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有山脈,文有文脈。讀文循脈,以文悟“道”。閱讀教學設計中咬文嚼字,尋找具有張力的“點”, 然后循著文章氣脈,提煉、優(yōu)化、整合課文內(nèi)容,在反復吟詠中“撬動”豐厚的文章意蘊,厚重的作家情感。以點引線、畫圓,勾連起文章和作者、時代和生活,拓展閱讀空間。
關鍵詞:咬文嚼字;立課;《湖心亭看雪》
特級教師張祖慶帶領學生學習蕭紅的《祖父的園子》教學實錄如下:
師:祖父的園子是一個怎樣的園子?哪個詞最關鍵?
生:自由。
師:作者寫了哪些事物來表現(xiàn)自由的?請圈點勾畫出重要的詞。
(學生圈點勾畫)
師:朗讀是感受語言的最好手段,同學們自己讀讀,讀出這些事物的自由。當然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讀法。
學生自由朗讀,聽得出讀得方法不一,朗朗書聲中,課堂的精彩由此演繹出來。
師:誰來讀給大家聽聽,讀出你所感受到的自由。
生1、生2讀。
師:老師也想讀一讀,比較一下,我們讀的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師讀。
花-開——了,鳥-飛——了
生:老師讀得慢,且拖長了重音。
師:這樣讀,你想到了什么?
這一問,打開了學生的思維,使語文課堂具有了圖畫美。技高一籌的是:師生合作讀,老師領著學生讀,學生帶著老師讀,師快生快,師慢生慢,在起起伏伏、急急緩緩中使學生感受到祖父園子里的自由,感受到語言節(jié)奏帶來的音樂美。
更妙的是此時教師讓學生再找一找哪個詞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學生費盡周折后找出了“就”字。朗讀時的“點”又被張老師巧妙地尋到了,據(jù)此又畫出了一個同心圓,師讀“就”字前,生讀“就”字后,強調(diào)著“就”,就是強調(diào)著自由,學生一點一點在教師的引導下走進祖父的園子,走進蕭紅的“自由”。
張老師精巧的課堂教學構思,匠心獨運的教學藝術無疑是有著極大魅力的。他抓住“祖父的園子是自由的”中的“自由”一詞,巧妙地在課堂上穿針引線,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和蕭紅一起沉浸在祖父的園子里尋找童年的自由。教師選對了“自由”這個落腳點,整個課堂風生水起,余味無窮。
閱讀教學找到了好的切入點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張老師咬文嚼字,獨具慧眼地發(fā)現(xiàn)了“自由”,并從視覺、聽覺的角度解讀“自由”,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揣摩“自由”,調(diào)動生活體驗感知“自由”,經(jīng)過這一番“咬”“嚼”功夫,學生對“自由”的感知是全方位的。
尋到解讀文本合適的“點” ,作為立課的立足點和觸發(fā)點,還要循著文章氣脈,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咬文嚼字,尋找到文中具有極大張力的詞這個“點”;循著文章氣脈,提煉、優(yōu)化、整合課文引出“線”;在反復吟詠中,“撬動”豐厚的文章意蘊,厚重的作家情感。語文課就應該是這樣的。
筆者執(zhí)教《湖心亭看雪》,學習張祖慶老師的教學方法,在確定了《湖心亭看雪》一文的切入點為“癡”后,我?guī)ьI學生從它的本意“呆、傻”入手,體會它是如何浸透張岱心中往事的有溫度的、有張力的詞。
證明張岱確實“癡”。請看教學實錄:
師:還有不懂的詞語嗎?
生:“莫說相公癡”中,這“癡”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師:癡,通俗怎么講?
生:傻、呆。
師:張岱究竟做了些什么,而讓舟子感到他癡呢?
教師在最初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曾有一個疑惑,本文流傳了300多年,卻有一處前后矛盾,你發(fā)現(xiàn)了嗎?
(生思考回答)
師:癡人必定有癡行,張岱選擇了什么時候去看雪?
生: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師:古人以三為多,大雪多日之后,萬籟俱寂之時。這還不夠。
生:是日更定矣,晚上八點來鐘。人看雪要湊個熱鬧,誰會這時去?!
