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混沌”“夢幻”是洪荒時代人類對宇宙的總體印象,也是人類早期思維的主要特征。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理性思維能力的增強,“混沌”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留存在人類意識的深層,并在夢中或在夢幻藝術(shù)中得到再現(xiàn)?!肚f子》以大膽的想象構(gòu)建了一個夢幻藝術(shù)世界。在莊子的夢幻藝術(shù)世界中,事物的形象具有模糊性和不可捉摸性;一事物可以由動物幻化為他事物;萬物交織在一起界限不清;夢境和現(xiàn)實界限不清。《莊子》不是對日常生活的模仿,而是對混沌原始意象的藝術(shù)再現(xiàn),是人類心理深層對模糊的、非理性世界的呼喚?!肚f子》“夢幻藝術(shù)”的意義在于引領(lǐng)接受者超越理性和倫理道德的約束進入集體無意識深層,回歸“混沌”記憶和精神家園。
關(guān)鍵詞:《莊子》;夢幻藝術(shù);混沌;集體無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8)04-0142-05
《莊子》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莊周的哲學(xué)、美學(xué)與藝術(shù)思想?!肚f子》一書中有著濃厚的夢幻特征,并形成了一種模糊、朦朧的夢幻美,但《莊子》中的夢幻美及夢幻藝術(shù)模式的價值和意義還沒有得到充分解讀。本文擬對《莊子》中的夢幻審美特征,以及“夢幻藝術(shù)”的人類學(xué)背景和深層文化心理進行分析,進而探析“夢幻藝術(shù)”的價值和意義。
一、人類對于“混沌”的集體無意識記憶
在宇宙蒼茫洪荒時代,人類的思維也處于迷蒙和混沌的階段,即處于原始思維階段。法國人類學(xué)家列維-布留爾對原始思維的特征進行了概括,認為“在原始思維里,一種事物或現(xiàn)象,既是它們本身,又是另外的東西,它們具有雙重性質(zhì)和作用,可以同時發(fā)出和接受神秘的能量,這是現(xiàn)代人的思維不可想象和認可的”。在原始思維模式中,人們認為自己與萬物一體,主體與客體相混,夢境和現(xiàn)實相混,人與動物、生物與非生物、生與死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可以說,“原始思維”是“混沌”生存環(huán)境的直接產(chǎn)物。
莊子哲學(xué)所關(guān)注的不是宇宙的形成問題,但是他的哲學(xué)中也隱含著人類早期對于宇宙混沌狀態(tài)的記憶,也充分體現(xiàn)了人類早期混沌思維的特點。在莊子看來,宇宙最早是混沌未分的狀態(tài),蒼蒼茫茫,了無邊際?!肚f子·應(yīng)帝王》中講了一個非常有名的關(guān)于“渾沌”的故事: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①
南海的帝名叫儵,北海的帝名叫忽,中央的帝叫渾沌。這里的“渾沌”,即混沌。渾沌待儵與忽甚善,儵、忽為了報答渾沌就用了七天的時間為渾沌鑿開七竅。但七天之后,渾沌卻死了。莊子講這樣一個故事意在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本應(yīng)如渾沌一樣沒有清晰性,且不可被分析和理性切割。理性的切割反而會毀壞某些事物本應(yīng)有的狀態(tài),使想要的東西倏忽之間消失。甚至可以進一步說,渾沌是世界的原本狀態(tài),是人類賴以存在的一種基本
收稿日期:2017-11-16
基金項目:國家民委項目“民族文化融合語境下的中國審美文化教學(xué)和研究”(MW-JGLX15526)。
作者簡介:陳莉,女,文學(xué)博士,中央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教授(北京 100081)。
狀態(tài),徹底打破世界的渾沌狀態(tài),宇宙和人類也就要毀滅了。
《莊子》所說的“道”是一個內(nèi)涵豐富且充滿神秘色彩的概念。《老子·二十一章》云:“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雹诶献訉嶋H上已經(jīng)用“道”概括了天地之初,宇宙洪荒鴻蒙的狀態(tài)。莊子繼續(xù)對“道”進行完善,指出“道”是萬物的本原,具有形上性,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捉摸,不可實證。“道”又隱含在萬事萬物之中,無處不在。處于萬物之中的“道”恍兮忽兮,變幻萬端、不可捉摸。它時而卷縮、時而舒展、時而闊大、時而精微。由“道”化生的整個世界都呈現(xiàn)出瞬息變幻的特征?!肚f子》中的各種混沌、朦朧的藝術(shù)現(xiàn)象正是恍惚如夢的“道”之精神的外在顯現(xiàn)。
