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亮
[摘要]新聞理論課程在新聞傳播學科教學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微信的平臺功能、媒體功能、社交功能等為新聞理論課程的教學帶來了機遇。南昌工程學院在新聞理論課程中進行了基于微信的教學改革,構建了高效合理的微信教學平臺,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幫助學生初步樹立了專業(yè)理想,可以為新聞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微信;新聞理論;理論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 ??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4-0286-02
一、新聞理論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
新聞理論課程是新聞傳播學科的基礎理論課,重在對學生進行新聞思維和理念的啟蒙、新聞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培養(yǎng)。教學目標各校雖有細微差異,但基本上是希望學生能系統(tǒng)地掌握新聞理論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能夠充分地了解中國新聞業(yè)的現(xiàn)實及對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能夠確立合理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成為社會主義新聞傳播業(yè)合格的實際從業(yè)者或研究者打下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
各校教學目標雖有細微差異,但是使學生系統(tǒng)掌握新聞理論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能夠充分了解中國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和要求,樹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新聞實踐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目前,各高校普遍把新聞理論課程作為第一門專業(yè)必修課,放在大學一年級的教學安排中。對剛剛接觸新聞傳播學科的大學生來說,由于相關的前置知識不足,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閱讀大量文獻,需要將大量的精力用于知識點的背誦,這容易導致畏難情緒,也容易導致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而從新聞理論課程的教學來看,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是灌輸式教學。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理論性強,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被動聽課,參與度不高,難以集中注意力。學生普遍反映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缺少實用性,學習興趣不高。在課堂學習之外,學生沒有較強的動力主動進行課下的預習、復習和拓展,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也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手段,課程的實效性弱。因此,新聞理論課程的教學手段亟待革新。
二、微信與新聞理論教學融合的價值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社交應用,依靠即時通訊、朋友圈、公眾號等服務,迅速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國民社交應用。根據相關統(tǒng)計,2017年,微信的日登錄用戶達9.02億,公眾號月活躍粉絲數7.97億。排名第一的典型社交應用為微信朋友圈,使用率為87.3%。
當前,利用新媒體手段進行微課設計、移動學習以及相關領域學習資源的開發(fā)等教學改革已十分常見。和其他一些專業(yè)性的新媒體教學平臺和APP相比,微信雖不是為教育而生,卻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如用戶最多、技術壁壘低,容易為大眾掌握,用戶黏度較高,打開率較高。因此,在教育領域引入微信,比較容易推廣,也較為經濟實用。
從新聞傳播教育的角度看,微信的價值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新聞傳播學以媒介為研究對象之一,是一門應用性強,又和媒介技術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而微信則是在移動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的代表性媒體,本身即是新聞傳播學的研究對象之一。這使微信在新聞傳播學學生中的滲透率幾乎達到100%。在教學中,微信是一個無法繞開的關鍵詞,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因此,和其他學科相比,微信與新聞傳播教育的融合可以更為緊密。由于學生的成果可通過微信轉化為現(xiàn)實的媒介產品,目前的教改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利用微信的媒體功能及其互動性進行新聞采寫編評等實務類課程的教學,而在新聞理論教學方面還較少涉及。
筆者認為,在新聞理論課程教學中可嘗試構建微信平臺進行輔助配合,這樣一方面既可以延伸教學時空,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零碎時間,擺脫場所限制,實現(xiàn)移動式學習,又能充分挖掘、整合,利用音頻、視頻、文獻、案例等相關資源,通過主題性微信群、課程公眾號等途徑,搭建教學資源平臺,實現(xiàn)教學信息的推送、學習資源的共享,使學生能便捷、充分地利用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在微信平臺中的交流、討論、分享等師生互動,能改變單通道的授受型、疏離式的師生關系,培養(yǎng)學生理論學習的興趣、積極性、能動性,改變新聞理論課程不受學生歡迎的局面,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革新。
三、教改實施案例
以南昌工程學院新聞傳播學類專業(yè)為例,新聞學理論作為專業(yè)的學科基礎課,被安排在大一第一學期學習。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師生課后交流較少,學生成績構成為課堂表現(xiàn)和作業(yè)質量,占30%,期末試卷考核占70%。2018學年開始引入微信輔助教學后,通過教師與學生互加好友、建立班級課程學習群、創(chuàng)建課程學習公眾號等方式搭建一個合理高效的微信教學平臺,服務于學生的理論學習。
(一)成績構成
