珍珠鳥》的時候,我也預設了好多問題,一一請學生回答:(1)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2)珍珠鳥信賴“我”,課文中有一個句子特別關鍵,這個句子是哪一句?(3)課文寫的是誰信賴誰?(4)為什么說珍珠鳥信賴作者呢?(5)你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了珍珠鳥對作者一步一步的信賴?(6)為什么說這些描寫寫出了鳥兒對作者的信賴?(7)你是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
問題一個個地拋出來,事實上,學生都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這是典型的淺表教學的模式,大部分學生都沒有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教學效果不佳。
2.理解課文內容是主要的教學目標
在淺表教學的形式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而且,這種分析理解課文內容的教學,還是在教師一步一步引導下進行的,教師事先預設的問題其實就是指向課文內容理解的。這樣的教學,很多時間浪費在了理解內容上,學生缺少交流、碰撞與思考,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訓練,智慧沒有生成,方法沒有掌握,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低效甚至無效的。
在第一次教《珍珠鳥》的時候,我緊緊圍繞“什么是信賴?珍珠鳥是怎樣對作者一步一步產生信賴的?”這樣的內容展開教學,整節(jié)課都無法擺脫對課文內容的分析。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無味,學生能力沒有提升,核心素養(yǎng)沒有形成。
3.“先教后學”是教學的主導方式
很久以來,教師都在語文課堂中占有很強勢的地位,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教師讓學生識字,學生就學識字;教師讓學生朗讀課文,學生就朗讀課文;教師讓學生回答問題,學生就回答問題。這樣的學習其實是一種接受性的學習,這種先教后學的形式,一直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導方式,教學主要還是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傳遞,沒有形成課堂的學習共同體。
比如,在第一次教《珍珠鳥》的時候,我就是按部就班。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層次,把握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接著,讓學生通過細讀課文,理解珍珠鳥對作者的信賴,以及從哪些描寫中體現了這種信賴。
這樣的教學,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體現,能力也沒有發(fā)展,學生都是跟著教師的指揮棒在轉。
二、二教:開始思考“課堂的深度”問題
針對第一次執(zhí)教《珍珠鳥》效果不佳、學生沒有收獲的問題,我開始思考怎樣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怎樣讓學生學有所得,怎樣讓他們主動地建構知識。我確立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教學理念,一切從學生出發(fā)。于是,在第二次執(zhí)教《珍珠鳥》的時候,課堂就有了這樣的改變。
1. 用主問題導學
之前的教學之所以散、碎片化,是因為沒有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主問題。如果設置一兩個這樣的問題,通過問題導學,先“學”后“導”,實現有效對話,課堂教學效果就出來了。比如,在第二次教《珍珠鳥》的時候,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主問題:“課文是通過哪些描寫來體現珍珠鳥對我一步一步產生信賴的?”接下來,讓學生自主研讀課文,主動地探究,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這樣的教學就是運用主問題導學的。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自主地讀課文,邊讀邊畫,邊思考邊批注。這個過程體現了學習者思考和感悟的過程,體現了學習者深度學習的過程。
2. 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被廣泛運用的學習方式,它最大的好處是能夠發(fā)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讓優(yōu)生帶動學困生一起學習,避免課堂上只有優(yōu)生回答問題的尷尬。第二次執(zhí)教,我讓學生組成合作學習小組,根據主問題共同討論、探究。學生邊學習邊畫線,把描寫珍珠鳥對作者一步步產生信賴的語句畫了下來;接著,小組內討論“為什么珍珠鳥會對我產生信賴?”這個問題,學生討論得也比較熱烈。有的說:“是因為作者對珍珠鳥的信任,所以,珍珠鳥也很信賴他。”有的說:“是因為作者不去打擾珍珠鳥,任由它在屋內飛?!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完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了思維的碰撞,有了自身的學習感悟,體現了思考的過程和知識建構的過程。
3. 指導學生發(fā)現
學生的“學”離不開教師的“導”。在《珍珠鳥》第二次的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品味語言,從而發(fā)現語言的規(guī)律,學會語言文字的運用。我讓學生對以下兩個句子進行比較:
句子1:這小家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后就在屋里飛來飛去,一會兒飛到柜頂上,一會兒飛到書架上,啄著書背,一會兒撞到了燈繩,跟著飛到畫框上去了。
句子2:這小家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后就在屋里飛來飛去,一會兒落在柜頂上,一會兒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啄著書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會兒把燈繩撞得來回搖動,跟著逃到畫框上去了。
