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 要:籃球運動員身體力量的大小并不是天生的,科學的訓練對運動員的力量增長起著很大作用,青少年時期又是增長力量的一段重要時期,這個年齡段運動員的科學訓練對力量的增長和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尤為重要,特別是科學的運動負荷對運動員的影響。因此,本文就以溫州體校為切入點,針對溫州體校男籃力量訓練的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與研究。
關鍵詞:籃球力量 體育教學 科學訓練
中圖分類號:G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9(c)-0043-02
1 溫州體校男籃力量訓練的現(xiàn)狀分析
溫州體校男籃僅擁有一位主教練,沒有體能教練,力量訓練場所僅為2個臥推器材和2個深蹲練習器材,其他的的就是簡單的杠鈴桿和啞鈴練習器材。簡單的訓練設施不能夠完全滿足球隊的訓練需要,教練也不能夠為每位隊員進行指導和設計訓練計劃。根據(jù)青少年力量訓練的特點分析,溫州體校男籃的力量訓練現(xiàn)狀不是十分符合科學的訓練條件和方法。青少年力量訓練應堅持系統(tǒng)性,簡單的一位主教練不可能把精力都投入到運動員的力量訓練中,應有的計劃的缺失對運動員力量訓練的系統(tǒng)性有很大影響。再者,訓練條件上,溫州體校男籃隊員的力量訓練設施不夠全面,無法在條件上滿足訓練要求。
1.1 溫州體校男籃力量訓練環(huán)境分析
籃球運動發(fā)展到今天,離不開科學的訓練手段和方法,科學的訓練需要良好的基本訓練條件作為保障,每一支優(yōu)秀的籃球隊無不擁有優(yōu)越的訓練條件,可見良好的訓練條件對于籃球隊的重要性。
分析:從表1中可以看出溫州體校男籃的力量訓練器械簡陋而且陳舊,只能滿足一些簡單的力量訓練,而且器械數(shù)量匱乏,訓練人數(shù)較多,不能夠滿足所有隊員同時進行力量訓練,再加上全隊就一名教練員,這樣的訓練條件存在問題。
1.2 溫州體校男籃力量訓練的時數(shù)分析
溫州體校男籃力量訓練為一周一次。主要的訓練手段就是臥推和深蹲,以及較長時間的耐力訓練,具體的組數(shù)和次數(shù)根據(jù)不同隊員的力量水平不同而有所不,但耐力跑的時間和圈數(shù)對所有隊員的要求都是一樣的。
分析:從調查問卷中得知,溫州體校男籃力量訓練次數(shù)不夠,青少年時期是力量增長的敏感期,是青少年身體發(fā)育的重要時期,溫州體校男籃的力量訓練時數(shù)并不符合青少年力量訓練的時數(shù)要求,存在一定問題。
1.3 溫州體校男籃力量訓練的手段及負荷分析
溫州體校男籃力量訓練的手段主要是器械訓練,器械訓練主要是上肢力量訓練,及下肢力量訓練,手段較單一,除了臥推和深蹲訓練器材外沒有其他訓練器材和方法。教練對力量訓練時的負荷量沒有特意的規(guī)定,一般的力量訓練都由隊員自己安排進行,只做一些簡單的指導。耐力訓練也比較單一,就是長距離的耐力跑。
青少年時期的籃球力量訓練要著重發(fā)展快速力量,不宜終點發(fā)展耐力訓練,器械訓練的指導對于青少年力量的發(fā)展十分重要,教練員沒能夠對運動員的快速力量的發(fā)展進行應有的重視和指導,這方面有待提高。
2 調查問卷結果與分析
從上述表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溫州體校男籃力量訓練的三點問題,首先是球隊目前只有一位主教練,并沒有體能教練,這對于一個少年體校來說是不應該的,體能教練對于一個籃球隊來說十分重要,如果想促進我國籃球運動的發(fā)展就要從青少年籃球抓起,從根本做起,只是在職業(yè)籃球隊里設立有體能教練只能起到臨陣磨槍的作用,對于籃球人才的培養(yǎng)要從各個省、市、區(qū)的體校開始培養(yǎng),所以說體能教練非常重要。其次是由于沒有體能教練所連帶的原因,隊伍中教練沒有力量、體能的訓練計劃,這也是不應該的,教練員只有短期的力量訓練計劃,對于球員的長遠發(fā)展欠加考慮。最后是教練對本隊球員的日常飲食沒有具體安排,也是不合理的。通過本次的調查問卷發(fā)現(xiàn)一些我國少年體校男籃的一些潛在問題。
3 研究結論
(1)溫州體校男籃力量訓練的時數(shù)較少,缺乏相應的力量訓練時數(shù),教練員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和訓練。
(2)教練員對隊員進行力量訓練時的負荷要求并不科學,青少年男籃運動員應該多加強快速力量的練習,而溫州體校男籃隊員的力量訓練精力過于投入在絕對力量和耐力的練習上。
(3)教練員對隊員訓練后的體能恢復缺乏關注,沒有定期對隊員進行相應的身體狀態(tài)測評。
參考文獻
[1] 王鄆,張軍.對籃球運動員專項力量素質訓練的分析與探討[J].湖北體育科技,2003(2):221-223.
[2] 王中武,謝自豪.籃球前鋒的主要身體素質及其訓練[J].咸寧學院學報,2005(6):128-130.
[3] 林雪峰,楊軍.籃球運動員力量素質及其訓練方法的研究[J].濱州師專學報,1998(4):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