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陳曉斌
摘要: 書院不只是住宿的生活空間,更應是集生活、教育、文化功能于一體的復合空間。隨著我國大學書院的建設和發(fā)展,各高校普遍重視書院教育功能的發(fā)揮,在書院中植入導師制、通識教育、生活和養(yǎng)成教育等三類教育元素。根據書院對三類教育要素建設側重的不同,可將我國大學書院分為精英教育模式、通識教育模式和生活教育模式。通過對三種書院教育模式特點的分析可以得知,盡管每種模式的書院面臨的問題不盡相同,但都是校本化的有益探索,需要立足于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為更好地發(fā)揮書院的教育功能,需要科學設計書院教育方案、協(xié)調好書院與學院教育的關系,注重書院的文化建設。
關鍵詞:現(xiàn)代大學;教育模式;書院制;精英教育;通識教育;養(yǎng)成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8)02-0068-07
收稿日期:2017-12-29
基金項目: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整體就讀經驗視域下書院—學院‘雙院制育人模式的實踐探索與理論建構”(16YJC880044);2017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點課題“全員制書院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南京審計大學為例”(2017JSJG053)。
作者簡介:劉海燕(1977-),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南京審計大學高教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大學教學和比較高等教育研究;陳曉斌,南京審計大學澤園書院黨委書記、副研究員。
自2005年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開始探索書院制改革以來,中國大學書院發(fā)展迅速。據不完全統(tǒng)計,從2005年9月到2017年7月,內地共有47所高校成立了137家書院以及校園社區(qū)模式學院[1]。在10余年的探索中,中國大學書院數(shù)量逐年增多,類型日益多元。為更好地把握不同高校的書院制度,促進現(xiàn)代大學書院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對書院進行分類探討是非常必要的。對此,李會春博士曾從“書院數(shù)量、覆蓋年級、覆蓋學生、書院是否獨立系統(tǒng)、是否精英書院、是否提供集體住宿、有無學工系統(tǒng)、有無納入學分管理的正式課程、有無組織化的教育設計、是否有公共空間”等十個維度對“985”、“211”高校的書院進行過研究,發(fā)現(xiàn)各高校書院制度之間有相當大的差異性[2]。2017年,西安交通大學發(fā)布了《高校書院發(fā)展報告》,首次對我國大學書院類型進行了探討。該報告將大學書院劃分成實體書院和非實體書院兩大類。其中,將實體書院又分為全員模式書院和非全員模式書院;非全員模式書院又可分成分年級模式書院、分學年模式書院、分校區(qū)模式書院、實驗班模式書院、特定群體模式書院等5種類型[3]。該分類主要是基于書院學生群體及組織制度的視角。書院制改革不僅是學生管理模式的改革,更是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大學書院以學生社區(qū)為依托,通過推進混合住宿、導師制、系統(tǒng)設計公共空間、有組織植入教育元素,對學生實施通識教育、行為養(yǎng)成教育等,致力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從書院教育功能發(fā)揮的角度對書院進行分類探討,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書院教育規(guī)律,發(fā)揮書院育人功能。
目前,從我國大學書院建設發(fā)展看,各高校書院普遍植入了三種教育元素。第一是導師制。通過推行導師制,促進師生的正式和非正式互動,發(fā)揮導師對學生學業(yè)指導和精神引領作用,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第二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有別于專業(yè)教育又與專業(yè)教育相互滲透的“非專業(yè)性、非功利性、非職業(yè)性的教育”。通過在書院中融入通識教育,以克服當代大學人才培養(yǎng)過度專業(yè)化的弊端,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yǎng)學生共通的基本能力。當然,由于不同學校的定位以及對通識教育的理解不同,書院推進通識教育的做法也不盡相同。第三,生活和養(yǎng)成教育。旨在通過書院的住宿學習、生活學習、服務學習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根據書院對三種教育要素建設側重的不同,可將我國大學書院大體分成三種教育模式:精英教育模式、通識教育模式和生活教育模式。