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輝
摘要:通過對少年兒童蛙泳教學中深、淺水教學的實驗與分析。分析其結果存有差異性,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對本學科教學提出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蛙泳;教學;效果;比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2-0250-01
1.前言
隨著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全民建身觀念日益受到重視,游泳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游泳是一項娛樂瘦身、豐富趣味且男女老少都皆宜的體育活動。因而受到廣大體育鍛煉者的喜愛,游泳還是中考體育的一個項目。因此在游泳教學上對如何使學生以較快的方法掌握游泳基本技術是提高教學質量與任務的關鍵所在。日常的游泳教學都離不開游泳池,而游泳池的深淺決定了教學的方案,基本是淺水教學(水低于頭)與深水教學兩種。淺水指,學員能站在池底;深水指,學員不能站在池底。盡管兩種教學內有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為了能了解這兩種教學哪一種對一般學生起的作用有比較明顯效果作了實驗研究。
為此,本人根據(jù)自己多年從事游泳教學的體會,對蛙泳目前在深淺的教學手段中,特別在深淺不同泳池進行同種教學方案的進度效果進行了實驗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快教學的進程,為從事游泳教學的人們提供參考。
2.淺水教學與深水教學效果的措施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本人在這次實驗中,隨機抽取年齡、身高基本相同的江門市新會第四中學的初一(1)班20名(其中男子10人,女子10人)以及在江門市新會第四中學的初一(6)班20名(其中男子10人,女子10人)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運用系統(tǒng)化、程序化的教學模式和手段,制定完善的教學計劃和精心設計課時教學方案,使之人合乎運動技能的形成規(guī)律。在研究中,我將江門市新會第四中學的初一(1)班20名作為實驗組進行淺水教學,室外25米池,水深1.2~1.3米;江門市新會第四中學的初二(6)班20名作為對照組,進行深水教學,室外25米池,水深1.5米以上。并對這兩個班進行為期十天,每節(jié)課90分鐘的教學。在教學中,在沒有任何輔助性器械教學下,兩個班都徒手單人進行組織相同的單一教學方法。(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教學進度見表1)。在兩班教學結束后,我對教學效果進行了比較研究。
3.結果和討論
3.1 實驗數(shù)據(jù):
3.2 實驗結果分析與比較。在進行教學中,對實驗和對照組的教學結束后的結果中取能學會連續(xù)游25米蛙泳為實驗標準進行有效的樣本統(tǒng)計,并進行了比較。其結果如圖表3,我們可以看到,在相同進度的教學方法,經過10天每次課一個半小時的教學后,實驗組有100%的學生學會游蛙泳,而對照組只有100%的學會游蛙泳。對于這些數(shù)據(jù)上有一定的意義,無明顯差異性。在這些學會蛙泳的學生當中,實驗組平均在第五天都已教會蛙泳基本技術動作與能大約游12∽20米,對照組教會時間就比較晚,平均在第七天才基本學會蛙泳且所能游之距離約10∽15米之間。實驗組明顯比對照組提前一至兩天學會游泳,則用來提高動作與加強游距的剩余時間都比對照組較多。
4.結論
實驗證明在淺水教學與深水教學中都共同出現(xiàn):①如何消除學生對水的恐懼心理;②培養(yǎng)水感提高學會動作能力的兩個關鍵問題。在這兩個不同水池的深度的教學中主要是解決問題所需的時間、精力、技術要求程度、糾正動作手段運用不同??傮w上是淺水教學所用的時間、精力、改正動作手段運用與技術要求都比深水教學消耗的小,由于初學學生基本都能站在池底,心理恐懼就已減少四分之一的負擔,比較容易讓學生在有效的短時間內適應水壓與浮力對自身產生不平衡的緊張情緒,在這一基礎上學生能夠較輕松的在淺水池內重復循環(huán)的練習鞏固,自己或學生間能相互引導、競爭,其中教師能更多的時間因材施教的對動作技術較差,仍有怕水的學生有針對性施教,不需要深水教學那樣一個個輪流拖帶教導糾正所花費時間長,精力大。因此淺水教學整個教學流程簡單,安全性高,教學效果較顯著,教學進度也比較快捷,見效快。
參考文獻:
[1] 體育學院專修通用教材游泳,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
[2] 在蛙泳呼吸教學中采用拖拉手段的實驗研究,體育師友,1996
[3] 對兒童蛙泳初學者深水教學的探討,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0
[4] 蛙泳教學的難點及克服方法,福建體育科技,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