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鋒
摘 要:隨著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深化和運動技術不斷進步,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方法、組織形式都期待改變。如何優(yōu)化教學內容,是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實踐問題。在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這一視角下建立以運動技術、訓練原則和營養(yǎng)為框架結構,繼而構建系統(tǒng)性、開放性、多樣性的健美教學內容體系,不僅能夠表現(xiàn)項目本身的價值和功能,又能捕捉運動項目前沿的發(fā)展,是教學改革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另外,為了適應教學內容體系的擴展,要充分開發(fā)課程資源,建立課程內容供給體系,也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普通高校 健美課程 構建 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6(b)-0060-02
1 優(yōu)化健美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的意義
在體育健康課程改革推動下,以發(fā)展體質,增進健康的新型體育課程在高校急速擴張,顯著改變了傳統(tǒng)體育教學內容的架構。由此引申出體育教學方法、組織形式的顯著變化。這種體育教學方針的重大調整對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與模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適應這種變化,合理構建課程內容體系,確切反映當前高校體育教學的結構性變革,是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挑戰(zhàn)。以健美課程為例,課程教學內容既要符合高校體育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又要展現(xiàn)健美課程全景面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取舍,構建一個結構清晰、內容豐富的教學內容體系,來展現(xiàn)教學內容的層次系統(tǒng)和構成的多樣性,是合理構建的關鍵。
2 構建健美課程內容合理構架
構建健美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重點是確定一個合理的基礎框架。鑒于健美運動的專項體系,可以將教學內容的框架分為運動技術、訓練原則和營養(yǎng)三大部分。運動技術是完成體育動作的方法,由身體姿勢和動作軌跡、時間、速度、力量、速率、節(jié)奏構成。訓練原則是健美訓練中內部構成要素之間,以及與外部系統(tǒng)相關因素之間在結構和功能上的本質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營養(yǎng)是健美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持身體健康和優(yōu)異運動能力的物質基礎。
3 健美課程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化
在勾勒出健美課程內容體系的基本輪廓后,需要充實與系統(tǒng)化教學內容。針對運動技術,豐富該部分內容需要納入身體各部分肌群解剖學特點和功能、目標肌群的練習方式,以及訓練計劃的安排等內容,其展現(xiàn)的動作練習的邏輯性和訓練科學性則取決于肌群解剖特點/基本動作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
訓練原則教學內容體系引入“韋德訓練法”,它是通過幾十年的實踐形成的較完整的健美科學訓練原則,已得到世界健美界的公認。缺點是缺乏專項訓練理論的系統(tǒng)性和層次性,初級者很難準確掌握原則在實踐中的正確運用。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改造原有體育教學中“練習—糾錯—練習”練習模式,而在體育課堂中引入訓練課程模式。就“韋德訓練法”而言,其訓練原則可能同時涉及初級、中級、高級不同的階段,這就需要將目標肌群、練習動作、負荷強度各個環(huán)節(jié)準確地植入相應部分,教師則必須細致安排目標肌群,選擇合理的基本動作、適宜的練習量與強度之間聯(lián)動關系。進而,通過三者之間的依存關系及其對身體機能的影響,勾畫出目標肌群—練習動作—練習組數(shù)、次數(shù)、間歇時間的理論依據(jù)。
4 健美課程內容的多樣性和開放性
基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知識能力結構、個性特點、能力傾向和學習準備等情況,教學內容體系必須具備優(yōu)越的多樣性和開放性,才能充分包容多種練習方式和方法。為此需要在教學中揭示不同練習方法對與肌肉影響的細微差別,以及同一肌群不同部位需采用不同的練習方法、不同的身體條件對練習方法和負荷的影響??傊虒W內容的多樣性和開放性,有助于在大的背景下構建和擴展教學內容體系,有利于學生理解健美運動的一般規(guī)律。
5 健美教學內容的歷史實踐性
多樣性和開放性的健美教學內容體系不僅需要及時吸納健美運動的變化規(guī)律與發(fā)展趨勢,還要將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置于時間軸上,分析演變的原因。只有這樣,教學內容才能對項目前沿的發(fā)展高度靈敏,為將來教學內容的擴充做好準備。如:“韋德訓練法”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才逐漸形成32條訓練法則,迄今為止仍在發(fā)展之中?;厮輾v史,可以依稀看到科學技術、場地器械、一般訓練理論、審美觀念的變化對運動項目的影響。
6 健美課程教學內容資源開發(fā)
健美課程涉及內容之廣、推陳出新之快,是其他運動項目不能比擬的,構建一個完善的健美教學內容體系并非易事,可行之道是充分開發(fā)課程的資源,建立課程內容的供給體系。第一,要確立體育教材為“核心課程資源”的地位。好的體育教材對運動技術的表述精準而確切,教學體系層次分明、邏輯性強,強調運動技術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第二,提高教師對體育教材精細加工,開發(fā)課程資源的能力。教材注重統(tǒng)一性,偏重邏輯性,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校的實際,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必要的選擇和組織,靈活運用。第三,以課堂教學為基礎,搭建課外線上教學平臺,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現(xiàn)階段各高校教務系統(tǒng)和慕課教學資源的建立,已經(jīng)突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限制,教師可以更好地作為引導者的角色,利用線上的技術和資源優(yōu)勢,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服務。
總之,健美課程內容的選擇,首先要促進學生的和諧發(fā)展、個性形成與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體育文化素養(yǎng)和健康理念,激發(fā)學習興趣,進而樹立終身體育鍛煉的信念。最后要與學校體育教學目標相一致,符合本校學生身體素質的特點和學校的實際情況。
參考文獻
[1] 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張志勇.體育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舒培華.健美圖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