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春
【摘 要】我國戲曲藝術(shù)中的程式動作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它是依據(jù)生活邏輯與藝術(shù)邏輯加以升華的結(jié)果。要想學好老旦的程式動作,首先要了解老年婦女的特點。
【關(guān)鍵詞】老旦;表演
中圖分類號:I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9-0037-02
婦女進入老年階段,生理和精神面貌都將發(fā)生明顯變化。外觀上,一般頭鬢變?yōu)榛ò?,臉上皺紋增多、加深,下肢變沉。因此,走路時上身帶著下身,有時要借助拐杖。同時聲音變粗,記憶力減退,說話嘮叨,邏輯性變差等。根據(jù)老年婦女的這些特點,演員應該反復進行身段訓練。
俗話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庇绕涫茄輪T,在舞臺上,無論是站還是坐,都應選取最佳角度與姿態(tài),以便表演時傳達美感。
一、站相
(一)徒手
老旦的站相與其他行當略有不同。它要求演員的頭要正、頸要直、兩眼向前平視,雙肩放松,腰里要撐住勁兒,不要腆胸,右手放在本人的腰帶前,左手放在小腹左邊,雙腳要形成斜八字。要一腳實、一腳虛(前腳實、后腳虛),這種站法既不是正八字,也不是丁字步。
持拐
手持龍頭、鹿頭拐時,拐要稍向里收,不要支出去,行動時要先出拐,之后再動身子。
二、坐相
老旦由于“老”,因此在舞臺上坐的時候居多,這就要求演員在坐的時候要選好角度,端正姿勢。老旦在坐時,上身與站相同,下身右腳要搭在左腳上,雙腳都要往里收,不要支出去,坐時要只坐椅子的三分之一,不要把椅子坐滿,身子要稍斜,不要太正。
三、臺步
臺步就是演員在舞臺上使用的腳步。臺步是戲曲表演的基礎(chǔ),臺步的好壞決定著學生今后身段的優(yōu)劣,因此,不管哪個科班和哪個戲曲學校都非常重視學生的臺步訓練,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臺步訓練。
老旦的臺步訓練,要求學生必須做到:頭要正、頸要直、不要縮脖子也不要伸脖子。睜眼提神,兩眼向前平視。要稍扣胸,不要腆胸。兩肩要放松,不要端肩,兩臂要撐圓,不要把胳膊隨便耷拉下來,雙手要錯開,不要一般齊,左手要在小腹前,右手放在腰帶前,腰里要撐住勁,不要左右搖擺,要收腹提氣,不要往下砸氣。兩腿放松,特別是膝蓋不要僵硬。以上談的是練習臺步前的預備姿勢,也是最基本的東西。如果姿勢不正確,如歪脖子、端肩、挺胸、兩腿僵硬等,即使臺步按要領(lǐng)走對了,但整體也不合乎要求。因此在開臺步之前,必須姿勢正確。婦女進入老年時期,關(guān)節(jié)機能逐漸衰退,因此走起路來兩腿發(fā)沉,比較吃力。在舞臺上怎樣體現(xiàn)老年人走路的這種狀態(tài)呢?
首先要在“沉”上做文章,由于兩腿發(fā)沉,相對來說上身就顯得輕些。所以在練臺步時要上身帶著下身走,走起來要有往前拔腿的勁頭。要滿腳落地,腳腕使勁兒,腳趾頭抓地,這樣才能表現(xiàn)出老年人衰老的狀態(tài)。
臺步邁多大為宜?由于劇中人的社會地位不同,生活條件不同,加之演員高、矮、胖、瘦不等,所以臺步的大小很難劃一。但一般來說,腳與腳之間的距離應相當于自己的一腳左右。
在戲劇舞臺上由于人物身份不同,有拄龍頭、鹿頭、藤桿、竹棍之別。他們的臺步有同有異,如穿蟒和官衣,披與穿褶子、坎肩、富貴衣、老年衣各有所不同。
什么是穿蟒?在傳統(tǒng)戲服裝中的蟒是圓領(lǐng)右邊開襟,面上繡草龍與團龍。因此人們把它稱為“蟒龍袍”。
什么是官衣?前后心有方塊“譜子”,右邊開襟的叫官衣。在傳統(tǒng)戲劇中穿蟒和官衣的老年婦女,大都是在朝中有官職和受過朝廷加封的。如《楊門女將》中佘太君穿秋香色蟒、《打龍袍》中李后穿黃色蟒,在《徐母罵曹》的“罵曹”一場,徐母穿官衣,《樊江關(guān)》中的柳迎春穿古銅色官衣。在傳統(tǒng)戲中,老旦穿蟒的角色很多,由于職位身份不同,穿戴不同,因此臺步也不盡相同。
(一)穿蟒老旦的臺步
1.穿蟒袍頭戴帥盔的老旦臺步