“齊物論”是這種混沌宇宙記憶的進一步表述。認為世間萬物盡管千差萬別,歸根到底又都渾然為一,即“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宇宙萬物渾同齊一,所有事物之間沒有絕對清晰明確的界限,萬物可以交織并存,事物之間可以相互幻化。
《莊子》的“氣論”也是人類對于宇宙混沌集體記憶的另一種表達。在廣闊無垠的宇宙虛空中,彌漫著生生不息的氣。氣始終處于運動變化之中,或動靜、聚散,或絪緼、清濁,或升降、屈伸,以運動變化作為自己的存在形式。氣不斷流動、變化的特點,決定了其變幻莫測的特性。萬物由氣構(gòu)成,生命是氣凝聚又散開的過程,所以萬物既沒有固定的形體,也沒有絕對清晰的界限?;\罩天地和流動于天地之間的氣構(gòu)成了一個混沌的世界。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從各種創(chuàng)世神話到《莊子》哲學(xué)的各種表述,其實展示的都是人類對于宇宙洪荒時代生存環(huán)境的集體無意識記憶。這個記憶的突出印象就是“混沌”。
二、“夢幻藝術(shù)”是對宇宙混沌記憶的無意識再現(xiàn)
人類發(fā)展的歷程是理性秩序戰(zhàn)勝混沌朦朧的歷史。當(dāng)人類面對無法清晰把握的世界時,會產(chǎn)生恐懼、不安之感。因此人類伊始就力求在混沌的宇宙間找到一個坐標,以確定自己的位置,從而獲得安全感。正如沃林格在《抽象與移情》中所說,人類對于廣闊的、雜亂無章的空間有一種恐懼感,面對這種沒有秩序的空間總是力求理出秩序。如同在暗夜里,人們找到幾個可以定位的星星,就會有安全感;在茫茫大海中,有了指南針,就能獲得安全感??梢哉f所有對宇宙的抽象都來自于人類理性辨清世界的沖動,即便是中國的陰陽和五行觀念也是人類理性把握世界的結(jié)果。
在人類發(fā)展的歷程中,一方面努力理性把握世界,另一方面也深知朦朧和夢幻是必不可少的一種狀態(tài)?!皦艋谩笔且粋€內(nèi)涵較為模糊的概念。它指的是人在睡眠中潛意識的精神活動現(xiàn)象?!皦艋谩本哂谢恼Q怪異、朦朧迷離、不可把握等特征?!皦艋谩睜顟B(tài)中的思維模式與“原始思維”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換一個角度說,在“夢幻”思維狀態(tài)中,人類感覺自己好像回到了宇宙的“混沌”狀態(tài)。甚至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看,通過“夢幻”的方式回到“混沌”的生存狀態(tài)有利于救治人類的各種心理疾病。當(dāng)人處于懵懂和夢幻狀態(tài)時,恍惚之間覺得自己回到了生命的原初狀態(tài)。就像羊水中的胎兒能感受到來自母體的溫暖和安全,像懵懂的嬰兒能夠感覺到世界的單純和寧靜一樣,處于夢幻狀態(tài)的人類能暫且擺脫理性發(fā)展帶來的倦怠,獲得精神的放松。因而,在理性發(fā)展占主導(dǎo)優(yōu)勢時,人類潛意識中總有對原初狀態(tài)的留戀情結(jié)涌上心頭,總有對夢幻和混沌的呼喚。正因此,混沌和夢幻的生存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對人類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人類潛意識中總是渴望回到混沌狀態(tài),但是人類歷史不可能倒退到宇宙洪荒時代。因而,睡夢、醉酒、吸食鴉片等就成為人類重新回到混沌和夢幻狀態(tài)的手段。榮格有關(guān)集體無意識的理論之所以成為影響深遠的心理學(xué)理論,就是因為它深入到人類的無意識深層,揭示了混沌的夢境對于人類存在的意義。
與“夢幻”等返回“混沌”記憶的途徑有著同樣性質(zhì)的是具有夢幻感的藝術(shù)。“夢幻藝術(shù)”能夠?qū)⒆x者帶進一個迷離恍惚的藝術(shù)世界,讓繃得很緊的理性神經(jīng)得到放松,讓靈魂得到休憩,最終契合人類對于混沌狀態(tài)的渴望。在“夢幻藝術(shù)”中,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都沒有過多倫理道德的約束,如同在夢中一樣,輕松、隨意和自由?,F(xiàn)實主義藝術(shù)與“夢幻藝術(shù)”的不同在于,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以模仿生活為出發(fā)點,再現(xiàn)了日常生活,能夠讓接受者清醒、理智地反思經(jīng)歷過的生活;而“夢幻藝術(shù)”的目的不在于再現(xiàn)生活,也不在于引起接受者對現(xiàn)實生存的反思,而是引領(lǐng)接受者進入一種迷惘的夢中,在夢境中得到放松,在夢境中找到意識深層的某種模糊了的記憶,從而獲得一種回到精神故鄉(xiāng)的感受。
