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麗萍
最大的麥穗》(蘇教版第十一冊)是一篇借事說理的散文,敘述了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到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課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圍繞“最大的麥穗”,按照“事情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即事明理”的順序安排結(jié)構(gòu),條理清晰。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是本課學習的難點和重點。因此,在教學時,針對教材特點巧設疑問、引導學生感悟,讓學生在平等的對話中走進文本、走進大師的精神世界,從而獲得深刻的體驗,讓課堂如流水般充滿靈性。
一、平等對話,如行云流水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們的學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師生之間這種活生生的人的關系就是對話關系。在對話關系中,對話雙方是平等的,只有在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下,學生才能敞開心扉、傾注熱情,與文本進行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讓學生真正享受到由語文所帶給他們的快意!
對于《最大的麥穗》這樣一篇蘊含著深刻道理的文章,在教學過程中,既沒有無所不知的“圣人”,也沒有完全無知的“愚人”。師生應該在平等對話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教師要放下架子,走下講臺,蹲在學生的身邊,與學生平等交流,最終領悟其中的哲理。
師:課文學到這里,你對蘇格拉底和他的弟子還有什么看法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再次與課文對話,老師愿意分享你們“發(fā)現(xiàn)”的喜悅! 。(學生一聽,興趣盎然,再次潛心讀書。)
生:蘇格拉底的教學方式很特別,他把學生帶到麥地里去,從摘麥穗中獲得道理,而不是從書本上。
生:其實,不僅可以從摘麥穗得到啟示,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都能給人啟發(fā)!
師:你們很不簡單,能夠發(fā)現(xiàn)蘇格拉底的教學藝術(shù),這給老師也是一個深刻的提醒!生活本來就是一部無字天書。
生:我認為蘇格拉底不愧為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能由麥地聯(lián)想到人生,這是多么了不起!
師:是的,古希臘堪稱西方文明的發(fā)源地,那里曾誕生過許多世界級的哲學大師,蘇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
生:課文中說小麥都在嘲笑弟子們,實際上是他們自己在嘲笑自己!
師:你能說說他們?yōu)槭裁磿靶ψ约耗兀?/p>
生:因為他們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自己由于“東張西望”而“兩手空空”。
生:因為他們對于剛才自己所做的一切后悔莫及,懊惱萬分!
師: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這件事情在弟子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并指引他們一直前行。我們,同樣如此!讓我們再一次讀一讀文章的最后一小節(jié)!
……
這樣,不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挖掘和張揚,而且能讓老師本人獲得收益和提高,正所謂“教學相長”也!
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總是積極地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在這種探究過程中可以看出新的教學理念帶給教師和學生的快樂——語文課堂不再是枯燥無趣的了,語文教學有了它獨特的神韻,課堂也變得流暢自然,如行云流水般優(yōu)雅,學生能真正地享受語文了。
二、巧設疑問,竟柳暗花明
課文是一篇思想性極強的文章,所以在落實字詞句段的訓練時更應突出對學生思維的提升。一般來說,教學會先從質(zhì)疑開始,即學生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最后一個自然段,于是就聯(lián)系文中三處重點句段巧設疑問,從而對道理有所感悟。
一疑:教學伊始,學生找出描寫蘇格拉底對弟子的要求以及弟子們的做法的句子后思考,弟子們都一絲不茍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做了,可是,最終為什么還兩手空空呢?然后再對弟子們的表現(xiàn)進行研讀和體會,從而領悟蘇格拉底作為一位偉大哲學家獨特的教學藝術(shù)。
二疑:教學過程中,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蹦敲矗畲蟮柠溗刖烤鼓懿荒苷业侥??或許我們根本就沒有遇到那最大的一穗;或許,它就曾經(jīng)在我們手邊,可是我們無法進行比較,將它白白丟棄……這最大的一穗正如人生的理想,要想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必須抓住機遇,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三疑:教學即將結(jié)束時,讓學生比較這兩種人的選擇,“有的人見了那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錯失良機”。談一談,我們應該學習什么?其實,我們不僅要學習前者的把握時機,但也應該學習后者追求完美人生的態(tài)度。
這樣的設疑,不僅能夠“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給學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豈不是一舉多得?
三、引導感悟,似無聲潤物
新課標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p>
孫建鋒老師是目前國內(nèi)小語界人氣飆升的少壯派特級教師,他的許多課都是底蘊豐厚、靈性十足、智慧無窮的大氣之作。
師:短短的十幾分鐘,你們把課文讀得正確、流暢,有的同學還能讀得聲情并茂,真是好樣的!接下去,如果你們能夠潛心地默讀課文,與“蘇格拉底對話”,一定會有許多美麗的收獲!
(學生仔細默讀課文,邊讀書邊圈畫,有時動筆寫一寫批注。教師參與其中,和學生一起讀書、思考。)
師:請你們交流各自的閱讀感受,讓大家共同分享你“收獲”的快樂!
生:蘇格拉底要求其弟子去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表面上是提出一種要求,實際上是告訴弟子們:時間不能倒流,生命不會重復!有句話說得好:“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比松穆飞?,我們要把握住每一次機會,不要錯失良機。因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師:你理解透徹,語言精當,表達流暢且自信滿懷。孫老師非常欣賞你,咱們握握手?。◣熒帐郑?/p>
生:蘇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師,他教導弟子,不在教室,在麥地;不用課本,用麥穗;不是直接告訴他們一個道理,而是讓他們親自實踐,自己悟出一個道理。
師:你不是在批評我吧?。ㄐβ暎┑拇_,“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蔽覒撓蛱K格拉底學習,同時也應該向你學習,因為你會讀書,能夠讀出文字背后的聲音。
古人曾把讀書時的品位揣摩喻為春雨潤花、清水溉稻、魚入水中、溪流濯足,因為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語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是啊,如果教師能夠像孫老師那樣巧妙地引導學生感悟文本,教會學生感悟的方法,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感悟的過程,并尊重其獨特的理解,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就“潤物細無聲”了嗎?
的確,如水的語文課堂能開掘潛能、催發(fā)真情、激蕩憧憬、飛揚個性。我們應立足根本、勇于實踐,最終收獲那份屬于自己的“最大的麥穗”。
【作者單位:揚州市江都區(qū)武堅鎮(zhèn)黃思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