優(yōu)化考核方式,將平時成績的權重提升至50%,使學生不能僅僅寄希望于期末考試前的死記硬背而獲取高分,而要將學習的重心放在日常學習中。平時成績的構成綜合線下和線上的表現(xiàn),線下表現(xiàn)主要涉及課堂出勤、課堂學習態(tài)度,線上表現(xiàn)則包括在微信群中的發(fā)言質量、發(fā)言次數,在公眾號中發(fā)布的文章質量等。
(二)課前預習
每次上課前一天,教師會以直接提問的形式在課程學習群中拋出一個微話題。學生直接在群里參與討論,教師進行引導。如在“新聞與宣傳”一節(jié)的學習中,拋出的微話題是:“十九大”報道哪家強?請學生瀏覽各媒體與“十九大”有關的報道,在群里分享其認為最成功的一則或一組報道的鏈接,并說明理由。在“新聞價值”一節(jié)的學習中,拋出的微話題是:分享一條近期你印象深刻的新聞或點擊率量高的新聞,分析該新聞具備哪些素質使它受人關注??勺约号e例分析,也可對他人分享的新聞進行點評。
為盡可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要求學生參與討論的次數不少于5次。低于5次該部分平時成績取消,高于5次會累計加分。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會對學生的理論認知情況有提前的判斷,在課堂教學中更具有針對性。
(三)課后復習與拓展
在每個章節(jié)的學習完成后,教師在微信群中分享相關優(yōu)秀論文、熱點文章或典型案例的鏈接,鼓勵學生積極獲取并分享案例。要求學生積極調動專業(yè)知識,對其中的觀點或媒體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和討論。如在“新聞的真實性”一節(jié)中提供了“江歌、劉鑫案”的部分,10萬+文章和一些專業(yè)解讀性文章,供學生參考。和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一致,該環(huán)節(jié)同樣設置了類似的分數激勵機制。
(四)課程作業(yè)
課程共安排了兩次線上作業(yè):(1)閱讀某本新聞學相關文獻或觀看某部新聞學影視劇,從專業(yè)學習的角度撰寫讀書報告(筆記)或影視評論。(2)運用相關新聞學理論,分析評論各類媒體近期新聞報道的得失。
為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避免學生敷衍,并盡可能鼓勵學生完成高質量的作業(yè),教師提供公眾賬號信息,由學生自主編輯、排版、上傳、發(fā)布作業(yè)至微信公眾號,作為學習成果展示。教師在每篇文章后發(fā)布留言,與學生進行溝通,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部分作業(yè)進行重點點評和討論。作業(yè)成績綜合寫作質量、閱讀量、收藏量、點贊量、分享次數來確定。
(五)學習資料庫建設
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鼓勵學生主動獲取信息、探索知識,微信學習資料庫也伴隨教學進度持續(xù)進行建設。建設平臺之一是公眾號。公眾號中設置了三大常規(guī)版塊,分別是學習推薦、教學資料、電子書資源。學習推薦包括影視劇推薦、書籍推薦、公眾號推薦。推薦內容較為廣泛,凡與新聞傳播學有關的資源都涵蓋在內,并對其進行簡要介紹和說明,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閱讀和觀看。教學資料包括課堂教學使用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課件、音視頻資料、考核要求,供學生隨時參閱。電子書資源主要提供新聞理論相關電子書籍的下載。
此外,在微信群中,教師也會根據教學進度隨時發(fā)布相關論文、案例的鏈接,這既是課后復習與拓展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習資料庫建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六)師生互動
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微信的互動功能,與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互動。一方面,將課堂互動延伸至微信中,如與學生互加好友,一對一回答學生的專業(yè)問題,實現(xiàn)與學生的個別化、個性化交流。如隨時參與微信群中學生的討論,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留言點評。這避免了部分學生在常規(guī)交流中可能出現(xiàn)的尷尬和壓力,也使師生互動更為密切,師生關系更為融洽。另一方面,將微信互動延伸至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微信互動中發(fā)現(xiàn)的一些典型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展開和討論,強化互動深度。
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改革,筆者發(fā)現(xiàn),與傳統(tǒng)教學班級相比,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完全一致的情況下,使用微信輔助教學的班級在以下方面表現(xiàn)較好。
1.學生能踴躍地參與微信線上討論。課程共發(fā)起14次討論,每個學生參與的平均次數達到8次,并經常形成觀點的交鋒,不少學生還通過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討論心得,這較好地鍛煉了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2.學生完成的作業(yè)質量普遍較高,并積極地在朋友圈中展示自己的作業(yè),而自主發(fā)布作業(yè)至公眾號的過程也使學生的新媒體業(yè)務能力得到初步鍛煉。
3.學生能積極參閱學習資料庫的內容,更愿意對理論進行思考和反思,愿意通過微信向教師尋求指導,和教師共同探討理論問題。
4.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線上討論和作業(yè)的反饋進行進一步分析,使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課堂氣氛更為活躍。
總體上看,此次教學創(chuàng)新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幫助學生初步樹立了專業(yè)理想。
四、結語
微信具有社交功能、平臺功能、媒體功能,融入討論教學、案例教學、交往教學等教學方法和手段后,可以構建高效科學的微信教學平臺,作為新聞理論教學的一種重要輔助手段,增強教學的互動性、靈活性和個性化,優(yōu)化教學效果。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僅僅充當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引導者、組織者、對話者。這對教師的要求更高,需要其在課堂教學之余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微信教學平臺進行維護,而且也需要盡力強化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以更好地與學生進行隨時隨地地互動和對話,回答學生的疑問。后期的改革中,可以考慮組建教師團隊進行合作,制作微課程,增加公眾號的理論原創(chuàng)和案例分析文章,將課程公眾號打造成一個真正的公眾平臺,成為新聞教師和學子的共同家園。
參考文獻:
王宇.對三所高校新聞學院新聞理論課程的考察與思考[J].新聞愛好者,2016(4):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