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琴 姜河 顧曉燕 丁小琴 張進華 史小華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況及綜合護理干預效果。方法 將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50例,每組各50例。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對比所有研究對象護理前后心理狀況及運動能力。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干預后SAS、SDS評分及6MWD數值改善更加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消除其負性情緒,降低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的影響,對促進預后恢復有顯著積極意義。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慮狀況;抑郁狀況;綜合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8..02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是該病癥的高發(fā)人群。相關研究表明[1],約37%-45%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不僅加劇患者心臟功能的惡化,同時不利于預后恢復?,F階段,通過給予患者相應的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狀況,進而提高生活質量。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況及綜合護理干預效果?,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56-79歲,平均(65.48±2.61)歲。對照組50例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齡55-80歲,平均(66.01±2.5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通過與患者進行交流,宣講疾病相關知識,并按時督促患者遵醫(yī)囑服藥。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接受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如下:①環(huán)境及誘因干預:入院后,由責任護士負責患者的護理,保證病房舒適、安靜,定時開窗通風,根據氣溫變化,及時提醒患者增添衣物,避免因感冒加重心衰病情。此外,責任護士指導患者正確排痰,對于無法正常排出痰液者可采用超聲霧化的方式幫助其排痰,有助于預防墜積性肺炎的發(fā)生。②心理干預:責任護士在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中及時評估其心理狀況,鼓勵患者主動表達內心感受,并對患者的負面情緒進行疏導。此外,責任護士可引導患者進行深呼吸放松訓練,有助于緩解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③運動干預: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相應的運動計劃,當患者心功能為Ⅱ級時,責任護士可陪同患者進行室外步行鍛煉,步行距離約為1000米;心功能為Ⅲ級時,責任護士可陪同患者在床邊緩慢行走,以30 min為最佳鍛煉時間;心功能為Ⅳ級時,責任護士需幫助患者在床上做被動的肢體運動,主要以活動關節(jié)為主,隨后根據病情變化過渡為主動運動。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況評分,對所有患者進行6個月的隨訪,采用SAS和SDS自評量表[2]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SAS評分表中共包含20個項目,其中,5個為反向選擇,15個為正向選擇,采用4級評分法,得分越高,表明焦慮癥狀越嚴重,反之,癥狀越輕。SDS評分表同樣包含20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法,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癥狀越嚴重,反之,癥狀越輕。②對比兩組護理前后運動能力,采用6 min步行試驗(6MWD)對患者的運動耐量進行評估,囑咐患者在平直的路面上盡可能的快速行走,記錄患者6 min內行走的距離。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護理前SAS、SDS評分及6MWD數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SAS、SDS評分及6MWD數值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情緒及運動能力比較(x±s)
時間 組別 SAS評分(分) SDS評分(分) 6MWD距離(m)
護理前 觀察組(n=50) 57.15±2.33 58.68±2.16 339.87±52.43
對照組(n=50) 57.34±2.12 57.97±2.88 335.92±53.66
t 0.427 1.395 0.372
P >0.05 >0.05 >0.05
護理后 觀察組(n=50) 39.52±2.14 38.26±2.09 560.82±65.41
對照組(n=50) 48.22±2.95 50.06±2.18 456.75±62.77
t 16.880 27.629 8.117
P <0.05 <0.05 <0.05
3 討 論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心血管病變所導致的疾病,病情遷延不愈,醫(yī)學研究顯示[3],大部分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因病情反復,常常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在治療過程中無法較好的配合醫(yī)生,大大降低了治療依從性。以往為了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臨床上采用藥物治療的方式,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長期服藥,治療耐受性及依從性較差[4]。
本研究中,給予兩組患者相應護理干預后,觀察組SAS及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6MWD數值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在綜合護理干預下,患者焦慮、抑郁狀況得到顯著的緩解,提高了患者護理及治療的依從性,使患者可更好的釋放心理壓力,主動調節(jié)自主神經功能,抑制交感神經的活性,進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了6MWD行走距離,改善心功能狀態(tài)。戴暉[5]等人員研究表明,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進行密切的交流,利于改善不良情緒對患者的影響,同時更減輕因不良情緒對病情產生的影響,從而大大提高患者的護理依從性,使患者更加積極的配合護理工作。而常規(guī)護理往往側重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忽略了患者的自身感受,在護理過程中根據患者病情狀況制定相應的運動干預,積極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為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從而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療,更有利于促進患者的功能康復。本研究以6MWD作為衡量患者運動能力的標準,結果顯示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行走距離明顯改善,說明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促進患者的心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綜合護理干預可顯著緩解其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對促進預后恢復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素群,黃 毅,王小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發(fā)心理障礙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5(22):3123-3125.
[2] 戴曉陽.常用心理評估量表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2011:150-153.
[3] 劉玲芳,李 宏,黃惠橋,等.隨訪路徑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自我效能的影響[J].廣西醫(yī)學,2017,39(05):731-734.
[4] 朱崧毓,欒 嵩.綜合護理干預對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23):1777-1779.
[5] 戴 暉,閆海春,張 影,等.立體化心理干預對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慮抑郁狀況的效果觀察[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 22(27):3925-3927.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