師:那就是大雪多日之后,萬籟俱寂之時,月高天晚之際,張岱獨往湖心亭去看雪。張岱是與常人不同,難怪舟子說他“癡”。(生笑)
說張岱“癡”,有據(jù)!
湖心亭上的奇遇,金陵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薄皢柶湫帐希墙鹆耆?,客此”,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拉”“強”“而別”等,就是解讀張岱心靈的密碼,從淡淡地筆觸中感受到張岱的憂郁與孤傲。做足了鋪墊,下足了功夫,三百年前的張岱靜靜地向?qū)W生走來。
說張岱“癡”,有理!
化解“癡”字,理解癡景與癡心。
張岱獨往湖心亭看雪,寄情山水,遺世獨立的高潔就突現(xiàn)在學生眼前。懂得了張岱,也就懂得了《湖心亭看雪》。
師:讀完這段寫景的文字,我曾有過思考:僅僅42字的寫景,張岱就用了4個“與”字,太拖沓,你認為呢?
“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不好,“一條,一座,一葉,兩三個”更符合人們語言習慣,可以改一改。另外,結尾的“而已”作用不大,可刪掉!同學們同意我的觀點嗎?
四人一組討論交流(提示學生采用比較法反復品咂)。
師:我的觀點你們同意嗎?
生:不同意。
師:都一節(jié)課的功夫了,我們還沒成為知音。(生笑)那誰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1:第一個問題,不可以刪掉。寫出了天地蒼茫浩大,渾然一體,與“上下一白”合在一起,更有氣勢。
師:那你讀一讀,試試看。
(生:拖長音調(diào)讀,韻味十足。)
生2:第二個問題,不可以改。本來作者想寫的是景物越來越小,越來越小,有把自己融進茫茫宇宙中的味道。(生鼓掌)
生3:“而已”不可以去掉。在茫茫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不過是滄海一粟。
師:是啊!人在天地間如此渺小,如果現(xiàn)實中有無法排遣的寂寞,張岱告訴我們,那就去看看茫茫宇宙,浩瀚天地吧,這點痛算什么!孤傲的張岱到自然中去尋找心靈的寧靜。
師:現(xiàn)在回頭審視張岱的“癡”,還是“呆、傻”嗎?
生:不是,是癡情!
師:他癡情于什么?
生1:癡情于山水
生2:感受到他的超凡脫俗,感受到他的雅情雅趣。
說張岱“癡”,有情!
在矛盾反復中,在情感起伏間,尋著點,引著線,畫出了圓。但課堂上僅圍繞著點,畫出一個圓,略顯單薄。語文教學要與時代相連,與生活相連,甚至要溝通未來。“畫圓”只是靠近了作者的此文此情,還要結合時代背景,或調(diào)動生活體驗,觸摸作者或自己或他人的鮮活生命,畫出一個一個的“同心圓”。
教材中的文章傳遞著文脈的信息,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走近它,傳承它。為了讓學生把張岱和中國文人、中國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我引入了學過的作家作品,周敦頤的“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中國文人的風骨和張岱站在了一起,這個圓就畫得充實了,這個圓是中國文化的傳承,它從遙遠走來,走向未來。
如果是一個系統(tǒng)封閉,那就意味著死亡。僅畫出同心圓還不夠,在課堂上,我們還要畫出開放的圓。引導學生掌握方法,學會思考,我又拋出一個問題“穿越時空隧道,假若張岱、周敦頤、柳宗元、陳子昂相遇了,張岱會引誰為知己呢?”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會知人論世,知文論人。為了回答教師的提問,學生課下必然要閱讀上述文人的文章,了解他們的人。語文是開放的,課堂是開放的,學生在開放中學會了一種叫做“眼光”的東西。《歸園田居(其三)》中一個“愿”字,勾連起了陶淵明的山水人生,聯(lián)通起了山水田園詩派,中國文人的傲然風骨也有了依歸;《孤獨之旅》以“哭”立課,我們看到了被歲月和磨難雕刻了容顏的少年在長大。總之,在咬文嚼字中“尋點、引線、畫圓”,語文課堂會演繹出無限精彩。
參考文獻:
[1]陳敏.談初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活動的精心設計[J].語文教學之友,2018,(1).
作者簡介:郝翠英(1971—),女,山東省曲阜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