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萍 賴杏蓉
【摘要】 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對恢復期精神病患者的影響。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6年1-11月收治的精神病患者98例,按照病例編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和一般護理;觀察組在一般護理的基礎上,采用藥物治療和心理護理干預。治療期8個月,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精神病癥嚴重程度和恢復正常程度進行評分,同時對比護理后消極心理病例數(shù)。結果:護理后兩組患者BPRS評分及GAS評分均優(yōu)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患者BPRS評分及GAS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消極心理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精神病患者在恢復期使用心理護理干預能夠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該護理方法應當在臨床上廣泛推廣使用。
【關鍵詞】 心理護理干預; 恢復期; 精神病患者
doi:10.14033/j.cnki.cfmr.2018.7.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07-0102-02
精神病患者是具有嚴重心理障礙的人,在病態(tài)心理的作用下,患者的認知、思維、行為舉止均有異于常人的外在表現(xiàn)[1]。不僅患者本人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學習和工作,還會存在一些過激行為傷害到周圍人。因此,容易危害社會治安,給周圍人身安全帶來嚴重威脅。由于患者及家屬對精神病存在一定偏見,因此容易對精神病的治療造成延誤。為提高精神病的治療效果,轉變患病家屬對精神病的偏見,特進行以下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6年1-11月收治的精神病患者98例進行研究。經(jīng)診斷,上述患者均有精神類疾病較為明顯的特征,病情已經(jīng)進入恢復期。且所有患者身體健康不存在器質性疾病。經(jīng)醫(yī)護人員溝通,上述患者家屬均同意參與試驗。按照病例編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男34例,女15例,年齡19~46歲,平均(32±13)歲;患病時間1~3年,疾病種類為:精神分裂癥13例,焦慮癥25例,偏執(zhí)型精神病11例。觀察組男31例,女18例,年齡21~43歲,平均(32±11)歲;患病時間1.5~3.5年,疾病種類為:抑郁癥23例,強迫癥16例,精神分裂癥1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患病時間、疾病種類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精神病患者在收治期間,根據(jù)各自的精神病癥進行服藥治療。治療期8個月。并在治療期間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法進行護理。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一般護理方法,醫(yī)護人員長期定時讓病人進行抗精神病癥藥物的服用,并且保證病房環(huán)境衛(wèi)生清潔。注意患者個人衛(wèi)生,定期要幫助患者理容和清潔,同時隨天氣變化給患者增減衣物,保證患者身體健康。定期組織對精神病患者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使患者放松心情。在飲食方面要保證患者適量進食,對于食量過大或者拒食的患者要采取適當措施讓患者量力而行。食物要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不適宜準備有刺或者帶骨的食物。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一般護理的基礎上,加入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由于精神病患者在認知、行為等方面異于常人,因此在面對護理人員時,主要有反抗、易激惹、悲觀、逆反等心理[2-6]。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行為反抗,或者出現(xiàn)嚴重的消極心態(tài)。因此,護理人員的行為會對精神病患者造成一定的影響。故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要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預措施。第一,建立牢固的護患關系。護患關系作為護理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在護理人員和精神病患者的接觸方面顯得更為突出。醫(yī)護人員面對精神病患者時,應當要主動接近,耐心溫柔,尊重患者。從而增加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賴感。待醫(yī)患關系建立穩(wěn)固,再實施護理治療會更加容易。第二,利用心理暗示配合治療。精神病患者的思維與常人不同,根據(jù)不同類型進行不同處理。要使用心理暗示對患者的愿望加以引導和構想,使患者配合治療[7]。對于易激惹,焦慮的患者,可傾聽舒緩音樂,進行腹式深呼吸平靜心情[8]。悲觀的患者要進行鼓勵,逆反的患者可使用激將法,讓患者服藥[9]。第三,自我能力鍛煉。醫(yī)護人員要針對精神病患者進行適當?shù)淖岳砟芰﹀憻?。讓患者自己定期打理個人衛(wèi)生和病房衛(wèi)生,并堅持獨立完成。在治療期間,患者家屬應充分配合醫(yī)護人員,制定嚴格的作息計劃讓患者執(zhí)行。從而完成生活技能的訓練。第四,家屬的健康教育。定期組織患者家屬到醫(yī)院接受精神病知識的健康教育。糾正家屬對精神病的偏見,擴展對精神病癥的護理知識。叮囑家屬探視時要多多鼓勵患者。增強患者治療疾病的決心。從而使患者出院后減少精神疾病的復發(fā)。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兩組患者對護理期前后使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和大體評定量表(GAS),對精神病癥的嚴重程度和恢復正常的程度進行評定。其中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總分越高,則代表著病情越重[10];大體評定量表(GAS)評分越高,代表精神病癥的治療效果越好,病癥越輕[11]。同時對兩組患者護理后情緒負面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統(tǒng)計對比。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將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通過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BPRS評分及GAS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BPRS評分及G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BPRS評分及GAS評分均優(yōu)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患者BPRS評分及GAS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護理后兩組患者心理消極狀態(tài)對比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消極心理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精神疾病相比較于身體上的疾病,需要更加長時間的恢復治療。正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是指要根據(jù)精神疾病的心理障礙,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12]。因此,除了堅持長期的藥物治療之外,通過心理護理干預的方式緩解患者的心理障礙,能夠有效減少患者的發(fā)病次數(shù)。同時,能夠降低對治療方案的抵觸,從而能夠積極主動的配合醫(yī)護人員,進行精神疾病的治療。通過對家屬及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能夠糾正患者和家屬對于精神疾病錯誤的認識,使其正確看待精神病。
通過本研究可以看出,通過心理護理干預和藥物治療聯(lián)合的形式治療精神疾病,能夠緩解患者的精神病癥狀,同時加快恢復正常的速度。故觀察組患者比對照組患者在精神病癥顯著減輕,恢復正常的速度優(yōu)于對照組。在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患者的消極心理得到顯著改善。其中反抗心理和逆反心理得到明顯的扭轉。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干預對恢復期的精神病患者具有改善消極心理,促進患者恢復正常的作用。應當在臨床上廣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朱蘭英.心理護理干預對恢復期精神病患者的影響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5,18(10):120-121.
[2]劉瀅霞.320例恢復期精神病患者焦慮癥狀影響因素的分析及護理干預[J].飲食保健,2016,3(5):147-148.
[3]熊天平.長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在節(jié)日前焦慮的心理護理[J].飲食保健,2017,4(12):174-175.
[4]王霞,笪友娣,劉美云,等.心病還需“心”藥醫(yī)-心理護理干預對康復期精神病患者照護的重要性分析[J/OL].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5,15(26):191.
[5]湯春宜.修訂的中文版MOS社會支持量表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研究[D].廣州: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
[6]段寶君.集體心理干預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康復的效果分析[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5,28(10):86-87.
[7]仝春華.行為干預對住院恢復期精神病患者效果觀察及對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7,11(3):28-29.
[8]劉葉菁,陸胡榮.社區(qū)精神病心理干預效果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5,28(7):107.
[9]張微,孫紅俠.舒適護理在慢性恢復期精神病患者中的應用[J/OL].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5,15(51):244.
[10] Bark N,F(xiàn)lorida D,Gera N,et al.Evaluation of the routine clinical use of 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 and the 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 Scale (AIMS)[J].Journal of Psychiatric Practice,2011,17(4):300-303.
[11] Internatinoal ga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Group.Mind over Matter[J].Internatinoal Ga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3,2013(Jan./Feb.):14-16.
[12]王學林,曾友嬌.恢復期精神病患者接受職業(yè)能力訓練對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7,12(21):189-190.
(收稿日期: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