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朗讀教學,是語文課堂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學生在朗讀中學習語言,感知意境,逐步提升其思維能力和鑒賞水平。通過朗讀,學生能夠把握文意,培養(yǎng)語感,學習作者的精妙構思和表達技巧。打造朗讀教學的高效課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品味文本語言、把握文本內涵、掌握朗讀規(guī)律,進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關鍵詞: 語文;朗讀教學;高效課堂;策略
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fā)音規(guī)范的有聲語言的再創(chuàng)作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就語文教學而言,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教學的基礎,是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有效實施朗讀教學,關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關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四個方面,朗讀教學無疑與之都密切相關。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選擇恰當?shù)奈谋?,充分實施朗讀教學,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對文本的關注度。打造朗讀教學的高效課堂,教師要做到: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品味文本語言,把握文本內涵,掌握朗讀規(guī)律,進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一、以美學情趣為引導,在朗讀中品味語言、感知意境
重視朗讀教學就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把握時機,恰當設置朗讀教學環(huán)節(jié),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使學生在讀通、讀熟的基礎上,感知語境,學習語言,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達到與作者的情感共鳴。高中語文教材和讀本所選篇目中的散文、現(xiàn)代詩歌、古詩文等單元文本,思想豐富、文采斐然,適合朗讀教學。比如,高中語文教版第一冊中的閱讀鑒賞的第一單元,是以《沁園春·長沙》為開篇的現(xiàn)代新詩。第二冊中的閱讀鑒賞第一單元,是以《荷塘月色》為代表的現(xiàn)代散文等。教師在執(zhí)教過程中應該通過充分實施朗讀教學,引導學生在“讀”中領會文本的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構思之美,以學生在朗讀中主動感悟代替教師的逐句講解分析。教師可根據(jù)課堂生成,再加以恰當點撥,適時升華,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科學高效。
以現(xiàn)代詩歌單元的《再別康橋》為例,徐志摩《再別康橋》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向來為人稱道。這首詩用詞考究,韻律優(yōu)美,意象豐富,意境深邃而纏綿,寄托了詩人對“康橋”無比留戀的美好情感,美學情趣充溢在字里行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充分的朗讀,體會這首詩的節(jié)奏美,形成獨特的審美快感。再讀,體會詩中所選用的“波光”“艷影”“彩虹”“斑斕”等詞語的意味,讓學生在自由朗讀中獲得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感受到作者對康橋的款款深情。另外,建筑美,指的是詩節(jié)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对賱e康橋》共七節(jié),每節(jié)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shù)上都整齊劃一,錯落有致,給人以美感。另外,詩的第一節(jié)和第七節(jié),在語義上同中有異,只有反復朗讀,深入其中,逐漸移情,才能揣摩出其中的“同”與“不同”。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美的語言,美的意境,感受作者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的和諧融合。一詠三嘆,反復回旋,使學生在朗讀中產生豐富的審美聯(lián)想和悠遠的情感回味。朗讀初期要求學生通過朗讀,欣賞文本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朗讀中期要求學生充分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后期要求學生通過誦讀上升到情感體驗,深刻理解作者以美妙的藝術形式表達人類共有的一種感情,即對逝去的美好往事的無限留戀。這樣,就促使學生在朗讀中達到以美學的觀點賞析意境、理解情感、產生共鳴的目的。
二、關注文本內涵,在朗讀中提高思維能力