藝術(shù)本身具有夢幻性,追求非寫實的“夢幻藝術(shù)”更是充滿了神奇的魅力。中外學(xué)者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解讀。柏拉圖比較早地認識到詩人“會把靈魂的低劣成分激發(fā)、培育起來”使聽眾失去理智,“像著了迷似的”陷入迷狂狀態(tài)。柏拉圖要構(gòu)建的是一個清晰、理性、和諧的城邦,因而,他認為應(yīng)當(dāng)將陷入迷狂狀態(tài)的詩人趕出理想國。柏拉圖所說的迷狂實際上也是一種失去理性的夢幻狀態(tài)。弗洛伊德和榮格倒是對藝術(shù)的夢幻狀態(tài)有著正面的解讀。弗洛伊德指出藝術(shù)是一種白日夢現(xiàn)象。在白日夢中,人的視線并不會集中于某個具體的點上,其視線具有發(fā)散性。因而眼中所見既是一個物的外形,但又不是一個清晰明了的物。做白日夢的人既清醒又沒有清晰的意識。在白日夢狀態(tài),人的思緒既在當(dāng)下,又在遠方。白日夢狀態(tài)下,作家可以擺脫日常生活的羈絆,可以帶著迷離恍惚的狀態(tài)進入創(chuàng)作。榮格則認為“原始幻象”并不會讓我們回憶起任何與人類日常生活有關(guān)的東西,而是使我們回憶起某種似曾相識的夢境。③在榮格看來這個夢境恰是人類早已在理性世界中忘掉的無意識原型。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我們離最早出發(fā)的那個“渾沌”的世界越來越遠,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越來越少了黑夜和模糊不清的東西。然而,在黑夜里也要燈火輝煌,睜大眼睛,人們終于累了,無眠、無夢的生活狀態(tài)讓我們疲倦,甚至病了。催眠術(shù)在這個時代成為人類重新回望自己無意識世界的一種手段。非寫實的、具有夢幻色彩的藝術(shù)也成為人類放松自我的一種方式。正因此,魔幻現(xiàn)實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玄幻小說等等不斷成為人們閱讀的熱點。在人類的理性之途中,這些“夢幻藝術(shù)”幫助我們放松了繃得過緊的神經(jīng),并契合了我們潛意識中回到“渾沌”故鄉(xiāng)的本能愿望。
三、《莊子》中的夢幻美是人類渾沌記憶的藝術(shù)再現(xiàn)
如前所述,《莊子》認為人生活在渾沌的宇宙天地之間,行走著,存在著,同時也似乎一直都處在半夢半醒的狀態(tài)。莊子以詩化的語言和意象將這種生存狀態(tài)呈現(xiàn)給我們,我們幾千年來讀它,總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但卻想不起來在哪里見過。正是這樣的“夢幻藝術(shù)”觸及我們的無意識,讓我們感到一種莫名其妙的恬淡和輕松。這就是《莊子》中的“夢幻美”。具體來看,《莊子》中的“夢幻美”包含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在《莊子》中,整個世界是朦朧的、模糊的,從而呈現(xiàn)出“夢幻”感。莊子認為事物并沒有絕對清晰、明確的形象,整個世界渾沌之氣飄蕩不息,虛無縹緲。這個渾沌的、夢幻的、朦朧的世界,具有“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的特點。朦朧的形象,看上去幽暗深渺,聽起來寂然無聲,然而幽暗深渺之中卻能見到模糊的影子,寂然無聲卻能聽到萬竅唱和的聲音。
這種關(guān)于世界朦朧性和夢幻性的表述在《莊子》中隨處可見?!吨翗贰菲袑懙溃骸懊⒑踯毯?,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恍惚的世界不知從哪里生出來,恍惚之中似乎沒有什么東西。萬物繁多,都從無為的狀態(tài)中產(chǎn)生。這些話語雖然比較晦澀,但也許正是這些晦澀、朦朧的語言才能更為恰切表達莊子對于事物的朦朧性和夢幻性的感受。