《楊門女將》中佘太君的扮演不僅是欽賜太君,而是頭戴帥盔的領(lǐng)兵武將,為了表現(xiàn)其武將的風度,要求佘太君的扮演者需要挺胸,腰力撐住勁兒、臺步大而穩(wěn)、兩腳要走出“小八字”來(比老生臺步要?。~步時不能腳掌先落地,而必須腳后跟先落地,否則顯得輕飄,走不出武將的風度。另外,還有穿蟒系玉帶、穿蟒系玉帶戴朝珠、穿蟒戴鳳冠、穿披、穿褶子、穿坎肩、老年衣和富貴衣的臺步等等。
2.穿蟒系玉帶的老旦臺步
有的老旦角色不僅穿蟒袍而且腰上掛玉帶。例如:《打龍袍》中的李后,她是當今萬歲之母后,因此她應該處處表現(xiàn)出“太后”的氣派。首先兩肩要放松,兩臂要撐圓,右手端玉帶的中間,左手端玉帶的左邊,不要端得一般齊。臺步要求穩(wěn)定、端莊。
3.穿蟒系玉帶戴朝珠的老旦臺步
她們的臺步與上相同,但如何處理朝珠呢?要左手托朝珠,不要托得太高,一般在本人的小腹前,托朝珠的左胳臂要撐圓,手不要支出去,也不要夾胳膊,拿龍頭拐的右手與托朝珠的左手要相稱。
4.穿蟒戴鳳冠的老旦臺步
新編歷史劇《強項令》中的長公主就穿蟒戴鳳冠。長公主在有的劇種中是由青衣扮演的。這個人物從年齡上看,介于青衣與老旦之間,因此長公主的臺步應該在老旦臺步的基礎(chǔ)上有所突破,也就是說應吸收一些青衣的腳步。具體做法是頸要挺,頭不能亂動,因為頭戴鳳冠東張西望有失身份。要挺胸,腰里要撐住勁。端帶的兩個胳膊要撐圓,邁步不要滿腳落地,腳后跟要先著地,臺步要穩(wěn),但同時也要秀氣一些,要把公主自大的氣勢表現(xiàn)出來。
(二)穿披老旦的臺步
什么叫穿披?在傳統(tǒng)戲的服裝中,中間開襟、系帶的叫披。老旦穿的披非常講究,一般都是緞子底。上面繡草龍、團龍或者團花。由此不難看出,穿披的老年婦女都是王侯公卿和豪門富戶人家的太太、夫人。如《岳母刺字》中的岳母就穿秋香色披,《徐母罵曹》中的徐母穿紫色或深藍色披。
這些人社會地位很高,出門不是乘車就是坐轎,走路不是拄龍頭拐就是執(zhí)鹿頭杖,當然,也有手里什么也不拿的。但社會地位決定了她們的思想和作風,走起路來總要擺擺架子。所以她們的臺步是胸稍挺,兩臂要撐圓,兩肩要松弛,不要僵勁兒,但也不要把胳臂夾起來,走起路來步子要大一些,一般按本人腳的大小,兩腳相隔一腳半的距離為宜,走時兩腿要撐住勁、要穩(wěn)、要有分量。
(三)穿褶子、坎肩老旦的臺步
褶子都是大襟和尚領(lǐng),一般都在領(lǐng)子上繡“萬字不到頭”的花邊。老旦褶子的顏色比較簡單,有絳紫色、古銅色的,也有土黃色的。老旦穿褶子坎肩的,一般都是中、下等人家的老嫗。穿坎肩的一般都是仆人。例如《三進士》中的孫淑林,頭場穿紫色褶子,但賣身當了仆人后,就穿黑色坎肩了。再如《罷宴》中的劉媽媽,她雖然身在相府又是相爺?shù)娜槟?,但仍然在下人之列,充其量不過是奴上奴,因此她穿絳紫色褶子,黑坎肩。
由于穿褶子坎肩的老旦,一般與人為奴,或是家境比較貧寒的老年婦女,因此她們的臺步要求是胸稍扣、雙肩放松、自然下垂、兩胳膊稍夾、不要撐圓、臺步要?。ú怀^本人一腳為宜)要快,有時甚至是碎步小跑。腳步要利落、要沉穩(wěn)、要有精神。這類人物大部分不拄拐杖,也有拄拐的。如《罷宴》中的劉媽媽,即使拄拐也不要把右胳臂撐圓,拄拐時要與小臺步對稱。
(四)穿老年衣和富貴衣的老旦的臺步
老年衣一般都是和尚領(lǐng),右開襟,有的領(lǐng)子上鑲黑邊兒,其顏色大部分是白色、豆沙色,也有紫色。富貴衣是反義詞,穿富貴衣者實則是不富貴,是社會上最貧窮者。究竟什么是富貴衣呢?在老年衣上打補丁的就叫富貴衣。在封建社會中,穿老年衣和富貴衣者都是社會中的赤窮階級。在傳統(tǒng)戲劇服裝中,老年衣料大多是疙瘩綢,從外觀上給人以粗布的感覺,穿富貴衣比穿老年衣更窮,大部分是沿街乞討的乞丐。如《清風亭》中的賀氏,前幾場以打豆腐、賣草鞋為生時,穿老年衣,后淪為乞丐,就穿富貴衣了。再如《硃痕記》的朱母到席棚去討飯時穿的就是富貴衣。
在傳統(tǒng)戲中穿老年衣和富貴衣的老旦年紀都較大,一般都戴白網(wǎng)子,加上饑寒交迫或疾病纏身,因此扮演這類人物時胸要扣、背要駝、兩肩要松、兩腿要弓,步子要邁小,兩腿邁步要沉,要吃力往前拔著走,拿棍的右手要用勁往前拉,手和頭要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