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們都是不同的個體,需要我們?nèi)^(qū)別對待。 接下來告訴大家面對如此眾多截然不同的個體,李希貴校長是怎么做的,而作為一名普通一線教師的我,以我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鮮活例子,告訴讀者們我面對了哪些困惑,又是如何通過無數(shù)次的教育實踐漸漸從困惑中走出來的。
【關(guān)鍵詞】教育;教學;個體;選擇;孩子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面向個體教育的觀點
在學習的軌道上,需要每一個孩子都得到自我成長,我們每一個人的期望是實現(xiàn)面向個體的教育。以我的觀點,疼愛孩子是應(yīng)該的,我都恨不得為孩子把天上的月亮都摘下來。 在父母的眼里,他或她是這個世界的中心。而作為孩子的教師,孩子都是來自不同的家庭,這一點我們卻忘記了。 有著自己的性格,有著喜歡的與不喜歡的,對于知識,有著掌握方法、生長速度,我們卻用一樣的試卷、一樣的標準、一樣的時間、一樣的課表……去考評、評價、定義不同的孩子,升學體制和考試評價制度是一個小學教師所不能改變,我們要給孩子最實惠最實用的東西,我們能做的唯有: 學習和反思。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每天的各種情緒都和一個詞一幫人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他們有的時候是讓人煩的“熊孩子”,有的時候又是給我驚喜,讓我富有成就感的乖孩子。
上面這些教育理論都來自全國名?!本┑谑恢袑W李希貴校長所著的《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這是一所“沒有行政班,沒有班主任,沒有班干部,4000多張課桌,1430個教學班,100多門課程,4000多名孩子,4000多張課桌,200余個社團,40余款校服……”的學校。
《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每篇文章的篇幅都不長,讓讀者在閱讀時無壓力地輕松讀完一篇, 但是在讀的過程中我會不禁停下來細細的思考。 我十分認同李希貴校長在書中所說的一段話:“教育永遠不可能讓所有學生在同一個舞臺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樣的機會讓不一樣的學生贏得同樣的成功,我們能夠具有競爭優(yōu)勢的方式只有一個,就是造就一個充滿選擇的校園?!蔽也唤耄俺錆M選擇的校園”不僅是孩子學會選擇,教師同樣要學會選擇。對教師而言,學會選擇,就要常常問問自己:“教什么?為啥教?怎樣教?”這個個性化的教育哲學命題就需要各位教師用盡畢生去思考的。對這一系列問題的回答和行動,教師要走的路還很長,要做的事還很多。
二、個體教育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思路
以我為例,一個從事了25年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年教育工作者,經(jīng)歷了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各種重大教育教學改革的洗禮,各種不同教育環(huán)境的奔波與輾轉(zhuǎn),見多了在各種改革過程中出現(xiàn)的弄潮兒和靜觀者。人到中年,同一項工作從事了二十多年,面對當今風云變幻,科技日新月異的世界,鄙人私下鼓足勇氣地認為,應(yīng)該在原來“教什么、為啥教、怎樣教”的基礎(chǔ)上加上“啥為教”。
我認為一個人的成長之路是很艱難的,閱讀必不可少。不讀書不行啊,全民族要一起讀書?,F(xiàn)在很多家長一直主觀地認為孩子讀書就是要讀好教科書,為什么?因為考試考的是教科書上面的內(nèi)容。雖然現(xiàn)在這個時代已經(jīng)不再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他們認為考上了好大學就會有好工作的思想,還是縈繞在在很多人心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致使眾多孩子也在慢慢失去閱讀的感覺,只會去進行與分數(shù)有關(guān)的機械閱讀和學習,只是泛泛的閱讀,對建設(shè)學生健康的完美的人格,養(yǎng)成終生的學習人格沒有太大的意義。
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并不只在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財富的擁有。你只要去看看一個國家的圖書館,審視一個社會對讀書的態(tài)度,看一個人看了什么書,便可以知道這個人、這個社會和這個國家的未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fā)現(xiàn)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在本人看來,助力孩子找到適用自己的學習方法,是我們不能推卸的教育責任。教學方式(無論是哪一種)都是個性化獨立存在的。讓受教育的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那可真是善莫大焉。沒有哪一種學習方法適合所有孩子,只有適合個體的才是有效的。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不同的學習階段,需要不同的階段性的學習方法。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要不斷地調(diào)整、及時完善,找到適合教好他們的方法。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jié)合孩子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chuàng)設(shè)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shè)計教學過程和練習。
在教學過程中,一種愛、一種教育,我們應(yīng)該明白可能是放手。 充分尊重并相信孩子,給孩子更多的自主選擇權(quán),更多的空間、時間,更多的自主選擇權(quán),讓孩子觀察、思考、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體驗活動的樂趣,同時老師把握大的方向,在方向方面給予孩子指導。要相信孩子,多給他們一些具體的事情去做,各種滋味讓他們自己去體會,激發(fā)出孩子們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開發(fā)孩子的潛能,在學中做、做中學,動手動腦,更能加深記憶,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 當然,放手并不是為所欲為,什么也不管,而是教給孩子以方法,使其參照這種方法自己去做。