第二,整個世界處于不斷的流動、變幻之中,所有的事物分分鐘都在變化。一事物是又不是它本身,因而這個世界具有似是而非的夢幻感。正如《秋水》中所描述的:“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意思是萬物的生長,像是馬兒飛奔,像是馬車疾行,沒有什么不在變化中,沒有什么時刻不在遷移。任何事物都在瞬間的變幻之中,可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④。《天運》篇中寫孔子贊美莊子像龍一樣“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云氣而養(yǎng)乎陰陽”。龍是一種處于變化之中的美好形象,合在一起是一個整體,分散開來又呈現(xiàn)為華美的文采,乘駕云氣又能翱翔于陰陽之間。龍?zhí)幱诓粩嗟淖兓校湫蜗笞兓媚獪y,可以說是因為變而幻,因為幻而美麗和神秘。這也正是流動變幻的藝術(shù)共同的審美體驗。
第三,萬物之間彼此不分,界限不清?!拔餆o非彼,物無非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沒有不是彼的,也沒有不是此的,從一個角度看是彼,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此。彼此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就是說,塵??雌饋硐褚榜R的樣子,野馬看起來像塵埃的樣子,其中又夾雜著各種看不清的、形象模糊的其他生物?!疤斓匾恢敢玻f物一馬也”事物的表象雖然千差萬別,但其實質(zhì)是一樣的,一切事物之間都沒有實質(zhì)性的差別。
第四,一事物可以幻化為他事物,尤其是動物和植物之間可以相互轉(zhuǎn)化。《逍遙游》開篇就講到,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作鯤。鯤之大,有幾千里;鯤幻化為鳥,鳥的名字就叫鵬。鵬之背,也有幾千里;鵬振翅一飛,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云。在這里游動在北方大海中的大魚,瞬間就變成了展翅飛翔在天空中的大鳥。在這里事物之間可以沒有障礙地相互轉(zhuǎn)換。此外,《莊子·外物》篇中也寫道,萇弘被流放西蜀而死,西蜀人珍藏他的血液三年后化作碧玉。這是如夢似幻般的幻化過程沒有必然的邏輯關(guān)系,具有非實證性和夢幻性。
《莊子》中最為神奇的莫過于《至樂》篇中所寫的各種事物之間的“幻化”:有一種叫作幾的微生物得到水的滋養(yǎng)后就變成斷續(xù)如絲的繼草,處于陸地和水面交接處就變成青苔,生長在山陵高地就變成車前草,車前草獲得糞土的滋養(yǎng)就長成烏足草,烏足草的根可以化為土蠶,烏足的葉子變成蝴蝶。蝴蝶很快又變成蟲,生活在灶下,那樣子就像是蛻化了的皮,它的名字叫作鴝掇。鴝掇一千天以后變成鳥,它的名字叫作干余骨。干余骨的唾沫長出蟲子斯彌,斯彌又生出蠛蠓。蠛蠓生出頤輅,九猷生出黃軦,蠓子則產(chǎn)生于螢火蟲。羊奚草與不長筍的老竹相結(jié)合就生出青寧蟲;青寧又生出一種叫作程的蟲子,程生出馬,馬生出人,而人又返歸造化之初的渾沌之中。這一系列的幻化過程可謂神奇至極。生長在山陵高地的車前草變成烏足草,烏足草的葉子變成蝴蝶。這正是卡西爾所說的“生命一體化”⑤的現(xiàn)象??梢哉f,沒有混沌的思維,沒有類似于夢幻的生命狀態(tài),植物和動物之間是不會出現(xiàn)如此超出常人想象的、非理性和幻化現(xiàn)象。
第五,夢境和現(xiàn)實之間沒有絕對界限。《莊子》中多處講到夢幻體驗,并認為現(xiàn)實和夢境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人和外物之間不具有絕對的主客體對立關(guān)系。在這個夢幻世界中,莊子夢見骷髏在說話、石匠夢見櫟社之樹在說話。最為奇譎詭怪的是《莊子·齊物論》中所寫的夢中之夢:“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痹谶@個故事中,莊周在夢中變?yōu)楹?,翩翩起舞的蝴蝶適性而飛,并不知道自己就是莊周。莊周醒后不知是莊周夢為蝴蝶,還是蝴蝶夢為莊周。正如陳鼓應(yīng)所說,在這個蝴蝶夢中,“物我界限的消解融合,以蝶化象征主體與客體的會通交感,達到相互泯合的境界”⑥?!洞笞趲煛分羞€有一段關(guān)于夢幻的描寫:“且也相與吾之耳矣,庸詎知吾所謂吾之乎?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于淵。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乎?”意思是人們相互稱說這是我,又怎么知道自己所稱述的軀體一定就是我呢?而且你夢中變成鳥便振翅飛向藍天,你夢中變成魚便搖尾潛入深淵。不知道現(xiàn)在說話的人算是醒著的人呢,還是夢中的人。莊子在這里所強調(diào)的依然是夢幻和清醒的混一性,夢也許是現(xiàn)實,現(xiàn)實也許是夢,“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整個人生也許都只是一個沒有邊界的“大夢”。
