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發(fā)展進入了新的時期,社會環(huán)境和國內外形勢發(fā)生了很大的的變化,面對新的時代要求,黨和國家對體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其改革成果直接影響到國家今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本文基于個人所得,立足未來,使改革思路更寬廣,為今后學校體育改革提供思路。
【關鍵詞】高校體育 課程改革 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256-02
國家教育部有關的調研結果顯示:目前我國部分普通高校大學生身體素質不進反退,反應了部分普通高校的體育教育質量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趨勢。原因多種多樣,普通高校的一再擴招導致了一定程度上的資源不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在于我們沒有把握好普通高校體育教育自身的不斷變化的矛盾,沒能夠及時、合理地調整高校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而造成的。因此,在當今知識經濟的嚴峻挑戰(zhàn)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想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乃至取得進一步的發(fā)展,最為根本和迫切的是確立新時期普通高校正確的體育教育觀,改善高校體育教育的內在品質。提升高等教育品質的關鍵在于進行教學改革,高校體育教育也不例外。
一、新問題提出新要求
1.獲得足夠的體適能
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即體能,是一種滿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夠的能量完成各種活動任務的能力,主要通過體育活動和鍛煉所獲得。它分為運動體能和健康體能,所針對的人群分別是運動員和普通人。健康體能包括心肺的功能、肌力、肌耐力、柔韌性和適當?shù)捏w脂百分比等。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的棟梁,擔負著國家未來建設的重任,必須具有較佳的健康體能,才能使機體免受疾病的侵害,擁有強健的體魄來應對未來工作中的問題與挑戰(zhàn)。
2.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鍛煉有益于健康。眾所周知長期而有規(guī)律的參加體育鍛煉可以全面增進健康,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抗病能力、減緩心理應激、改善心肺功能、塑造良好身體形態(tài)、保持身體活動能力等。在歐美一些物質與精神文明高度發(fā)達的國家,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蔚然成風,各類運動成為大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普通高校的許多大學生仍對體育鍛煉持“可有可無”的態(tài)度。往往是一時興起去參加體育鍛煉,又總是由于各種原因半途而廢,而不能持之以恒。普通高校的在此事上的組織不當要負相當大的責任。甚至學業(yè)的重負和艱辛使其健康水平下降,甚至力不從心,休學輟學的現(xiàn)象也并非不存在。
3.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對大學生閑暇時間活動方式調查”的統(tǒng)計資料顯示,上海市被調查的 798 名大學生中,他們生活基本上只有上網、聚會、逛街等。從星期一到星期天,體育鍛煉時間過5h 以上者僅占 13.2%,不足 1h 者占總數(shù)的 33%,活動1~4h 占 53.8%。由此可見,體育活動與大學生之間還存在一定距離。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僅有利于健康,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學業(yè)。進行各種體育娛樂活動無疑是大學生們課余生活中的一項重要而健康的活動內容。如何使大學生接受體育,需要體育,使體育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是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所必須努力的方向。
4.增進對社會及他人的責任感
多元化的現(xiàn)代社會,多元人才是大學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大學生不僅要學會“做事”,更加要學會“做人”。因此,在進行身體教育的同時,積極倡導團隊精神和高度的集體榮譽感,弘揚新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學生對團隊及他人的負責意識。
二、新問題要做新嘗試
1.體育教學改革的中心是課程和教法
現(xiàn)代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的內容應集科學性、適用性、娛樂性為一體。但多年來,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內容一成不變,過于注重各專項內容,缺乏應有的吸引力,也在較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健康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同時,科學健身的理論和身體鍛煉方法等方面的內容較少涉及,從而很難通過體育教育使大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提高強身健體的效果。
因此,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體育課程的目標,加快體育課程建設的改革就顯得非常必要。首先,在體育課程內容設置方面,應增設既符合當代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又能盡可能滿足個人喜好的、集健身和娛樂性為一體的體育運動項目,如街舞、網球、太極拳、健美運動等項目。只有課程內容豐富多樣,才可能做到“寓教于樂,快樂體育”。既然學生樂學、好學,那么體育課程的目標也就不難實現(xiàn)了。
實踐證明,體育同其他學科一樣,大學生體育實踐的實效性與長期性同樣需要有豐富的體育科學知識為指導,運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用理論去指導實踐。所以體育鍛煉基本知識的傳授是普通高校體育教育的責任,要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科學體育鍛煉的能力。因此,科學健身理論的比重適當加大,在體育術科教學之中貫穿運動處方原理、運動負荷量度的控制、運動損傷的預防與處理、體育測量-與評價等知識,使大學生得以終身受益。