通過這樣的比較,讓學生去發(fā)現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觀察后說:“第二句更好,因為第二句寫出了小鳥的神態(tài)、動作、細節(jié),而第一句只用了一個動詞,寫得不夠細致。”有的說:“鳥兒對‘我的這份信賴正體現在了這些神態(tài)、動作細節(jié)描寫中?!痹谖业闹笇?,學生發(fā)現了文本語言的特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發(fā)現,這個發(fā)現的過程正是“以學為中心”深度學習的體現,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梢哉f,“導”是一種手段,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學”的能力;“導”服務于“學”,促使學生真正學好語文。
三、三教:走向“深度”的課堂新樣態(tài)
1.以學情定起點
以學為中心的深度教學,當然要先了解學生的學情,以學情來定教學起點。在教學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把握教學起點的意義非常重大。如果教學的起點過高,對學生來說學習有難度;如果教學起點過低,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所以,要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確定教的起點。
第三次教《珍珠鳥》,我專門分析了學生的學情和基礎,知道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自主識字的能力,所以,生字不需要怎么教。另外,學生也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和能力,他們在自讀了課文之后,基本能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因此,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品味語言、學習語言的特點上,特別是抓住細節(jié)描寫來體會人和動物的和諧相處,學習細節(jié)描寫在文中的妙用,從珍珠鳥的神態(tài)、動作等細節(jié)描寫中感悟“信賴”,直指文本的核心。
2.以目標定內容
教學目標的確定要以學生的學為基礎,因此,我們可以制訂三維目標。比如,《珍珠鳥》這篇課文的三維目標有:(1)知識與能力:了解珍珠鳥的樣子和特點,理解課文主要內容。(2)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體會詞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繼續(xù)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與珍珠鳥之間親近、溫馨的情感,領悟人和動物是完全能和諧相處的。
確定了教學目標之后,接下來就是教學內容的選擇了。王榮生教授說,“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我們應該正確地選擇教學內容,使教學體現“一課一得”,使學生學有所得。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詞句,體會詞句的含義和表達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默讀課文,邊讀邊畫,找出具體描寫鳥兒神態(tài)、動作的語言,讓學生學習這樣表達的效果。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練習說話,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才是真正體現以學為中心的深度學習。
3.以需要定策略
學生經歷過“先學”,教師再“后教”。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糾正學生的一些錯誤理解和認識,適當補充一些新的教學內容或學生需要的、感興趣的知識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導”,是“學后導”。
在第三次教《珍珠鳥》的時候,因為學生學了細節(jié)描寫對體現鳥兒信賴的作用,有了前面學習的基礎,因此,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遷移運用,設計以下環(huán)節(jié):
師:課文正是運用了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寫出了鳥兒對作者的信賴,也寫出了作者對鳥兒的呵護。其實,細節(jié)描寫在我們的習作中經常用到。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學習作者的這種寫作手法,寫一寫。
(師出示:“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喚聲中,飛向籠子,扭動滾圓的身子,擠開那些綠葉鉆進去?!保?/p>
師:請同學們發(fā)揮想象,小珍珠鳥飛回籠子以后,見到它的父母會有哪些表現呢?抓住它的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簡單地寫一寫。
(師出示學生練筆)
生:小家伙飛回籠子中,“啾啾”地叫著,像是在撒嬌,好像在說“我還沒玩夠,我還想玩”。說完,它又飛到父母身邊,蹭著它們的羽毛,用翅膀想去抱住它們。
生:小家伙飛回籠子中,啄啄父母的嘴巴,把臉靠在父母的懷里,想要得到父母的擁抱。它拍打著翅膀,嘴里“啾啾”地叫著,快樂地跟父母分享自己經歷的一切。
學生寫的內容不僅有想象,還把鳥兒的動作寫得這么仔細。教師通過讓學生“先學”然后再“導”,使學生抓住文章的寫作特點學習作者的這種寫作手法,并且活學活用,真正體現了“以學為中心”,也體現了深度學習的過程。
構建從“淺表”到“深度”的語文課堂,就是要轉變過去那種“先教后學”的教學主導方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致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這就是我們追求的課堂新樣態(tài)。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南城陽光第四小學)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