朗讀的過程是出之于口入之于心的過程。文本讀得準確而流利,是學生正確理解文意的前提。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朗讀教學這一手段,遵循朗讀教學的規(guī)律,讓學生在充分朗讀中體會文本背后的思想內涵,文本價值就會得到充分的顯現(xiàn)。具體做法是:教師在朗讀前給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也可設計幾個簡單的思考題,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朗讀,在讀中感知文本從語言到情感的特色內涵,進而理解課文的主旨思想。
語文讀本在“草木關情”單元選入著名作家張抗抗的《牡丹的拒絕》,文本語言優(yōu)美生動,飽含激情,措辭精當傳神。文中使用了大量修辭手法:排比、比喻、擬人、設問、反問等,烘托了氣氛,增強了語勢。初讀課文,學生很容易感知作者隔行分段的層次脈絡:人們傳說中的牡丹——眼前的牡丹——想象中的牡丹。在這三部分中,作者反復鋪陳,層層蓄勢。先寫傳說中的牡丹驚世駭俗的美,以及由牡丹的“身世”而引出的牡丹“倔強”的性格,表現(xiàn)出人們對洛陽牡丹的追捧。第二部分則寫眼前的牡丹因寒冷而不開放的“傲骨”,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描寫牡丹“朱唇緊閉”“皓齒輕咬”,極其傳神。在文章最后一部分寫到牡丹“高貴”而非“富貴”,由物質升華到精神,緊扣題目,發(fā)人深思。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關注文本內涵,體會作者用意。作者在文中賦予花以人的動作和神情,形象感極強,呼之欲出,讀者眼前的花“活”了,它似乎在與讀者交流,傾訴心聲。學生反復朗讀,揣摩深思。教師適時點撥:牡丹拒絕什么呢?這拒絕背后有怎樣的精神價值?讀者應從牡丹身上學到什么?“只可意會的”的“品位”又具有怎樣的精神特質?當學生朗讀主旨段落時,對牡丹體現(xiàn)的寶貴品質心領神會,受其鼓舞而達到情感共鳴,更能深刻體會作者托物言志的思想內涵,同時會衍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學生對文本的內涵就達到了充分理解的境界,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整合能力在朗讀中逐漸提高。
三、把握文本特征,在朗讀中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關注文本的文體特征。一般說來,現(xiàn)代詩歌、古詩文、現(xiàn)代散文宜多朗讀,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學習文本優(yōu)美的語言,又能幫助學生領會文章精妙之處。
以李商隱的《錦瑟》教學為例,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引導學生朗讀為主,學生在朗讀中體會用典,明晰詩意,反復吟詠,自然成誦。全詩回憶美好往昔,感情充沛,語氣深沉,連續(xù)用典,意象疊出,情真意長,感人至深。抓住以上特征,教師指導學生在朗讀中語速放緩,關注情感,漸入情境,展開聯(lián)想。初讀,可以抓住“此情”一語,揣摩它的指代意義,反復體會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典故含義。再讀,以用典的聯(lián)想畫面作為引領,體會“莊周夢蝶”的美好境界和“杜鵑啼血”的殷切思念。學生在朗讀中浮現(xiàn)出“滄海月明”“藍田日暖”的美好圖景,進而深刻品味“淚”和“煙”流露出的悵惘之情。整體讀,體會作者如何深情“思華年”,用哪些意象渲染“此情”,又是如何表達“惘然”之意。至此,詩題“錦瑟”以錦瑟為喻,追憶芳華的題旨就不難理解了。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語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感悟作者的情感以及情感的表達方式。在朗讀教學的課堂上,學生的語感、美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情感升華,文學鑒賞能力進一步提高。詩詞教學,使用單元教學法,以讀代講,熟讀成誦。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高效課堂。學生在朗讀中“得”,在朗讀中“悟”,教師點撥到位,及時引領,教與學的關系融洽和諧,主導與主體的地位相得益彰。
朗讀教學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朗讀教學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fā)學生個性審美體驗,促進學生課堂主體意識發(fā)揮,充分享受閱讀的無限樂趣。朗讀教學能使學生最大限度地體悟語文的學科內涵。學生在朗讀中將視覺與聽覺并用,再經(jīng)由大腦分析記憶,即可充分體驗身臨其境的藝術感染力,審美情趣自然會大大提升。朗讀教學可以喚醒學生的藝術想象,撥動學生的情感琴弦,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會閱讀、學會積累、學會運用,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也將得到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于漪.于漪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胡曉風.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3]張志公.傳統(tǒng)語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作者簡介:孔杏格(1966—),女,河北省保定市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學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漢語言文學及中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