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天津中學 劉均卓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名篇,“人教版”教材每冊選一篇魯迅的文章,學生三年學下來,便給魯迅貼上了各種標簽:“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匕首”“投槍”“反封建斗士”等。我們更是在學生剛剛接觸魯迅及其作品時,就把所有能想到的人物標簽、作品標簽一股腦地先貼上,此謂“文學常識”。
常識類的東西固然是要知道的,可是斷然不能用此常識去讀書。我曾經(jīng)問學生,魯迅偉大在哪里,能夠熟背這些常識的學生卻啞口無言。所以,在準備這節(jié)課時,我盡量考慮如何直面文本,去掉知人論世這一層,避免帶著一個概念去尋找相應的文本作為印證,而是從言詞入手去再現(xiàn)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進而體會文字表現(xiàn)的情感與主題,并把這種體驗延伸到學生的生存經(jīng)驗上來。對于這堂課,我主要關(guān)注了這樣幾個問題:
課堂的第一個步驟是引入格奧爾格的哲理詩《言詞》,通過逐層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這首詩的道理,尋到了“名稱”,就能夠把它“緊緊掌握”“讓它們嬌艷的光彩四下閃爍”;如果找不到,“言詞破碎處,無物存在”,再輔之以學習生活的經(jīng)驗,讓學生談校園的花草樹木名稱,最后水到渠成得出一個結(jié)論:語言是存在的家園。你了解了事物的名稱,它對于你來說就是存在的,否則,近于不存在。
這個看似喧賓奪主的導入,實際上是為后面從物名和摹狀詞入手解讀文章奠定了一個理論基礎。在學生對這一理論有了初步的認知之后,我開始要求學生找出百草園中草木鳥蟲的名稱,并發(fā)問魯迅為什么要開列那么一長串事物的名單。學生的回答很精彩:它們都真實地存在著,魯迅先生觀察得很仔細,魯迅先生很喜歡它們,許多年過去依然難以忘懷。繼續(xù)思考,如果沒有這些物名,我們就不能想象百草園的狀貌,更無從體會作者的情感了。
知道了物名,也就得知了事物的存在。緊接著是通過分析摹狀詞體會事物如何存在。再通過雪后捕鳥和書屋戲課兩個片段感知事物存在的條件。這些摹狀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來源于作者對生活深入的觀察,帶有親歷性,融入了作者的情感。由此也便分析了作品的主題,再把文章看成是批判封建教育就很牽強了。
這樣的論證過程始終圍繞著言詞——這一文章的基本單位展開,閱讀分析遵循著一定的邏輯思路,學生除了分析一篇文章的內(nèi)容情感,也在培養(yǎng)著一種思維的習慣和能力。
所謂摹狀詞,就是人們用來觀察、感受、認知以及表述事物性質(zhì)特征的詞。歷來教學中解讀描寫百草園的那一段,不外乎找出幾個感官、幾個修辭、幾種描寫順序,再仿寫排比的句式,不可謂不全面了。然而,這種教學的效果是學生把熟悉的描寫知識又重復了一遍,學生能夠仿照文章寫些小片段,卻沒有抓住事物的特征,也沒有弄明白這些“不必說”的東西背后到底滲透著怎樣的情感。因為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和學生的生活沒有產(chǎn)生什么交集,學生也就不可能從文中得到某種人生的啟示。
以摹狀詞作為閱讀文章的切入點,揣摩摹狀詞傳遞的信息,能夠得到對文本第一手的準確認知。你說百草園是樂園,何以見得呢?看那“碧綠的菜畦”,如翠玉一般,綠油油,活生生;看那“光滑的石井欄”,歲月的打磨和兒時爬上爬下的經(jīng)歷如在眼前;看那“高大的皂莢樹”,立刻使人想到小伙伴們圍抱著樹干,在綠色大傘的蔭翳下愜意玩耍的情景;“肥胖的黃蜂”似乎可以讓人想象一個孩子靜靜地盯著菜花上伏著的胖胖的小生靈,黃蜂的憨態(tài)恰恰就是兒童心理的折射……如此種種,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了摹狀詞傳遞出的情境。通過這些詞,還原了百草園蔥蔥蘢蘢、生意盎然的姿態(tài),還原了作者兒時在這個樂園中消磨玩耍的快樂。
