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濤
[摘 要]很多學校在管理中越來越關注課程及其開發(fā),但在實踐中,如果沒有對課程及課程建設的深刻認識,就會混淆一些概念,極易把工作帶偏。所以,一定要準確把握課程建設的內涵,腳踏實地,有的放矢,務實開展工作,才能積極有效地做好課程規(guī)劃與開發(fā),更好地推進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關鍵詞]課程建設;課程管理;課程開發(fā)
一、前言
近年來,各地中小學對課程建設的關注明顯增強,很多學校從管理理念到教學實踐,呈現(xiàn)出一些明顯的變化:比如在教育目標方面,更加重視用課程的理念統(tǒng)整育人目標,突出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在課堂教學方面,著力打造自主、合作、具有思考力的生態(tài)課堂;在課程管理方面,更加突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校課程。盡管不少學校管理者積極思考構建學校的課程體系,但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概念被混淆,一些問題值得厘清。
一是對校本課程的認識不清。不少學校管理者談到本校的課程改革時,其核心都提到他們的“校本課程”,即各校開展的各種社團活動和興趣小組,學校所講的“校本課程”儼然成為課程改革的主要成果。這本身就是一個誤區(qū)。事實上,他們提到的“校本課程”的內涵更多是三級課程中的“學校課程”,這只是課程系統(tǒng)中的一個方面。
二是對教學改革的關注不夠,投入不足。很多學校開始規(guī)劃整理各類課程,將各類社團活動、德育活動、家校活動等納入課程管理,但從整體上看,各校對教學改革卻未給予充分關注。一些管理者對基于自己學校校情的教學改革的目標、途徑、方法缺少深入的思考,對于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教學管理的改進提升來探索教學改革的投入資源還不夠。
三是學校特色建設與學校課程的關系沒有厘清。有一些學校管理者認為,學校開發(fā)學校課程就是為了彰顯學校特色,同時對學校特色理解過于泛化,以偏概全,有的甚至存在功利主義色彩,在“學生個性發(fā)展”和“學校特色建設”二者的平衡上沒有準確的認識。
二、正確理解課程和課程開發(fā)
1.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指出:“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國家制定中小學課程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確定國家課程門類和課時,制定國家課程標準,宏觀指導中小學課程實施。在保證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鼓勵地方開發(fā)適應本地區(qū)的地方課程,學??砷_發(fā)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p>
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推進國家課程的最優(yōu)化實施,而國家課程最優(yōu)化實施的途徑就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推進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是因為課程標準是統(tǒng)一的,教材是統(tǒng)一的,但各個地方的校情、學情和教情卻是千差萬別的,教師素養(yǎng)、學生經驗、學校資源等方面的差異,必然會使學校和教師對國家課程進行不同的推進實施。當然,無論對國家課程怎樣實施,其邏輯框架和育人目標必須回到國家課程的標準和底限上。所以,也可以這樣理解:學校教育教學中應有校本化的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地方課程、體現(xiàn)學校獨特育人價值的學校課程。
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必須在充分考慮學校自身性質和特點的前提下,采取對國家課程的校本化開發(fā)、基于學校本位的課程整合、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和加工等多樣化的行動和策略。
在實施形式上,大多數(shù)學??梢越柚_展課堂教學改革——通過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改變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使國家課程內容得到更好的實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也可以充分發(fā)揮學校或教師的專業(yè)優(yōu)勢,對學科教材的使用進行一定的取舍、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既實現(xiàn)課程標準中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同時又盡力規(guī)避統(tǒng)一教材普適性所帶來的操作性不便、拓展性不足的問題。
更高層次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是進行課程統(tǒng)整(融合課程)。這不是在已有學科課程之外獨立開發(fā)的一門新課程,而是基于國家課程目標和學校的人才目標,針對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并實施的課程重構,是對課程供給側的一次改革。這種模式下,多學科內容有效融合,以主題學習和實踐活動為基礎,以國家課程中每個具體學科的課程目標為依據,不再是單列的分科教學,而是擴展了的學科課程。目前,國內一些學校如北京市中關村第一小學、重慶市謝家灣小學等已經開展了這方面的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2.正確認識“學校課程”與“校本課程”