第六,最美妙的音樂是能將人帶到懵懂、夢幻狀態(tài)的音樂。《天運》篇中北門成和黃帝談?wù)撘魳?。黃帝在洞庭之野演奏《咸池》之樂,開始聽使北門成警懼,再聽得到放松,最后陷入迷惑,心神恍惚,無法自持。黃帝演奏的音樂如此迷離恍惚,沒有邏輯線索,沒有確切的內(nèi)容,其目的是要帶人進入懵懂的夢幻狀態(tài)。北門成聽音樂的過程,正是人類重新找回自己本真狀態(tài)的過程。在這樣的音樂中,人們要做的不是指出音樂與日常現(xiàn)實生活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這種音樂不是對生活的模仿,沒有明確的主題,雖然在音樂中隱約能夠聽到陰陽迭起,萬物循生,蟄蟲始作,日月運行的景象,所有這一切又都轉(zhuǎn)瞬即逝,虛無縹緲,不可把握。如此具有夢幻感的《咸池》之樂必然會使鑒賞主體失去了清晰的個體意識進入夢幻藝術(shù)境界。這是莊子所理解的最高境界的音樂。
《莊子》從各個角度為我們描述了一個超越理性、超越邏輯的夢幻世界。這個夢一樣的世界里,云氣彌漫,一切都沒有固定的形狀,瞬息萬變,虛無縹緲。如夢似幻的音樂使聽眾失去對理性思維的依賴,跟隨旋律進入夢幻狀態(tài)。這個具有夢幻色彩的藝術(shù)世界正是人類對于“混沌”的集體無意識記憶的藝術(shù)再現(xiàn)。所以說,《莊子》作為“夢幻藝術(shù)”的價值在于它在戰(zhàn)國時期走向理性的征途中,呼喚混沌和夢幻的非理性世界,引領(lǐng)人們找回意識深層的遠古記憶。《莊子》通過煙云飄渺的夢幻美為我們營造了一個云氣氤氳、彌漫的審美世界,進入這個藝術(shù)世界,就沉浸在迷蒙的夢中,回到了人類最初的混沌狀態(tài),也感知到了宇宙之初的混沌。“夢幻藝術(shù)”成為通往“混沌”記憶的渠道。
“夢幻藝術(shù)”在先秦楚地已經(jīng)成為一個體系。楚文化遺址出土的各種器物圖案與《莊子》所呈現(xiàn)的“夢幻藝術(shù)”世界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如湖北云夢睡虎地十三號墓出土的彩繪鳥紋卮,鳥的軀體和尾部幻化成蔓草的枝葉,顯得枝壯葉茂。這種似是而非的幻化紋飾,造成一種亦此亦彼的夢幻感,使整個畫面都顯得迷離浪漫?,F(xiàn)存于湖北省博物館的一個建鼓底座由無數(shù)條雙身或雙頭蛇交會扭結(jié)在一起,整體造型像一團躍動的火焰,其中幾乎每條蛇的尾部都幻化成花朵的樣子,與莊子的夢幻藝術(shù)精神有著內(nèi)在的相通性?!皦艋谩睜顟B(tài)中沒有清楚的主客意識,沒有清晰的邏輯關(guān)系,一切都虛幻飄渺如同云煙一般。楚人在藝術(shù)中將人類對于“混沌”的記憶再現(xiàn)出來,成為中國藝術(shù)史上的一支奇葩。
戰(zhàn)國秦漢時期,人類已經(jīng)具備了較強的理性思維能力,為何宇宙洪荒時代的混沌意象會在楚文化中反復(fù)出現(xiàn)?筆者以為,這一方面是因為人類從未徹底遺忘對于“混沌”的記憶,另一方面也與楚地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有關(guān)。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地高山大川綿延不斷,各種植物綿延交織在一起,分不清彼此和主次。山間云遮霧罩,怪獸出沒。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與宇宙洪荒時期那種大地蒼茫,天地一片渾沌的感覺固然不完全一樣,但其朦朧性和夢幻性有著共同之處。在如此云煙迷蒙的自然環(huán)境中,辨不清方向,分不清蛇和藤蔓的區(qū)別,對掩映在茂密植物叢和云煙中的各種動物和植物,人們充滿了恐懼和喜愛交織在一起的情感。加之楚人作為南蠻之族,相較于較早進入理性和文明狀態(tài)的北方中原各國,還保留著比較濃厚的模糊和渾沌思維的特征。在他們眼中人神不分,天人合一,因而他們更多的時候不是理性分析,而是用直覺和想象去解釋自己所處的生活世界??梢哉f,楚人將眼中所見山水朦朧,煙雨彌漫的自然景象與意識深層的有關(guān)宇宙混沌的集體記憶勾連在一起,在各種藝術(shù)形式中表現(xiàn)迷離恍惚的感覺。
