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章
【摘要】 目的:比較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進行中醫(yī)針灸與推拿手法治療的臨床效果,并總結臨床治療經驗。方法:回顧性分析2014年8月-2017年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中醫(yī)理療科收治的18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式將其分為A組、B組和C組,每組60例。A組患者采用中醫(yī)針灸療法,B組患者采用推拿療法,C組患者采用中醫(yī)針灸聯合推拿手法。對比三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C組患顯效31例(51.67%),有效24例(40.00%),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明顯高于A組和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C組患者中滿意59例,不滿意1例,患者滿意度為98.33%,明顯高于A組和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采用中醫(yī)針灸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相比單純的中醫(yī)針灸療法或推拿療法而言,能夠明顯提高治療有效率,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椎動脈型頸椎病; 中醫(yī)針灸; 推拿; 治療效果; 臨床研究;
doi:10.14033/j.cnki.cfmr.2018.9.08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09-0158-02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方式發(fā)生了改變,近年來,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fā)病率呈現上升的趨勢,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1]。目前,針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治療方法主要有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2-3]。本研究對筆者所在醫(yī)院中醫(yī)理療科接收并治療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進行中醫(yī)針灸與推拿手法治療的臨床效果,總結臨床治療經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4年8月-2017年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中醫(yī)理療科接收并治療的18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臨床資料,所有患者經X線、DSA技術、MRI成像技術、椎動脈造影、CT檢查及其他相關的實驗室檢查等,根據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判定標準,均確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排除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患者,以及妊娠、哺乳期婦女。根據治療方法將其分為A組、B組和C組,每組60例。A組患者中,男38例,女22例;患者年齡23~64歲,平均(41.18±0.29)歲;病程6個月~11年,平均(5.38±0.97)歲。B組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患者年齡22~67歲,平均(43.12±0.15)歲;病程7個月~10年,平均(5.77±0.19)歲。C組患者中,男33例,女27例;患者年齡23~66歲,平均(42.87±0.03)歲;患者病程6個月~13年,平均(5.86±0.45)歲。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組患者采用中醫(yī)針灸療法。讓患者采取舒適的體位,一般以坐臥位為準。采用40 mm×0.32 mm的華佗牌毫針,選擇患者的風池穴、頸夾脊穴、三陰交穴、百會穴、大椎穴等進行插捻轉,平補平瀉針刺療法,每次保持半個小時,每隔10 min,重新針刺一次,1次/d,療程為1個月。
B組患者采用推拿療法,讓患者采取舒適的體位,一般以坐位為準。讓患者頭部前傾,暴露頸部,臨床醫(yī)師針對患者的頸背部斜方肌、胸鎖乳突肌、項韌帶等肌肉進行滾、揉、拿等推拿方法的治療,并觀察患者的耐受情況。30 min/次,1次/d,療程為1個月。
C組患者采用中醫(yī)針灸聯合推拿療法,具體中醫(yī)針灸方法同A組,推拿療法同B組,療程為1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比三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4-6]。無效:患者病情無改善甚至加重。有效:患者病情有所改善,頸痛、后枕部痛、頸部活動受限、偏頭痛、耳鳴、聽力減退及耳聾、眩暈,記憶力減退、視力減退、視物模糊、復視、幻視及短暫的失明、神經衰弱、失眠及多夢等癥狀有所減輕,隨訪6個月內,偶爾復發(fā)。顯效:患者病情有所改善,頸痛、后枕部痛、頸部活動受限、偏頭痛、耳鳴、聽力減退及耳聾、眩暈、記憶力減退、視力減退、視物模糊、復視、幻視及短暫的失明、神經衰弱、失眠及多夢等癥狀明顯減輕,且隨訪6個月內,無復發(fā),生活自理。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通過自制問卷調查表,比較三組患者的滿意度,包括滿意、不滿意兩個級別,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C組患者顯效率51.67%、有效率40.00%、總有效率91.67%,明顯高于A組和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三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治療后,C組患者滿意59例,不滿意1例,患者滿意度為98.33%,明顯高于A組和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臨床研究表明,由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fā)病原因復雜,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眾多,選擇手術治療具有一定的風險,且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手術適應證為患者明顯的頸性眩暈或猝倒發(fā)作,至少2次以上或非手術治療效果不明顯等[7-8]。傳統中醫(yī)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于“眩暈”“頭痛”的范疇,病因為肝腎不足、氣血虧虛、勞倦內傷及痰濁中阻等,該病往往難以根治,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導致生活質量下降[9]。而傳統中醫(yī)的針灸和推拿技術,可以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環(huán),緩解臨床癥狀,具有方法簡單、無創(chuàng)傷、花費少、無明顯并發(fā)癥等優(yōu)點,正在臨床治療中發(fā)揮越發(fā)重要的作用[10]。
一般而言,針灸可以通經活血,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另外還具有消除局部水腫和炎癥的作用,促進患者病情的康復,但針灸只起到內部輔助性的作用[11]。單純性采用針灸來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欠佳,推拿是通過外部的作用進行按摩與牽引,從而起到止痛的作用,但是這種止痛是局部的,忽視了人體整體的調節(jié),單純性地采用推拿來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只能起到暫時的止痛作用,療效不夠明顯[12]。本研究表明,采用中醫(yī)針灸聯合推拿手法治療的C組患者經過治療后,其總有效率為91.67%,明顯高于A組和B組(P<0.05)??梢姡樉穆摵贤颇弥委熥祫用}型頸椎病,從內部治療方面而言,采用針灸,就風池穴、頸夾脊穴、三陰交穴、百會穴、大椎穴穴位進行作用,舒筋活血,促進血液循環(huán)。從外部治療方面而言,采用推拿技術,針對頸椎相關的肌肉組織進行按摩與牽引,有效止痛,內部結合,有效提高了臨床治療有效率。另外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采用針灸聯合推拿治療的患者對治療滿意度為98.33%,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臨床采用中醫(yī)針灸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相比單純采用中醫(yī)針灸療法或推拿療法而言,能夠明顯提高治療有效率,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黃恒建.中醫(yī)針灸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23):141-142.
[2]宋思慶.針灸聯合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5):113-114.
[3]崔光豪,李長慧,王歡.中醫(yī)針灸配合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30):203-204.
[4]史達,孫銀娣,張平安,等.椎動脈型頸椎病發(fā)病機制的中西醫(yī)研究進展[J].頸腰痛雜志,2011,32(1):60-61.
[5]王淑杰,李光磊,邢越,等.中醫(yī)針灸聯合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J].中國處方藥,2016,14(10):103-104.
[6]蔡志成.中醫(yī)針灸聯合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體會[J].亞太傳統醫(yī)藥,2014,10(22):80-81.
[7]周靖,鄧志,代雷.中醫(yī)針灸聯合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62例療效觀察[J].海南醫(yī)學,2014,25(2):248-249.
[8]韓霜文,宋愛琴,張婷.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2,34(2):59-60.
[9]劉光,楊圓,陳武杰,等.溫針灸合中藥辨證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0例[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2,31(4):53-56.
[10]張雪鵬,楊雨果.推拿手法結合針刺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5,7(6):109-111.
[11]王浩然,賈紅玲,張永臣.頸椎病針刺機制研究進展[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39(6):576-578.
[12]周靖,鄧志,代雷.中醫(yī)針灸聯合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62例療效觀察[J].海南醫(yī)學,2014,25(2):248-249.
(收稿日期:201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