精英教育模式書院更強調高品質的導師制和通識教育,導師指導學生數(shù)量少,師生互動密切,通識教育通常定位于高標準、嚴要求。在通識教育模式書院中,導師制、通識教育、生活教育三種教育要素可謂均衡發(fā)展、齊頭并進,但通識教育定位有別于精英模式書院,是面向廣泛學生群體開展一般性的通識教育。生活模式書院更加側重生活和養(yǎng)成教育,通常以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為主戰(zhàn)場,通過對第二課堂活動進行統(tǒng)籌設計、系統(tǒng)規(guī)劃,讓學生在各類活動中豐富知識,拓展視野,發(fā)展軟技能。以下本文將對這三種教育模式書院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一、三種書院教育模式簡介
(一)精英教育模式書院
目前推行精英教育模式的書院主要集中在原“985”和“211”高校中,如清華大學的新雅書院、西安交通大學的錢學森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右任書院、中國海洋大學的行遠書院、廈門大學的博伊特勒書院、蘇州大學的敬文書院和唐文治書院、浙江大學的竺可楨書院、蘭州大學的萃英書院、湖南大學的岳麓書院等。精英教育模式書院的建立主要來自兩種路徑,一種是各高校在原人才培養(yǎng)特區(qū)(如實驗班)基礎上發(fā)展而成;另一種是為了培養(yǎng)特殊人才專門設立的書院,學生經過后期選拔進入書院,在書院生活一個階段。精英教育模式書院的顯著特點是:精英化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方案、選拔性學生入住方式、較小的書院規(guī)模、密切的師生互動、高品質的通識教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緊密銜接等。
1. 精英化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
精英教育模式學院通常都具有高水平的人才培養(yǎng)定位,是大學對精英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探索。第一,精英化的書院人才培養(yǎng)目標。如清華大學新雅書院的目標是通過獨特的住宿制文理學院培養(yǎng)文理基礎雄厚、跨學科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突出的精英人才。中國海洋大學行遠書院的目標是通過獨特的通識教育體系,培養(yǎng)出能夠適應未來30~50年社會需求的博雅人才。蘇州大學敬文書院的目標是致力培養(yǎng)跨專業(yè)、跨文化、跨國界,具有人文情懷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研究型、國際化、高素質人才。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書院的目標是致力培養(yǎng)和造就基礎知識寬厚、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與綜合人文素質俱佳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梢?,這些精英教育模式書院無一例外地指向高水平精英人才的培養(yǎng)。第二,選拔性的書院入住方式。能夠進入書院學習的學生一般都是經過篩選的,或者是參照高考分數(shù)進行篩選,或者是入校后再行選拔,總之都是有培養(yǎng)潛質和特殊專長的優(yōu)秀學生。精英教育模式書院規(guī)模通常較小,很多都是在千人以下,如新雅書院每年招生60人左右,博伊特勒每年招生25人左右,行遠書院每年招生50人左右。第三,專門化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精英教育模式書院大多集中學校優(yōu)質教學資源,為書院學生設計了專門化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以實現(xiàn)書院精英化的育人目標。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右任書院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方案,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書院的定制化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國海洋大學行遠書院的特色通識教育方案等。
2. 高品質的通識教育課程
精英教育模式書院普遍設立了高標準、嚴要求、并納入學分管理的通識教育課程。如清華大學新雅書院推行強化數(shù)理基礎和人文社科基礎的小班通識教育,開設人文和數(shù)理兩大類別的通識課程,以深度學習、有效研討、學科交叉、師生互動為主要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認知、思維、表達和運用等方面實現(xiàn)融會貫通,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判斷、批判性思維、交叉學科和主動創(chuàng)新能力、科學想象和審美能力、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4]。中國海洋大學行遠書院為該校通識教育改革的實驗區(qū),目前已經開設了“大學之道、世界文明史、全球化與現(xiàn)代社會、物理與自然世界(日常物理)、中國文化傳統(tǒng)、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課題研究等”約20學分的高品質通識教育課程[5]。