綜上所述,《莊子》中呈現(xiàn)了一個變動不居、界限模糊的夢幻藝術(shù)世界,形成了一種藝術(shù)類型。“夢幻藝術(shù)”以非寫實性和虛幻性為突出特征,其價值和意義在于通過藝術(shù)為人類營造了一個不同于現(xiàn)實日常生活的夢幻之境。這個“夢幻”世界里不會有現(xiàn)實的失落、恐懼,也不會讓人回想起某種日常生活經(jīng)驗,而是帶人回到天地之初的混沌狀態(tài),也回到懵懂的嬰兒狀態(tài),回到一種溫暖的夢幻記憶之中。這是人類對于天地之初宇宙洪荒的集體無意識記憶。隨著科學(xué)和理性的不斷發(fā)展,隨著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的盛行,這種帶人回到“夢幻”狀態(tài)的藝術(shù)逐漸衰微,但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來看,人類永遠都期待保留這樣一個遠離理性的“夢幻”層面?!皦艋盟囆g(shù)”則是人類超越理性,表達“混沌”情結(jié),回歸靈魂深層的一個重要渠道。
注釋
①④陳鼓應(yīng):《莊子今譯今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249、456頁。
②朱謙之:《老子校釋》,中華書局,1984年,第148頁。
③榮格:《心理學(xué)與文學(xué)》,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第131頁。
⑤恩斯特·卡西爾:《人論》,譯文出版社,2003年,第143頁。
⑥陳鼓應(yīng):《老莊新論》,商務(wù)印書館,2008年,第227頁。
責(zé)任編輯:行 健
The Memory of Confusion in Chuang-tzu and Exploration of the Meaning of "Dream Art"
Chen Li
Abstract:"Confusion" and "dream" are the major human impressions of universe in prehistoric times, and major features of early human thinking. 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rational thinking ability, "Confusion" becomes a kind of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which remains in the deep layer of human consciousness and sometimes is represented in dreams or the dream art. In Chuang-tzu′s fantasy world of art constructed by bold imagination, the image of things is obscure and subtle; Things can be turned into animal and plants; All the things are interwoven and have no clear boundary; The borderline between dream and reality cannot be drawn. Chuang-tzu is not an imitation of daily life, but a kind of art representation of the primitive image "confusion", which is actually a call for the vagueness and irrational world from the deep layer of human mind. The significance of "dream art" Chuang-tzu lies in guiding the recipients into the deep layer of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into the "confusion" memory and spiritual home by transcending the restraint of reason and ethical morality.
Key words:Chuang-tzu; dream art; confusion;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