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香卓
【摘 要】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逐漸成為高校學生走向社會必不可少的技能。跨文化敏感度作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維度,近年來在外語教學中引起了廣泛重視。本文通過對高校學生跨文化培訓現(xiàn)狀以及跨文化敏感度情況的調查,分析跨文化培訓現(xiàn)狀,為提高跨文化培訓效果,有效提高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提供建議。
【關鍵詞】跨文化培訓;跨文化敏感度;外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7-0158-01
一、高校學生跨文化培訓現(xiàn)狀
(一)培訓目的與意義。隨著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人們對于不同文化的接觸更加直接、更加深入。在彼此合作、努力共贏創(chuàng)造地球村的同時,與之伴隨而來的是不斷的碰撞和摩擦。因此,跨文化交際在不同文化交流時體現(xiàn)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在多元化社會中,高校學生在學習、工作、社交等各方面都會面臨著多種多樣的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然成為必備的技能。為了培養(yǎng)與時俱進的人才,跨文化交際學作為一門與語言學、社會學等學科密切相關的學科,在高校教育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跨文化課程陸續(xù)在中國高校開展,課程的內容模式逐漸在適應當前的社會現(xiàn)狀。
(二)教學內容與方法??缥幕嘤柲繕耸桥囵B(yǎng)學生在多元化社會中溝通交流,幫助學生更好地在其他文化環(huán)境中工作生活,與其他文化的社會成員良好交流。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跨文化培訓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了許多培訓模式與方法。
跨文化培訓方法主要分為四大類,即認知方法、活動方法、跨文化方法以及其他方法。認知方法包括演講、文字材料、電影、個案分析、危機事件、以計算機為基礎的培訓等?;顒臃椒òń巧缪?、模仿游戲和跨文化練習等??缥幕椒ò▽Ρ任幕?、跨文化對話和沉浸法等。其他方法包括一些處于特殊位置,不易被分到前三類的培訓方法,如視覺想象法和藝術法等。
(三)課程參與情況。本研究選取大連理工大學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調查人數為104人。調查內容分為兩部分,參與者參加跨文化培訓的情況和其跨文化敏感度。
其中有33人參加過跨文化培訓課程,有71人未參加過該類課程。參加過課程的人數占總人數的31.7%。接受跨文化培訓的時長大多在15天以內,占所參加過培訓總人數的66.7%。整體培訓時間偏短??缥幕嘤柌扇〉姆椒ū容^集中,多采用認知方法進行教學。其中參與過認知方法培訓的有28人。培訓中較少使用活動方法或者跨文化方法,幾乎沒有使用藝術或者視覺想象等其他方法的培訓。
二、高校學生跨文化敏感度現(xiàn)狀
(一)跨文化敏感度現(xiàn)狀??缥幕舾卸仁强缥幕芰Φ囊粋€重要維度,也是評價跨文化培訓效度的重要依據。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對于同樣的事情可能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和態(tài)度。跨文化敏感度強的人可以在溝通中通過語言或非語言信號更好地了解彼此意圖。
為了測量高校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本研究使用了Chen和Starosta于2000年開發(fā)出的測量跨文化敏感度的專用量表(ISS)。ISS量表包含24道題,測量了跨文化敏感度的五個維度,即交際參與度、差異認同感、交際信心、交際愉悅感和交際專注度。
在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得分的描述性統(tǒng)計中顯示,104名學生得分最低分為49分,最高分為87分,平均分為73.19分。周杏英(2007)將跨文化敏感度按照分數分為三個等級,分數為70分以下是低級;70分至100分是中級;100分至120分是高級。此次調查的學生跨文化敏感度平均分處于中級狀態(tài),有少部分處于低級狀態(tài),基本沒有敏感度為高級的學生。
(二)敏感度差異對比分析。為了驗證跨文化培訓的效果,探究跨文化培訓對于跨文化敏感度是否有顯著性提高,本研究對是否有參加過跨文化培訓和跨文化敏感度兩項指標進行了相關性檢驗。
參加跨文化課程與跨文化敏感度二者的Pearson相關系數為-0.49,意味著它們之間沒有相關的線性關系。是否參加過跨文化培訓與跨文化敏感度之間并沒有顯著的相關性??缥幕嘤栕鳛榕嘤柨缥幕芰Φ囊豁椪n程,其預期效果是提高受培訓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與敏感度。從統(tǒng)計結果來看,本研究受試者所參加的跨文化培訓效果并不明顯。其原因可能與學生參與跨文化培訓時長有關,普遍接受培訓時間較短,導致學生還未在跨文化敏感度上有顯著提高。也可能與跨文化培訓模式有關系,目前我國高校采用的培訓模式較單一,欠缺豐富多樣的培訓方法。
三、對跨文化培訓課程的建議
基于現(xiàn)階段調查統(tǒng)計結果,本研究為國內跨文化培訓課程設置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應當在了解學生跨文化能力及跨文化敏感度的情況下,進行課程設置,選擇適當的跨文化培訓課程、跨文化培訓模式,以及跨文化培訓方法。目前跨文化培訓時間偏短,方法略為單一,多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認識方法進行培訓,學生的興趣和想法也應該多體現(xiàn)在課堂設計中??梢試L試增加活動方法等培訓方法來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加浸入法等方法提高學生體驗性。
其次,目前參加跨文化培訓的學生仍占少數,應增加跨文化培訓課程數量,開發(fā)創(chuàng)新性跨文化交際課程和培訓模式。還應加強教學實踐,為學生提供更多跨文化交流的機會,積累成功教學案例,提高培訓效果。
參考文獻:
[1]Chen,G.M.,&Starosta;,W.J.The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theinterculturalsensitivityscale[J].HumanCommunication,2000,(3):1-15.
[2]周杏英,彭學敏.文化學習對跨文化敏感的影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