3. 密切的師生指導關系
精英教育書院擁有學校最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一般都配置有強大的師資力量和導師隊伍。如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書院配置了由本校師資和境外師資組成的一流師資隊伍。清華大學新雅書院打造了由理工、人文、社科等構成的強大師資陣容,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長江特聘教授和“973”首席等。除任課教師外,精英教育模式書院大多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學業(yè)導師隊伍。書院為每位學生配備學業(yè)導師,導師指導學生人數(shù)大多在5人以下。導師對學生的學業(yè)和發(fā)展進行全程指導,與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保持密切互動,為學生學術發(fā)展提供隨時的支持和幫助。如湖南大學岳麓書院為每位本科生一對一的配備學業(yè)導師,因材施教,重在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問欲”,除學業(yè)導師外,岳麓書院還為學生配備了生活導師、班導師和學術興趣導師,全面指導本科生的專業(yè)學習、日常生活和人格塑造,師生之間互動密切,學生收益良多[6]。此外,為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很多書院(如清華大學新雅書院、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書院、蘇州大學敬文書院和唐文治書院、浙江大學竺可楨書院等)還為學生配置了國際化導師。
4. 貫通銜接的第一、二課堂
很多精英教育模式書院是由實驗班發(fā)展而來,在人才培養(yǎng)探索上延續(xù)了實驗班模式,同時又將其放置在書院制載體之中,使得精英模式書院既是教學載體,也是生活載體,教學工作和學生工作通常統(tǒng)一在書院管理。書院不僅有專門化的培養(yǎng)方案,提供精心設計的課程,而且在學生的生活空間中,通過推進交叉住宿、獨具特色的課外活動等,營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使得原有實驗班模式和書院模式互動融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得以緊密貫通銜接。如,旨在推進“卓越人文學者培養(yǎng)計劃“的蘇州大學唐文治書院,除了部分通識課程外,書院為學生單獨編班講授主干課程,重視閱讀、討論、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學習自主性,訓練處理和研究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之外,書院大力推進科技人文融通計劃、生涯發(fā)展輔導計劃、領導力培育計劃等,使得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非常緊密[7]。
(二)通識教育模式書院
精英教育模式書院雖然為學生提供了高標準、嚴要求的通識教育,但由于書院規(guī)模的小眾化,很難稱之為一種模式。通識教育模式書院立足于“通識教育應該面向每一個學生”的理念,為書院學生普遍開展一般性的通識教育。該類模式書院的主要特點是:大學通識和書院通識相輔相成,書院一般有模塊化的通識教育課程或計劃,導師制、通識教育、生活教育齊頭并進。目前,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書院除外)、汕頭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的書院大體屬于此類模式。
1. 大學通識和書院通識相輔相成
通識教育模式書院大多致力于打造大學通識和書院通識相結合的通識教育模式。大學通識主要通過核心通識課程負責提供有學術深度的知識性學科教育,強調學術的追求。書院通識主要通過開發(fā)特色課程、計劃、活動等,拓展學生視野,熏陶心智,培養(yǎng)學生情商。如復旦大學書院制是典型的通識教育模式。2005年9月,復旦學院正式成立,率先在國內實質性地推進通識教育改革,2012年全校推行書院制改革,全體新生入住復旦學院的四大書院,在一年級中實行大平臺的通識教育。目前,經過多年建設和探索,復旦大學已形成了以大學核心通識課程為主軸,書院通識教育計劃和導師制為輔翼的通識教育培養(yǎng)體系。大學通識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復旦大學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chuàng)作與審美體驗等”7大模塊,共計12個學分,目前已開設了近200門課程。此外,各書院都依托自身的傳統(tǒng)著力打造特色通識綜合教育計劃,強調對學生心智的熏陶,目前已形成諸如騰飛科創(chuàng)、任重沙龍、志德講會、克卿人節(jié)等很有代表性的各書院通識教育品牌[8]。
