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標
【摘要】各地的中考數學試題是中考復習的寶貴資源。在進行數學復習課的教學時,要注重各地中考數學試題的變化、延伸與拓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或合作學習,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做一題,會一片”的效果,讓學習更有效,讓課堂更精彩。
【關鍵詞】中考試題 自主探索 拓展延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141-02
中考試題是中考命題專家精心 編制而成,試題凝聚著命題專家的心血和集體的智慧,是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值得利用和研究的寶貴資源。通過分析和研究中考試題中的一些小題,可以發(fā)現(xiàn)蘊含在其中的價值,小題之中亦有別樣的風景。通過對這些試題的變化、延伸與拓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促進學生在學習路上不斷地探究,提高數學復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下面以一道中考填空題為背景,談談如何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復習。
一、原題呈現(xiàn)
題目:(2013年溫州市中考數學試卷15題)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ABC的兩個頂點A,B的坐標分別為(-2,0),(-1,0),BC⊥x軸,將△ABC以y軸為對稱軸作軸對稱變換,得到△A′B′C′(A和A′,B和B′,C和C′分別是對應頂點),直線y=x+b經過點A,C′,則點C′的坐標是( )。
二、教學實錄
(一)原題解答
1.出示RT△ABC在坐標系中,已知點A(-2,0),B(-1,0),請作出△ABC關于y軸的軸對稱圖形。
2.你可以得到什么結論?你能知道點C′的坐標嗎?
3.過點A,C′作一條直線,其解析式為y=x+b,現(xiàn)在你能知道點C′的坐標嗎?
反思:原題這樣呈現(xiàn),使學生能體會題目是如何生成的,起點低,學生參與程度高,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但在當學生發(fā)現(xiàn)點C′的坐標不能求的時候,教師若能再問學生:你能添加一個條件求出點C′的坐標嗎?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就更能發(fā)揮學生的思維和鍛煉學生的能力。
(二)問題提出
師:我們剛才解決的這個問題就是2013年溫州市中考第15題。這道中考題是由課本的習題改編得到的,那我們能不能把這道題目也進行改編呢?
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問題1: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你還能得到哪些結論?
問題2:如果適當的改變條件,你又能提出什么問題?
(三)成果展示
經過學生的探索和交流,學生得到不少的結論。下面選擇部分成果展示:
成果1:若把△ABC繞點A按逆時針旋轉90°得到△AFE,你可以知道什么?
成果2:作直線CE交x軸于點G,求G點的坐標?
成果3:在上題的基礎上再進行改編:有一點P從點G向GA方向運動,是否存在點P,使得△PEC的周長最小,若存在請求出點P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成果4:從上一題知道當點P在(-4,0)時△CPE的周長最小,此時猜想△CPE與△CPA的面積有什么關系?你能驗證你的猜想嗎?
成果5:設直線CE與y軸交于點D,在點P的運動過程中是否存在某一位置,使得△PED與△PAD的面積相等,若存在請求出點P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成果6:在點P的運動過程中,是否存在點P,使得△PEF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請求出點P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四)拓展提高
在充分肯定學生獲得成果的同時,作為教師更應深入研究試題,對試題進行多維度的變換、延伸和拓展。在這節(jié)課上,等學生把他們探究得到的問題解決之后,筆者呈現(xiàn)一道試題的拓展改編題,供學生探討。
改編:如圖,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點A、B分別在x、y軸上,點B的坐標為(0,1),∠BAO=30°.
(1)求AB的長度和直線AB的解析式;
(2)以AB為邊在第一象限內做等邊△ABE,求△ABE的面積和點E的坐標;
(3)點C(-■,0),在直線AB上是否存在一點M,使△ACM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M點的坐標;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4)在x軸上是否存在點M,使△MAB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請直接寫出點M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5)作OA的垂直平分線MN交AB的垂線AD于點D.求證:BD=OE.
(6)在(5)的條件下,連結DE交AB于F,求直線DE的解析式。
三、對教學設計及課堂實踐的教學反思
在數學課上,以一道題的講解、變化、延伸、拓展,通過師生互動。探討,最后真正學到的知識點很多,達到“做一題,會一片”的效果。本節(jié)課內容具“簡而精,單而豐”的特征,適合各層次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研究價值。對于這類課型,需要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在課前去準備,對課內可能出現(xiàn)的一些情況應有預見性,要從選題的針對性,設計問題的啟發(fā)性,學生的參與性,課內可能出現(xiàn)的生成狀況等方面甲乙考慮,才能達到課前預習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周立志.題組為媒串知識 順學而導重“四基”,中國數學教育(初中版),2015(7-8):123-125.
[2]吳增勝.專題復習要促進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認識的深化與提高:談2013年中考數學專題復習[J].中國數學教育(初中版),2013(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