北國的清晨估計已經(jīng)有些寒意襲人,而南粵大地的清晨才剛剛感覺到秋意輕揚。走在體育中心旁邊的小山包上的彎曲不平的石板小道上,一邊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一邊若有所思,靈感就這樣不期而至,對古人講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突然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在2015年9月接手了這一屆學生。 接手伊始,瀏覽了一下班級的構(gòu)成:26名帥哥,26名美眉,黃金分割啊!真正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啊!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里,這幫孩子在學習上的表現(xiàn)也著實讓我高興:絕大部分孩子的作業(yè)每次都按時完成,書寫工工整整;要背誦、要默寫、要聽寫的作業(yè),孩子會主動與家長合作,自覺完成;每次單元測試、期中測試、期末檢測(特別是第一學期)優(yōu)秀生都在40人以上。這種“好日子”一直伴我走完了整個二年級。
進入三年級,一切都還沉浸在對往事的美好回憶中,沒有任何的先兆(其實問題早就存在)。第一單元檢測結(jié)果出來,學生看傻眼了!接下來家長也蒙了!還是一樣的學習方法??!試卷上一些看上去非常簡單的問題,孩子都不會做或做錯! 而且是大面積地出現(xiàn)!這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是多么簡單??!我倒是比較平靜,只是覺得成績下降的幅度有點大。辦公室上一年教三年級的同事過來看了看成績、翻了翻考卷,淡淡地說了句“看上去嘛,正常,三年級是小學階段的第一個轉(zhuǎn)型期”。其實,對這樣的一次平常單元測試,對這樣的一次測試成績不理想,我并未太放在心上,認為并無太大的參考價值。 接下來的幾次測試都出現(xiàn)了類似的問題,我就感覺問題有點嚴重了,這就不僅僅是轉(zhuǎn)型的問題了!雖然說一個僅僅三年級孩子的社會閱歷、生活經(jīng)驗是比較少,但是,如果一些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知道和該掌握的知識和常識都知之甚少或一無所知的話, 那就太不應(yīng)該了。
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在思考和探究兩個問題:這幫孩子究竟怎么了?我們的家長究竟怎么了?我發(fā)現(xiàn),我們絕大部分家長都明白,當今社會各個不同行業(yè)之間競爭激烈,同行業(yè)之間競爭更加激烈,就業(yè)崗位的競爭就更不用說了。將來自己的孩子長大了,如果沒有特別突出的技能,將來拿什么跟別人競爭?所以,我們的家長在上幼兒園伊始就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和興趣班,在家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后逼著孩子做各種卷子:綜合練習題、專項練習題,一心想著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而并沒有去考慮孩子實際情況、孩子的感受、孩子的選擇,而是潛意識地讓孩子成為自己的替身,成就家長自己這輩子未能達成的各種愿望。
而這種做法就是父母對孩子身上所有的事情實行大包大攬,大到孩子的前途,小到孩子的吃喝拉撒,都實行了“大包干”。 孩子們平時的任務(wù)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堂而皇之的理由就是為了孩子的前途。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沒有一點兒自己支配的時間與空間,自小就被剝奪了參與家庭事務(wù)、社會事務(wù)乃至國家事務(wù)的權(quán)利和義務(wù),以至于讓孩子對人與人之間的人情世故、在自己周邊這個世界生存的基本常識,甚至與自己所生活的這個家庭的人情冷暖都懵懂不知或漠然處之。很多父母自小就已經(jīng)把孩子與這個社會隔離了。
父母應(yīng)該明白放手也是一種愛、一種教育。在學習和生活中充分尊重并相信孩子,給更多的自主選擇權(quán),更多的時間、空間,讓孩子觀察、思考、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體驗活動的樂趣。面對這些可愛又可憐的孩子,我想把李希貴校長說的那段話更換幾個字贈予每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家庭教育可以讓孩子在不同的領(lǐng)域上各領(lǐng)風騷,但永遠也不可能讓每一家的孩子在同一個舞臺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樣的機會讓不一樣的孩子贏得同樣的成功,我們能夠具有競爭優(yōu)勢的方式只有一個,就是造就一個充滿民主、充滿選擇的家園。
什么是教育質(zhì)量呢?通俗的說,就是讓每個孩子都有所發(fā)展。 但走到社會上,從目前來看,大部分人都認為升學率就是質(zhì)量,沒有成績就沒有質(zhì)量,這是讓人無語的。這樣做我們是要誤人子弟的。 人們現(xiàn)在的觀念不改變,教育哪就難了。說穿了,這也太現(xiàn)實了啊。 如果凡事以本身的利益為準,不拿孩子當回事,這是教育本身的病源,是有其社會基礎(chǔ)的。
什么是好孩子、優(yōu)等生?不是按國家教育方針來要求,不是按創(chuàng)新人才來要求,而現(xiàn)行的考試評價制度,是按考試成績、你不聽話我就給你成績不及格。這種可惡的評價觀來評價孩子,這種評價觀埋沒了大批有膽識、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孩子在教育過程中處于什么地位,是孩子怎樣成長的關(guān)鍵。我國傳統(tǒng)教育常常把學生放在被動接受教育的地位,孩子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更沒有學習的選擇權(quán)。這樣的孩子必然會影響到人才培養(yǎng)的質(zhì)量。
三、結(jié)語
只有在教育中承認個體差別,才能讓每一個孩子享受到真正面向個體教育的陽光。
參考文獻
[1]李希貴.面向個體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2]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司.全日制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李春.父母培養(yǎng)孩子的60個好習慣[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劉京武,1973年生,廣東珠海,華東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畢業(yè),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