2. 書院通識教育計劃的模塊化
在這類書院中,大多數(shù)沒有將書院通識教育課程納入學校計劃,給予學分。有的學校推行了課外學分,也有的學校正在探索課內外學分互換機制。但這類書院普遍重視書院通識教育的開展,雖然在課程建設上,不會像第一課堂正式課程那樣具有嚴密的體系和結構,但推進書院通識教育課程的模塊化設計是共同方向。如西安交通大學推行了“大學生綜合能力提升計劃”,基于“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中國文化素養(yǎng)、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領導力、公民責任意識、興趣養(yǎng)成、國際視野”等8個領域的能力,建立了自選層、任選層、通選層等三個層次的實踐性課程,逐漸形成了與第一課堂相銜接、相補充、豐富知識、拓展視野、培養(yǎng)能力的書院通識教育課程計劃[3]。汕頭大學至誠書院為書院學生提供有別于專業(yè)學院的特色拓展課程,少數(shù)課程列入學校教學計劃,給予一定學分,但更多的是不計學分的課外學習。與高度專業(yè)化的學院課程相比,書院拓展課程更注重學科交叉、實踐能力和潛能發(fā)掘。
3. 書院隱性通識課程的著力培育
隱性課程是指未被列入教學計劃,學生在學習環(huán)境中所學的非預期或非計劃的知識、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書院是重要的隱性課程場源,通識教育模式書院通常比較注重挖掘書院隱性課程的通識教育價值。如追求通過構建溫馨的書院空間,讓學生在寬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中產生對知識的追求和渴望;通過提供完善的學生服務體系,讓學生體會人性的關懷,在書院找到精神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通過混合住宿發(fā)揮宿舍教育功能,讓學生在與同伴互動中,拓寬學科視野;通過推進導師制,促進師生交往,讓導師以自身的學問道德引領學生的心靈成長,幫助形成良好的學術習慣和學術品格。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書院活動,讓學生在做中成長,提升學生的身心素質,促進均衡發(fā)展;通過推進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共精神;通過書院文化建設,讓學生通過耳濡目染,傳承書院的理念和價值觀,并內化為自身的行動準則??傊?,“書院的隱性教育打破了將通識教育作為單純知識體系進行灌輸?shù)睦砟?,賦予了通識教育的實踐形式和實施載體,將通識教育理念、理論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互融合?!盵9]
(三)生活教育模式書院
哈佛大學校長洛厄爾長曾指出:“第一課堂不應該成為一個年輕人所接受的唯一的教育。日常生活是最好的大學,一個人的品質與習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生活環(huán)境和同伴氛圍等。”因此,大學書院還有一個重要的教育功能就是開展生活和養(yǎng)成教育。在通識教育、導師制、生活與養(yǎng)成教育三種教育要素中,生活教育模式書院更側重這種生活與養(yǎng)成教育。例如,肇慶學院就明確提出“書院負責教學之外的事情”“學院管學習,書院管生活”“學科專業(yè)學院制,生活社區(qū)書院制”等管理方式。目前,地方高校書院大多屬于此類模式。生活教育模式書院的主要特點是:注重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積極推進第二課堂的體系化建設。
1. 注重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
生活教育模式書院一般都將養(yǎng)成教育作為書院的教育重心。養(yǎng)成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通過長期的教育和訓練以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教育。書院養(yǎng)成教育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和價值觀念;良好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加強學生的公民道德、職業(yè)道德教育,尤其是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的培養(yǎng);良好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幫助學生有規(guī)則地行事、學習和生活,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講究文明禮儀等;健康心理的養(yǎng)成,促使學生養(yǎng)成積極樂觀的學習和生活態(tài)度。各高校書院推進養(yǎng)成教育的路徑多種多樣,但一般都注重書院教育和學生自我教育兩者的結合。