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書
(遼寧省丹東市口腔醫(yī)院,遼寧 丹東 118000)
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人的牙齒開始出現(xiàn)問題。基于現(xiàn)代人越來越高的美學要求,牙齒修復手術在臨床上越來越受歡迎,尤其是前牙美學修復[1]。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技術被運用于前牙美學修復當中,其中,比較常用的是烤瓷貼面與全瓷冠修復技術[2]。本文主要對這兩種技術的臨床修復效果進行分析,具體操作如下。
1.1 一般資料:從近兩年我院收治的需要進行前牙美學修復的患者中選取159例(413顆),所有患者中,男患者有81例,女患者有78例,患者年齡在17~48歲,患者平均年齡為(30.9±3.1)歲。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有79例(207顆)患者,對照組有80例(206顆)患者。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不大,P>0.05,數(shù)據(jù)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在進行修復前,醫(yī)師需要給患者進行X線牙片檢查,同時,為所有患者進行根管治療。準備完成后,實驗組采用烤瓷貼面修復技術:第一步,醫(yī)師需要預備手術過程中需要的牙體,給患者的下牙槽或上牙槽神經(jīng)進行麻醉。第二步,醫(yī)師需要磨除患者唇側的牙釉質大約0.5~0.8 mm。第三步,對患者進行齦緣及排齦處理,在患者唇面頸緣的預備面形成一個淺凹槽斜面,寬度大約在0.3 mm。第四步,進行前牙石膏模型的灌制,并且將模型修整好,在模型上標注邊緣線,記錄好模型的色型。第五步,為了讓瓷貼面與患者的牙齒緊密貼合,需要使用耐用火制造烤瓷貼面。同時,給患者進行烤瓷貼面后,需要詢問患者的舒適度。第六步,黏合、吹干,并且檢查患者咬合情況。對照組采用全瓷冠修復技術,首先,醫(yī)師需要將全瓷冠模型,然后使用全麻,在自然光下選取磁體的顏色。一切準備就緒后,給患者進行佩戴,并且在對患者進行解釋后,做好牙體咬合試驗,確?;颊呤褂眯Ч?。最后,對兩組患者均采用相關技術進行黏合修復,確保模型的穩(wěn)固。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最后的結果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用(x-±s)表示計量數(shù)據(jù),t進行檢驗。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主觀滿意度達到100%,其中,實驗組患者客觀滿意度為91.14%,對照組患者客觀滿意度為92.50%,兩組患者無論主觀滿意度還是客觀滿意度差別均不太明顯,P>0.05,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對于美學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前牙美容修復病例逐年遞增。隨著不斷發(fā)展的醫(yī)療技術,前牙美容修復的效果也越來越顯著。滿足美觀要求和恢復牙齒功效是前牙美容修復的兩大基本要求,目前,烤瓷貼面與全瓷冠修復技術是前牙美容修復中常用的兩種技術[3]。兩種修復技術在進行手術之前,需要對患者的前牙進行細致打理,避免損傷牙釉質,這種兩種修復技術對于牙齒畸形、變色、牙列縫隙等有良好的修復作用?;颊咴谶M行修復后,前牙形態(tài)、顏色等均達到良好的美學效果,修復效果顯著,患者滿意度較高[4]。但是,兩種修復技術并不完全適應于各種前牙美容修復,有些患者前牙條件不符合兩種修復方式的要求,醫(yī)師就必須選用其他的修復技術,因此,在進行修復手術前,醫(yī)師應該對患者進行相關檢查,然后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修復技術,從而達到最好的修復效果。通常情況下,適用于烤瓷貼面與全瓷冠修復技術的主要包括:前牙牙列間隙過大、牙釉質發(fā)育不全、輕中度前牙變色、上側切牙舌向錯位等情況。
本次研究主要通過對比分析的方式,在需要進行前牙美學修復的患者中選取159例,隨即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采用烤瓷貼面修復技術,對照組采用全瓷冠修復技術,對兩組患者進行前牙美容修復,最后,比較兩組患者的修復效果。研究表明,兩組患者無論在前牙的形態(tài)還是顏色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改善,患者滿意度極高,臨床修復效果并無太大差異,與他人在相關方面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兩種修復方式均能在修復過程中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對患者的牙齦刺激小,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表1 兩組患者對修復結果的滿意情況比較(n)
[1] 余躍.鑄瓷貼面與全瓷冠用于前牙美學修復的效果評價[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6,1(23):76-77.
[2] 胡艷萍.烤瓷貼面和全瓷冠在前牙美容修復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6,22(1):64-65.
[3] 葛立剛.分析前牙美容修復中烤瓷貼面和全瓷冠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yī)療美容,2016,6(6):64-66.
[4] 劉衛(wèi)鋒,劉繼華,閆慧鑫,等.烤瓷貼面和全瓷冠在前牙美容修復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比較[J].海軍醫(yī)學雜志,2015,36(6):55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