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年級管理的最終目的是能促進學校的發(fā)展和師生的發(fā)展。年級管理需要從學校實際出發(fā),從年級實際出發(fā),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年級管理務必做到可持續(xù)發(fā)展,力求學科均衡、班級均衡、特色均衡三個方面均能平衡發(fā)展;年級需要制度管理,但更需要文化的支撐,強調以人為本,必須有自己的管理文化、目標文化和反思文化。
關鍵詞:決策;班級管理;均衡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0-18
作者簡介:何良儉(1972—),男,湖南郴州人,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課堂教學、學校管理。
一、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強化領導帶頭作用
提升年級領導的站位高度。一般來說,年級組的管理層由年級分管校長、年級主任、年級副主任組成。年級領導的站位高度,直接決定了年級的定位。一般來說,領導帶頭是做好年級工作的政治保證。一是年級領導層要從科學決策和實踐上帶頭,首先從理論上要做到科學領導、方向正確。年級領導對學校決策的領悟程度、對年級情況的熟悉程度都直接決定了對年級決策的科學性,優(yōu)秀的管理者首先應該是成功的領導者,因為領導者承擔著管理決策的重大責任,它不允許有任何的臆測和失誤;二是年級領導層要從實踐上帶頭,年級領導首先要帶頭做好學校決策的推行、落實,“其身正,不令而行”。年級管理人員作為學校具體工作的執(zhí)行者、落實者,切記“執(zhí)行力就是生產力”,切忌務虛空談,更應腳踏實地,身體力行,起好模范表率作用。
二、增強年級的均衡性,強化可持續(xù)發(fā)展
強化“均衡發(fā)展”在年級管理中的作用。實踐證明,在年級管理中,學科均衡、班級均衡、特色均衡三個方面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第一是要堅持學科之間的均衡,整體提升;第二是要堅持班級之間的均衡,全面推進;第三是要堅持特色之間的均衡,各顯其能。學科均衡是學生“適合教育”的需要,班級均衡是年級整體推進的需要,特色均衡是智慧管理的需要。任何一個年級均存在潛能生和關注生,對于這部分學生,年級管理人員必須高度重視。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年級管理人員必須力抓“潛能生”“關注生”培養(yǎng)工作,可以綜合期中、期末各次考試的成績和學生平時的學習狀況,確定名單,為其量身制訂可行的學習計劃,及時肯定他們的進步,盡可能消除偏科情況,力使他們達到學科均衡,同時還要更進一步關注年級內部各學科的均衡,力求達到齊頭并進的目的;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有利于良性競爭的機制和平臺,營造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和條件來促進班級之間展開良性競爭,通過競爭實現教育發(fā)展的動態(tài)和諧,同時在競爭中鼓勵適度創(chuàng)新。所以,在年級管理中,良性的競爭可以激發(fā)“狼性”,使學生不斷向新的目標前進,從而有利于推動和實現班級的均衡發(fā)展;年級領導在管理實踐中可以采取形式多樣的激勵機制,在班級管理中實行“目標管理”,對學生日常行為進行“量化管理”,對學生學習成績進行“學分管理”,對學科管理實行“基分管理”,長效的激勵喚醒機制刺激著班級、學科均衡發(fā)展,從而形成年級的特色發(fā)展,最終達到“大同”。
三、營造文化的獨特性,強化年級均衡發(fā)展
一是落實人本的管理文化。年級管理層在工作中能夠換位思考,能站在教師的立場考慮問題;深入年級,經意或不經意的一句關心、一句關懷,會讓師生們感覺除了繁忙的工作、繁忙的學習,還有濃濃的人情味;年級組的管理導層如果能做一件讓教師感動的事,那么年級管理會輕松很多,年級也會更團結。因為團結穩(wěn)定是年級管理的基石,營造“以人為本”的團結穩(wěn)定局面,團結全組教師,凝心聚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以心換心必然會帶來工作的支持,無形中就形成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管理文化。
二是弘揚務實的目標文化。在年級管理中,年級管理層結合學校的既定目標,采用量化分、學分、基分的管理,提出科學的、合理的奮斗目標,并使之成為全組師生的共同追求。
三是倡導積極的反思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學生年齡的增長,年級組管理層越深入實際,就越會發(fā)現更多的問題。對于呈現的問題,年級組管理層除了積極地解決,還應及時地反思。管理的得失、教學的利弊、前行中的典型、學生中不好的傾向,要能舉一反三,并適當地拓展延伸,然后適時總結 ,并加以引導,弘揚先進、助推后進,以達到在反思中前進、在前進中反思的目的。
年級管理作為學校管理的最前沿,具有它的獨特性,如果能夠做到以決策為動力、均衡為要務、文化為引領,從而形成年級獨特的文化,并強調均衡發(fā)展,相信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張曉瑾.第斯多惠的現代教育思想[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1):78-81.
[2]黃 偉.初中年級管理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