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子芳
【摘 要】目的:分析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效果。方法:對照組40例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40例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回顧分析兩組產婦治療情況。結果:觀察組產婦在各項手術指標方面,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止血成功率以及子宮切除率方面,觀察組和對照組差異不明顯(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子宮背帶式縫合術能夠在較短時間內達到快速止血目的,減少產后出血,一定程度有助于降低子宮切除率。
【關鍵詞】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剖宮產;產后出血;臨床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reatment of uterine sun back suture cesarean delivery effect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Methods: 40 cases of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40 cases of the treatment of uterine sun back suture, two groups of maternal treatment were reviewed.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operation indexes, maternal observation group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difference obvious, there i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in terms of success rate of hemostasis and uterus resection, no obvious difference observe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 the sun back of uterus suture technique can achieve rapid hemostatic, in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to reduce postpartum hemorrhage, to a certain extent help reduce uterus resection.
Key words: the sun back of uterus suture technique; Cesarean section; Postpartum hemorrhage.Clinical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R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2-03-0-01
剖宮產作為解決急危重產婦的重要方法,在搶救產婦以及新生兒生命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剖產率的增加,剖宮產產后出血發(fā)生率也在不斷增加,除了做好剖宮產產婦產前預防外,對于產后出血患者應及時采取有效方法實施治療,進而降低產后出血。本文結合我院收治的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對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
1 臨床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2013年9月到2014年11月期間收治的80例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根據剖宮產產后出血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有40例。觀察組產婦年齡在23—38歲、平均年齡(32.4±4.0)歲,孕周在38—40周、平均孕周為(38.8±0.8)周,其中23例為初產婦28例、17例為經產婦。對照組產婦年齡22—37歲、平均年齡(29.9±3.9)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為(38.2±1.0)周,其中21例為初產婦、19例為經產婦。所有產婦在剖宮產前經過全面檢查,不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肝腎心肺功能不全、精神異常等情況,產婦滿足剖宮產適應癥,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常規(guī)資料比較后顯示差異不顯著(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采用常規(guī)方法治療,具體的為宮腔填紗操作,對應的方法如下一般選擇的紗條規(guī)格為15cm×200cm,所有砂條通過高壓滅菌,在碘伏中將紗條浸濕并擰干,然后根據不同患者的個體差異實施宮腔填紗治療,無菌紗布的一端從子宮底部開始從上往下進行填塞,并保證到達宮腔內;無菌紗布的另外一端則按照從下往上的順序從陰道上端實施填塞,紗條進入陰道深度通常在1cm—2cm,在手術切口位置對紗布兩端進行縫合,填塞24h后將填塞的紗布取出,觀察患者的止血情況。
觀察組:患者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具體操作方法如下:術前準備好1-0可吸收縫合線,剝離膀胱子宮下段橫切口,探查宮腔并清宮,將子宮由腹部取出仔細檢查并明確出血點,對于子宮乏力滲血或者是胎盤床大量出血,通過兩手加壓預測B-Lynch縫線技術止血效果,使用70mm的圓針,2號鉻腸線,穿刺子宮切口距右側3cm的右下緣3cm,2號腸線穿過宮腔至切口上緣距側緣4cm進針,腸線拉至宮底并加壓在宮底距宮角約3—4cm;腸線由宮底垂直繞向后壁,與前壁相同的部位進針至宮腔,水平出針至左側后壁,將腸線垂直通過宮底至子宮前壁,如同子宮右側的部位進針于左側子宮切口的上下緣;子宮表面從前壁至后壁可見兩條鉻腸線,兩條鉻腸線在雙手加壓下進行牽拉,從而達到加壓止血,在加壓子宮體同時對切口上下緣縫線實施結扎,縫合關閉切口,術后常規(guī)做好臨床護理,預防術后相關并發(fā)癥。
1.3 觀察指標