還原也伴隨著再造。學生通過摹狀詞的想象,相應地調(diào)動起來他對自然事物的記憶和感知。所以,每個學生心中的百草園又各有其美。這種再造的過程就是體悟生活、體悟自然的過程,同時又積累了生動的可以運用的詞語,豐富了學生的語感,能夠在閱讀中調(diào)動起這種審美經(jīng)驗,就是一種間接與世界親近的方式。
同樣一個園子,不懂得生存的人看來,只是荒草萋萋、人跡罕至的荒園;而懂得生存藝術(shù)的人能夠發(fā)掘出無限的樂趣,這源于人觀察感受能力的不同?!耙晕矣^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的境界決定了物的色彩,作者以一個孩童的視角觀察描繪百草園,百草園中的一切便帶上了天然的童趣。
學生讀這篇文章,眾多的物名在他頭腦當中構(gòu)建了一個多彩的世界,而“多識草木鳥獸之名”,更是人作為“會思考的蘆葦”,能夠“詩意地棲居”的必要條件。積累這些詞語,就是擴展了生命寬度。學習了這一課,能夠?qū)W會觀察感受,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便是最高的目標。
有人認為,課堂導入之初的哲理詩過于深奧,而且脫離了教學內(nèi)容。實踐證明,這種擔心沒有必要。大部分學生在速讀的基礎上就能夠抓住詩的要義:言詞和存在的關(guān)系。只是從詩歌表面得來的這一結(jié)論還略顯生硬,教師以生活中的例子加以引導,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更為關(guān)鍵的是,這首詩傳遞出的哲理是解讀本文的理論基礎,前文已經(jīng)提及。用優(yōu)美發(fā)人深思的詩句帶出這樣一個道理,是符合語文課堂的特性的。學生在感性的閱讀中有了理性的思考,并且適當?shù)碾y度使得學生產(chǎn)生一種閱讀和思考的挑戰(zhàn)感、成就感。有助于理解課文的教學資源,取之。
也有人質(zhì)疑這樣的課堂沒有介紹作者,沒有把握結(jié)構(gòu),沒有分析主題。我想時間允許可以加入一些作者寫作這篇文章的背景,但應避免前文提到的貼標簽。至于學生通過自學可以了解的基本常識,完全可以交給學生自己完成。從標題和中間的過渡段看來,文章有著天然的層次節(jié)點,時間允許的話,從這兩個方面可以稍加點撥。學生自學可以掌握的,與文章整體解讀思路關(guān)系不大的,舍之。
至于主題思想,已經(jīng)完全貫穿在對物名和摹狀詞的分析中了,可謂不言自明。對于文章的前半部分,一般是沒有異議的,但是大家基本是找到了“樂園”這一依據(jù)。然而,即便沒有這個“標簽”,對園中事物如數(shù)家珍的羅列,少小之事老大猶記的情懷,足以看出魯迅對百草園的生活是熱愛的、難忘的。后半部分,歷來有不同角度的解讀,教材的課后題中也給出了幾種不同主題的范例。如果之前過多地關(guān)注了魯迅作為反封建斗士的身份,很容易把對三味書屋的描寫看成是一種批判??赏ㄟ^體味摹狀詞,還原那個放開喉嚨應付先生,伺機而動地等著先生入神,然后各得其所的課堂,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對兒時讀書生活的懷念。從細節(jié)中也看出先生的性格很溫和敦厚,以成人的視角看當時孩童的胡鬧,也帶上了魯迅特有的幽默,充滿了自得之情。這樣的課堂,當然是值得回憶的。
總之,回憶、熱愛、懷念,這些感受應該是學生通過閱讀自己發(fā)掘出的,是一些隱性的東西。如果問哪些句子體現(xiàn)了魯迅對童年生活的熱愛,則失去了這種體悟的味道了。需要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思考感悟的東西,開之導之而不牽之達之。其實,也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閱讀時間的不足,當堂反饋小片段寫作把握不夠到位,這都需要我們在日后的教學中逐漸摸索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