一方面,發(fā)揮書院獨特的環(huán)境優(yōu)勢,通過各種制度安排、文化建設、第二課堂活動等,發(fā)揮書院的養(yǎng)成教育功能;另一方面,提供支持和平臺,積極發(fā)揮學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功能。廈門工學院友善書院一直將養(yǎng)成教育作為書院的品牌活動,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養(yǎng)成教育課程、講座、論壇、沙龍等,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文明行為習慣、個人禮儀修養(yǎng)等,提高個人素質,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紹興文理學院通過樹立“小寢室、大思政”的理念,將學生宿舍作為思想養(yǎng)成、素質提高、能力鍛煉的重要課堂,在生活中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
2. 推進第二課堂的體系化建設
由于條件和資源的限制,生活教育模式書院在通識教育開展上,很難與精英教育模式書院和通識教育模式書院比肩,但這并不妨礙生活教育模式書院立足自身條件開展廣義的通識教育。生活教育模式書院將第二課堂建設作為重要抓手,積極推動第二課堂活動的系統(tǒng)化設計,通過系統(tǒng)規(guī)劃,將原來零散、雜亂的講座、文娛活動、課外輔導、宿舍教育、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等按書院培養(yǎng)目標進行有機整合,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各項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南京審計大學書院一直致力于探索第二課堂活動的體系化設計。如潤園書院建立了“四系列(院生系列、新生系列、女生系列、男生系列)+六模塊(導師論壇、導師微沙龍、財經大講堂、青春報告會、女生小課堂、男神學堂)”的第二課堂教育體系。澤園書院推進“6+1”綜合素質教育體系。“6”包括通識講座與微課程計劃、經典閱讀與讀書小組計劃、人格培育與習慣養(yǎng)成計劃、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導師引領與分類指導計劃、黨員領航與示范帶動計劃,“1”是指關愛與勵學計劃[10]。通過這些探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和發(fā)展方向,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學院和書院資源提升自己。
二、對三種書院教育模式的分析和探討
以上對書院教育模式的分類主要是基于理想型的探討,以便更好地把握不同高校書院教育的性質和定位,在書院建設上有的放矢。在現(xiàn)實中,各種書院教育模式之間并非如此涇渭分明。
(一)每種書院教育模式都是基于校情的有益探索
由于高校層次類型不同,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存在差異,建設書院的動機、政策、資源也各不相同,書院教育模式的選擇必然有所差異,每種書院教育模式都是基于學校歷史和校情的有益探索,模式之間并無優(yōu)劣之分。更準確地說,書院教育并沒有固定統(tǒng)一的模式,“任何一種書院模式都不宜完全移植仿效。相反,各校必須將自己獨特的條件或限制納入建置書院的必然范疇,精心設計校本化的書院運行模式?!盵11]適合校情的才是最好的書院模式,書院的教育理念需要與大學教育理念保持一致;書院建設和定位需要與學校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保持一致。同時,書院建設還需要考量成本和難度等工具性因素。因此,書院建設無定法,可以百花齊放。但值得注意的是,校本化書院模式的探索應基于對書院共性要素的把握。澳門大學程海東博士提出,書院建設的主要元素應包括五個方面:明確的書院教育理念、具體可行的書院學習內容、教師的積極參與、有效率的組織架構、可持續(xù)的資源保證。書院校本化模式應是在共性要素之上的校本化,如果不充分認知書院教育的重要元素,不尊重書院建設規(guī)律和發(fā)展邏輯,單純的校本化書院模式追求也不足為取。
(二)每種書院教育模式都有需要關注的焦點問題
書院教育模式不同,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對精英教育模式書院而言,書院集聚了大學最優(yōu)秀的學生,最優(yōu)質的資源,是對高水平拔尖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一種大膽探索,但這種精英教育模式書院背后潛藏的精英主義設定、競爭性選拔機制以及種種傾斜性的政策安排,是否有悖于書院的教育本質,即真正以學生為本,真正關心每一個學生。另外,如果大學將精英教育模式書院僅僅定位于試點或示范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書院職能的拓展。對通識教育模式書院而言,如何加強書院的通識教育內涵建設,將書院通識教育課程(計劃)做實、做細,并與第一課堂的大學通識課程有機銜接、相互補充,還需要不斷探索。對生活教育模式書院而言,書院和學院不協(xié)同問題較為突出。在這類模式書院中,學生往往僅把書院作為生活的場所,教育和培養(yǎng)體系還是由學院負責,如果書院和學院之間少有課程連接,溝通機制不足,配套的大類招生、推免研究生等保障性制度欠缺,就很容易形成書院和學院兩張皮的困境,背離書院建設初衷,難以達成雙院協(xié)同育人目標。
