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平
現(xiàn)年已94歲的甘宗容教授,是我的恩師。老師曾是抗戰(zhàn)時期廣西學生軍的一員,曾是全國人大代表、廣西藝術學院院長。甘老師1925年7月出生于廣西龍州,幼年喜好唱歌,因唱歌破格錄取為廣西學生軍,1941年以99分聲樂專業(yè)高分考入藝師班(現(xiàn)廣西藝術學院前身),師從狄潤君老師,也在此間與陸華柏老師相識、相知、相伴。之后輾轉(zhuǎn)在福建音專、江西體專、湖南音專、湖北教育學院、北京戲劇學院、華中師范學院教授聲樂課程。1963年回到廣西藝術??茖W校(現(xiàn)廣西藝術學院)。1972年,學校自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后恢復招生,我與老師的緣分也隨即到來。
一、成為您的學生是緣分
我能成為甘老師的學生也實則是緣分使然。我高中畢業(yè)之時恰逢廣西藝術學院來到柳州招生,在學校音樂老師的推薦之下,我參加了廣藝的招考學習班,在一周的訓練視唱練耳、唱歌課程的考試后,我幸運地考入了廣西藝術學院。1972年9月,我16歲,當時幾乎是零基礎入校,來到廣西藝術學院,聲音條件不理想的我,被學校分配給了當時還是右派身份的甘宗容教授。我幸運地成為了甘老師的學生,甘老師也懷著矛盾的心情接受了我。我還記得46年前第一次與甘老師的見面,是在學校的琴房,我當時心情是非常忐忑的,但甘老師十分和藹慈祥,至今我還記得老師上課時的情景和領我踏進聲樂學習之門時的欣喜。
在校期間,我跟隨甘老師學習了整整三年。畢業(yè)留校之后,遇到有演出任務之時,我仍會時不時找甘老師上課學習。甘老師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我是從零基礎開始接觸聲樂,從十分陌生的練氣、練聲、練歌等基本功的練習,到了解聲樂專業(yè)和學習,再到養(yǎng)成一套自己的訓練方法,這一切都是老師帶領我從零基礎入門。那時,我在甘老師的課堂上反應比較慢,但是甘老師總是很耐心細致地慢慢引導和啟發(fā)我。老師對我們每一個學生都付出了極大的耐心,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不計報酬地付出著,所以學生們都十分喜愛甘老師。還記得,那會兒老師的宿舍和琴房挨得很近,我們在琴房練聲,老師只要有時間都會隨時到琴房指導我們練習。十分有趣的是,有時候甘老師在家做飯,一時半會兒沒法來琴房,聽到我們在琴房唱錯了,就會扔一小塊石頭擊打琴房的門,以示提醒我們注意調(diào)整狀態(tài)。
1974年學校組織師生們到北海的邊防部隊學軍,老師和學生們同住在一個大房間,開始了同吃同住的生活。甘老師帶領我們一起練聲,師生親密無間,甘老師于我們而言不像是嚴厲的老師,更像是慈祥的媽媽,常常與我們坦露心跡地交談。記得那時甘老師只要有休息的時間就在操場上帶著學生們練習技巧,教唱歌曲,仍然不忘老師的職責。我們當時學唱的歌曲既有反映當時工農(nóng)兵生活的歌曲,也有現(xiàn)代的樣板戲,所學的知識與社會生活是緊密相連的。能跟隨甘老師學習,于我而言是緣分,也是甘老師開啟了我此生的聲樂事業(yè)。
二、您是良師,因材施教
甘老師的聲樂教學,是她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多年來一直在不斷完善,但始終堅持著在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相結合的基礎上,走出自己的路子。老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去教學與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時,隨時調(diào)整教學方法與方向,因材施教。甘老師早年間學習的是民族唱法,在湖北教學期間,曾經(jīng)在劇團里教過許多戲曲演員。甘老師也曾學習過美聲唱法,在之后的教學道路上,都是將美聲的發(fā)聲訓練與民族聲樂結合,采用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和民族的審美習慣相結合這一教學方式,可從其歷代學生中看到其成功性。
我在跟隨甘老師學習之初,嗓子條件是不夠好的,完全是大本嗓,唱歌時控制不住還會跑音。但甘老師用明確清晰的技巧與方法,如打開喉嚨,擴展音域,還有胸腹式呼吸法的訓練等等,逐步解決我的聲區(qū)轉(zhuǎn)換問題。在教學中,甘老師通過科學的發(fā)聲訓練,把握聲樂演唱的要領,解決了我在發(fā)聲技術方面存在的問題,讓我可以舒暢地演唱歌曲,聲樂學習有了顯著的進步。
三、您是益友,如沐春風
甘老師于我而言是老師,更是學習、生活、工作中的指路明燈。我在畢業(yè)后跟隨著甘老師的步伐從事了教師這一行業(yè),從開始帶學生之初,甘老師的言行舉止、教學方式、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都早已銘刻在我的心里,影響著我在教學時的態(tài)度與方法。甘老師的言傳身教,始終提醒著我該如何去面對教學與生活。在工作中,我每次遇到困難,腦海里就會浮現(xiàn)甘老師的形象,想起她的教導和鼓勵,我也始終銘記甘老師的教學理念,把學生的學習進度始終記掛心中。老師的工作態(tài)度與教學方式,在我從教的這幾十年中始終影響著我。
我從甘老師那學到的,是必須把老師應該有的理念與態(tài)度放在心上。因為老師是學生的領路人,是教育者,我非常慶幸遇見甘老師,遇到好的領路人,甘老師為人師表的責任感深刻地影響著我,讓我對教學工作的責任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甘老師那兒,我不僅學習了聲樂的教學理念,還發(fā)現(xiàn)在教學中應該根據(jù)學生的性格以及學生個人對聲音的追求來進行教學。老師如醫(yī)生,在技術上對癥下藥,開發(fā)學生的聲音,同時還應該是心理醫(yī)生,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情緒和性格的變化,要鼓勵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學習中的問題。從教多年,面臨不同狀態(tài)的學生,要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及時解決,給予學生力所能及的幫助,教學才能完成得順當。和甘老師學習的過程,讓我知道老師應該和學生做朋友,真誠地和學生交往,除了教授專業(yè)技巧,還要在生活上幫助學生,教會學生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四、不敢忘懷,感恩于心
從教多年,我始終銘記甘老師的教導。如今已經(jīng)94歲高齡的老教師,仍然一心撲在她熱愛的聲樂事業(yè)之中,每周還保持上20節(jié)聲樂課的習慣。她熱愛聲樂教學,多年來始終堅持著美聲與民族聲樂相結合的科學發(fā)聲方法與審美理念,在聲樂領域中,學習各家之長。甘老師是一位德藝雙馨的教師,她把所有的精力和熱情都放在學生的成長之上,在生活上樂觀積極,從不刻意講究,這也許是她長壽的秘訣。我能跟隨甘老師學習,始終是幸運之至。作為她的學生,我衷心祝愿恩師保重身體,開心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