本研究中觀察指標為:(1)手術指標,具體的有手術時間、產后24h出血量、止血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2)止血成功率以及子宮切除率;(3)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對觀察指標中的相關數據實施分析處理,并借助于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完成參數分析,其中基線資料中的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比較差異時,使用卡方檢驗;對于基線資料中的計量資料,則使用均數和標準差表示,差異比較過程中使用t檢驗;檢驗標準:P<0.05時,表明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指標比較
在手術時間、產后24h出血量、止血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指標方面,觀察組均少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數據分析見表1。
2.2 止血成功率以及子宮切除率;
觀察組患者中38例在30min內成功止血,2例止血時間超過30min,最終所有患者均成功止血,止血成功率為100.0%;對照組中有30例在30min內成功止血,6例止血時間超過30min,4例在止血無效且經患者家屬同意后,采取切除子宮治療方法??傮w止血成功率為90.0%,子宮切除率為10.0%。在止血成功率以及子宮切除率方面,觀察組和對照組差異不明顯(P<0.05)
2.3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比較
術后并發(fā)癥主要是宮腔感染,其中觀察組發(fā)生1例,所占比例為2.5%;對照組中出現8例宮腔感染,所占比例為20.0%,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少于對照組并發(fā)癥,差異顯著,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大量的臨床統(tǒng)計資料顯示,產后出血是造成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臨床上將順產分娩后24h內陰道出血超過500ml的稱之為產后出血,剖宮產術后出血量超過1000 ml的同樣也屬于產后出血。與常規(guī)經陰道分娩方式比較,剖宮產在一些特殊的、急危重產婦分娩中發(fā)揮著獨特優(yōu)勢,并有效地拯救了產婦以及胎兒的生命安全[1]。有學者在文獻報道中指出,部分地區(qū)將剖宮產作為一種常規(guī)分娩,造成了整個社會中剖宮產率不斷上升,在剖宮產率達到50%的情況下,產后出血人群中有90% 屬于剖宮產產后出血,因而對于剖宮產產后出血除了嚴格遵守剖宮產適應癥,控制剖宮產率外,還應掌握剖宮產產后出血的治療方法,避免產后大量出血危及到產婦的生命安全[2]。
綜合國內情況,剖宮產產后出血的原因較多,比如:宮縮乏力、凝血功能異常、胎盤殘留、軟產道裂傷等,有學者統(tǒng)計后顯示宮縮乏力在整個剖宮產產后出血因素中占到了80%,在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治療方面,常規(guī)治療包括子宮按摩、使用縮宮素、子宮縫合等,除此之外,在產后出血治療中還有介入性動脈栓塞治療、切除子宮治療、子宮背帶式縫合術等。不同方法在實際應用中有著各自的優(yōu)缺點。比如:介入性動脈栓塞在剖宮產產后出血治療過程中具有療效好、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速度快以及并發(fā)癥少等微創(chuàng)優(yōu)勢,能夠有效地保留育齡期婦女的生育能力,并得到了臨床的認可,但是在具體操作中對于醫(yī)療設備以及操作人員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在一些基層醫(yī)院中無法廣泛應用,而子宮背帶式縫合止血操作程序簡捷、易行、安全, 止血效果迅速、可靠,適合各級醫(yī)療機構。
本文研究中對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在治療中采用了常規(guī)宮腔填塞治療方法以及子宮背帶式縫合術,研究結果顯示,子宮背帶式縫合術相對于宮腔填塞治療方法,能夠快速達到止血目的,減少產后出血量,保證止血成功率,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止血成功率能夠最大程度的保留產婦子宮,保留產婦的生育能力。通過數據比較后顯示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剖宮產產后出血治療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在剖宮產產后出血治療方面,子宮背帶式縫合術通過縫合實現對子宮平滑肌的擠壓,進而擠壓子宮壁內的弓狀血管,減少出血,促使子宮收縮,在縫合后能夠持續(xù)性的發(fā)揮作用,保證了在較短時間內達到止血目的,避免了對子宮的切除。臨床文獻資料顯示在剖宮產或陰道分娩時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治療方面都可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方法[3]。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采用1-0號高分子可吸收線,在打結過程中更加方便,提高縫合可靠度,在縫合過程中可在子宮前后壁漿肌層縫合固定的針數,這種縫合方式能夠降低縫合線從子宮上滑脫,同時也避免了子宮收縮后形成線圈可能引發(fā)的其它器官梗阻,保證了手術床操作的安全性,在實際操作中除了掌握手術操作要點外,還應該不斷地進行總結,對子宮背帶式縫合術進行改良,不斷提高止血效果。
綜上所述,子宮背帶式縫合術能夠在較短時間內達到快速止血目的,減少產后出血,一定程度有助于降低子宮切除率。
參考文獻
王月英.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84例剖宮產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4,5(04):18-19.
楊云.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的臨床研究[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24(06):10-12.
王娟.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的效果[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6,13(15):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