(三)每種書院教育模式均須立足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
目前,不同高校在書院教育模式、教育路徑選擇上非常多樣化,并且還在不斷進行動態(tài)改進。但不論采取何種路徑、模式,都不能偏離“人”的育成目標。書院建立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書院必須牢牢把握這個基本點。第一,書院出臺的各項政策、規(guī)定,設計的各種課程、活動都要立足學生,考慮其對學生成長的意義和價值,不為活動而活動,駐足表面工程,做形式文章。第二,書院教育活動的設計需要立足學生需要。在書院教育活動設計中,需要進行廣泛的前期調研,從學生需要出發(fā),設計學生普遍喜歡、認同的活動項目。同時,在活動參與中,要尊重學生的意愿和興趣,不能強制要求,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不讓學生有額外的負擔之感。第三,書院建設成效的最終衡量標準是學生的滿意度。只有學生滿意了,有收獲了,有成長了,書院建設才算是真的有成效。
三、對發(fā)揮大學書院教育功能的反思
現(xiàn)代大學書院絕不只是一個住宿的生活空間,而應是一個集生活、教育和文化功能于一體的復合空間,承擔起制度化現(xiàn)代大學教育體系無法繼續(xù)承擔的傳統(tǒng)書院的教化功能[12]。因此,大學書院建設的當務之急是加強書院的教育內涵建設,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服務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
(一)科學設計書院教育方案
書院教育方案的設計和執(zhí)行是決定書院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關鍵。書院必須立足學生需求設計切實可行的書院教育方案。第一,教育方案需要有明確的理念和目標,且理念和目標需要有清晰的表述、精心的構思、正確的方向,取得學校師生的共識和支持。第二,推進書院教育方案的模塊化。書院教育模塊設計可以包括課程、活動、講座、實習、服務等多種形式。但書院需要厘清各種教育模塊的結構關系,通過整合、串聯(lián),服務于書院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第三,建立定期的評價機制。需要對書院教育方案進行定期評估,以了解其實施效果以及對書院教育目標的達成度,以便不斷完善和改進??傊?,要更好地發(fā)揮書院教育功能,就必須重視書院教育方案的設計,加強對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的體系化建設。澳門大學在書院教育方案設計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該校為書院設立了“健康生活、人際關系和團隊合作、領導與服務、文化參與,具有國際視野的公民”等五項能力指標。圍繞五項能力指標,各書院開發(fā)了系列課程、計劃、活動等。為了評估書院學生的學習成效,澳門大學還建立了包括自我評價、同學評價、老師評價三位一體的評價制度。學校要求學生通過書院學習必須達到三個層面的要求,即大學一般性書院教育的整體要求、個別書院教育的特別要求、對個人自我發(fā)展的要求[11]。
(二)協(xié)調好與學院教育的關系
一直以來,大學教育主要由專業(yè)學院負責。隨著書院教育功能的增強和擴張,書院教育和學院教育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沖突和張力,包括學生學習時間安排上的沖突、雙重教育要求上的沖突、教育資源上的沖突等。為了更好地發(fā)揮雙院協(xié)同育人功效,大學必須協(xié)調好書院教育和學院教育的關系。首先,需要明確促進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共同目標。很多人形容學院是父親,書院是母親,那么父親和母親共同的心愿就是孩子健康地成長。同樣,學院和書院的共同目標就是促進學生學習和發(fā)展,只有匯聚共同的目標,形成對書院育人的共識,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其次,統(tǒng)籌設計人才培養(yǎng)方案。應在學校大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視角下,統(tǒng)籌設計書院教育和專業(yè)教育方案,使兩者有機銜接、功能互補,使書院教育不游離于人才培養(yǎng)體系之外,與專業(yè)教育一道成為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再次,發(fā)揮導師在雙院育人中的連接作用。導師是書院和學院協(xié)同育人的交匯點,如果沒有導師的熱情參與和投入,很難有效、有深度地發(fā)揮書院的教育功能。因此,需要探索有效的導師工作機制,建立科學的激勵和評價制度,激發(fā)導師投身書院的熱情,增強與學生的互動,發(fā)揮書院導師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指導和引領作用。