2.體育教育改革的關鍵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教學雖然從已知開始,但又不局限于已知,好的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營造一種求知的氛圍,而且通過各種活動,把師生推向新的創(chuàng)造性方向,需要采取科學的方法。高校體育教育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在實際情況中,單一傳授和控制過程依舊是主流,滿足于“講解與示范法”、“分解與完整法”等傳統(tǒng)教法。同時在教學中仍以濃厚的競技體育及運動技能為主,而嚴重忽視體育教學實效性(自主性、趣味性、健身性)。不改變這種消極的教學方法,難以實現(xiàn)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體育課程目標?,F(xiàn)在已經到了教學向學思轉變的時刻,這就首先要求教學觀念必須跟上時代的變化,盡力地去探索適應時代的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雙向的、積極地、研討的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體育方法學上研究和探索如何根據(jù)體育課程內容使大學生們更多、更好、更主動、樂意地積極參與體育學習活動,是當前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方法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內容。
3.體育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健康第一思想的培養(yǎng)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阿拉木圖宣言中指出,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問題是健康問題。我國國家教育部也明確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健康第一、人的可持續(xù)性第一,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大課題。普通高校體育教育的改革也應充分體現(xiàn)這一時代主題。文明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對體力的依賴程度迅速降低,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消遣方式的改變,使人們完全突破了原來的思維模式,對健康有了新的認識。世界衛(wèi)生組織為健康下了一個較明確的定義:“健康是指在身體、心理和社會各方面的完美狀態(tài),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健康是任何個體或社會充分發(fā)揮其功能的必要前提,在一定范疇內,健康的價值不在于其實質的理想狀態(tài),而在于健康是一種可行使的實際功能。所以,健康的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們應以“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來指導高校體育教育工作,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應將“健康第一”思想的培養(yǎng)作為教學改革的核心,將“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實到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在教育過程中明確促進健康,培養(yǎng)其健康生活的態(tài)度,傳授健康生活的方法。怎樣改革體育課程,提高學生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學生自身深層發(fā)展,成為當今體育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難題。應時代和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體育率先完成素質教育成了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關鍵在于如何能吸引學生,在課堂中教育學生,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個性發(fā)展、社會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高。興趣的培養(yǎng)和教育的評價體系是這一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茖W地制定學習目標,通過新穎的課堂組織形式和豐富的教學內容以及課堂激勵讓學生對體育課產生濃厚的興趣,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提高,從而促進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學生終身體育觀的樹立以及完成國家和社會對體育教學的期望。
三、結語
一切的改革首先都是觀念的轉變,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改革也同樣。教育順應新的時代的要求,調整高校體育課程的目標、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意識和養(yǎng)成其終身體育的習慣,是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體育課程改革應根據(jù)新時期普通高校體育的培養(yǎng)目標合理設置課程內容,以使大學生在身心得到健康而全面發(fā)展的同時,掌握一定的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提高他們自我鍛煉能力。在體育教學的實踐中,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與運用應在大學生進行體育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性、娛樂性和完成具有一定負荷量度的身體練習后的滿足與愉悅性等方面下工夫,以激發(fā)他們積極、自覺地進行體育鍛煉的熱情,保持健康體能、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體育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便成為一種必然。
參考文獻:
[1]李希睿.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足球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26):130-130.
[2]崔偉娟.新時代下大學生體育教學激勵機制探索[J].拳擊與格斗,2017(22).
[3]穆道魁.信息化技術推動高校體育管理現(xiàn)代化的研究[J].智庫時代,2017(12).
[4]戚琦.高校體育管理體制管理模式的優(yōu)化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14):26-27.
[5]豐士凱.休閑體育視角下的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體育時空,2017(16).
作者簡介:
張立譜,男,1977.5生,河北元氏縣人,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