“學校課程”不能簡單等同于“校本課程”。目前,雖然很多學校習慣使用“校本課程”這個概念,但如前所述,其實這些學校提到的“校本課程”更多是指學校利用課程計劃中預留的完全自主的“學校課程”進行的開發(fā),主要是以學生的需求、興趣為導向開發(fā)出的特色課程為呈現(xiàn)方式,如社團活動、興趣小組、節(jié)日課程、活動課程、專題講座等。
那么,應怎樣理解“校本課程”呢?校本課程開發(fā)不僅包括學校對三級課程管理中的學校課程中完全自主的開發(fā),也應包括學校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因地(校)制宜、因人(教師、學生)制宜的創(chuàng)造性改編和再開發(fā)。這樣看來,“校本課程”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來解釋更為準確,其內涵應包括課程體系的整體構建、教材的校本化處理、教學資源整合、教學手段革新、豐富的學校課程建設等多樣化的內容。
3.學校課程的開發(fā)策略
開發(fā)學校課程,主要是為突破學校同質化的辦學傾向和弊端,基于高度統(tǒng)一的國家課程,在一定程度上為學校提供了改革的余地,使學校有機會形成自己的特色與文化,進而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潛能開發(fā)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
目前,很多學校將各種項目、活動、節(jié)日、興趣小組、社團等進行整理,以課程的形式使之系列化、合理化,這的確是一個好的變化。但是,從課程建設的角度來說,學校管理者很有必要思考:是不是學校課程的數(shù)量多了,學校的課程意識就變強了?答案當然是未必。隨著各類學校課程增多,作為學校管理者應該及時考慮:這些課程是否真的是學校、教師、學生需要的?如何保護師生們參與學校課程建設的積極性?怎樣規(guī)范和有質量地實施這些課程,主動避免課程實施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曾有一位專家把學校課程的開發(fā)管理與經營飯店相類比,生動地說明了學校課程的開發(fā)和操作策略。簡單來說,飯店老板在經營中常會研究下面幾件事。一是研究菜譜,根據飯店的消費定位、顧客的口味愛好,準備足夠豐富的菜式并不斷更新;二是考慮如何獲取優(yōu)質食材以及有沒有合適的廚師來烹飪這些菜;三是思考如何為顧客用餐提供更舒適的環(huán)境與更溫馨的服務。很明顯,這里的菜譜其實就是各類學校課程,廚師就是教師,用餐環(huán)境和服務就是學校提供的整體教學環(huán)境。到最后,飯店追求的是一種飲食文化,這和學校管理一致——學校管理是文化,而課程建設也是文化,既包括創(chuàng)新的理念,也包括規(guī)范的管理。
三、課程建設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1.一校一案,有的放矢
學校推進課程建設的原則應該是“合理定位,分層實施,循序漸進,協(xié)調發(fā)展”。開展課程建設的前提是各校準確把握自己的實際情況,規(guī)劃符合自己學校師生水平、地域特點的課程體系和實施路徑,絕不能只想著遍地開花,快出成果;實施講究循序漸進,先在部分師生、班級中開展試驗,反復論證實施方式的有效性,再分步、分層在學校推廣,并通過不斷修訂和完善,取得最佳效果。此過程中,切不可奉行“拿來主義”,即不可照搬照用。
2.切忌盲目攀比、貪多求全
從近些年各地學校課程開發(fā)的情況來看,有一些現(xiàn)象值得引起警惕。例如,有的學校無視學校實際,一味追求學校課程的開課數(shù)量;有的學校急功近利,將學校課程實施委托給校外機構,未充分考慮可持續(xù)性;有的學校只注重開課,不重視課程內容和教學過程的準備和整理,隨意性較大;有的學校對學困生參加社團活動的機會缺少關注和保障;有的學校不顧及“特色”的實踐性和積淀性,熱衷于創(chuàng)辦各類特色學校,降低了特色的內涵等。在此,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課程建設必須立足實際,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優(yōu)勢,理性分析學生發(fā)展需求,注重學生的全面參與,整體規(guī)劃校本課程的發(fā)展框架,努力形成學校課程的可持續(xù)開發(fā)和使用,切忌受功利主義的影響而在學校課程建設中出現(xiàn)異化。
3.克服教育的偽創(chuàng)新
當前,教育的各種新名詞、新說法、新概念層出不窮,尤其是在學校特色建設運動的推動下,一些學校為做到人無我有而挖空心思提出各種各樣的“某某教育”,為自己的課程籠統(tǒng)冠以優(yōu)美的名詞,制造一些“概念”,以彰顯所謂與眾不同的特色,這已導致了嚴重的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形式化問題。當今時代鼓勵創(chuàng)新,但強調創(chuàng)新必須要尊重實際,理性思考,充分論證,量力而行,注重創(chuàng)新的實用性;同時,由于創(chuàng)新時出成果緩慢,所以要有長期的堅守,要有歷史的積淀。只有這樣,才能使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學校的發(fā)展相融合、相促進。
4.不過分強調“一校一品”
在課程建設中,如果過分強調學校間的差異性,為特色而特色,淡化、忽視教育規(guī)律,強貼標簽,那么學??隙〞x自己的核心目標和價值追求。學校管理者應該明白,對于一所學校而言,最重要的問題不是自己學校與其他學校有什么不同,而是自己學校的學生發(fā)展得怎么樣。所以,學校管理者在工作中要避免過分強調一校一品[1],避免片面追求“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每所學校都應該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選擇與嘗試,讓學生在各類課程中發(fā)現(xiàn)自我價值、形成興趣愛好,并在學校管理、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逐漸形成與眾不同的風格、獨特的個性,這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1]禇宏啟.學校特色建設要謹防“劍走偏鋒”[J].中小學管理,2017(5):61.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