(三)加強書院的文化建設
辦書院,最重要的是沉淀文化底蘊,形成精神內核,使學生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把這種精神內化成為其整體素質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加強書院文化建設是發(fā)揮書院教育功能的重要抓手。書院文化建設的內涵非常豐富,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個層面。但是,書院之所以為“書”院,有兩方面的文化建設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塑造書院的勤奮讀書之風。中國古代書院本義是研讀經書之所,大學生活的主要內容正是讀書,書院不是“精舍”“雅居”、也非藝苑畫閣,既稱書院,就應該有比他處更濃郁的書香氣息。因此,書院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莫過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勤奮和持恒讀書之習,讓學生多一些書卷之氣,以消解當代大學生求學的急功近利傾向。第二,傳承中國古代書院精神。中國古代書院蘊含著寶貴的精神財富,如深厚的道德關懷,關心時政,讀書的非功利性,導師的精神引領,密切的師生關系等[12]。中國現(xiàn)代大學書院如果要走得更遠,做得更強,就必須要創(chuàng)造性地傳承和轉換這些傳統(tǒng)的書院精神,并在實踐探索中發(fā)揚光大,使大學書院在當代大學制度框架下重新具備教化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劉海燕.我國現(xiàn)代大學書院制改革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7(11):43-48.
[2] 李會春.書院建設在中國:制度與張力[J].教育學術月刊,2017(4):50-57.
[3] 宮輝,蘇玉波.高校書院發(fā)展報告2017[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138.
[4] 清華大學新雅書院.文理相長、通專融合、自擇專業(yè)、全面發(fā)展[EB/OL].[2017-10-02].http://www.xyc.tsinghua.edu.cn/publish/xinya/10623/index.html.
[5] 中國海洋大學行遠書院.中國海洋大學行遠書院簡介[EB/OL].[2017-10-10].http://web.ouc.edu.cn/xysy/10682/list.htm.
[6] 肖永明,潘彬.書院教育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大學教育的融合——岳麓書院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探索與思考[J].大學教育科學,2017(2):40-46.
[7] 蘇州大學唐文治書院.卓越人文學者的搖籃——蘇州大學唐文治書院[EB/OL].[2017-10-08].http://twzsy.suda.edu.cn/channel.asp?id=1.
[8]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EB/OL].[2017-10-08].http://www.fudan.edu.cn/2016/channels/view/48/.
[9] 何毅.現(xiàn)代大學制度視域下的大學書院制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149-150.
[10] 王家新,等.現(xiàn)代大學書院制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41.
[11] 宮輝,等.現(xiàn)代高校書院制教育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187-191.
[12] 張應強.從生活空間到文化空間:現(xiàn)代大學書院制如何可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6(3):56-61.
Discussion on three Educational Models of Academies at Chinese Universities
LIU Hai-yan CHEN Xiao-bin
Abstract: An academy is not only an accommodation place, but also a complex space with living,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functions. With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every universit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implants in the Academy three kinds of educational elements, including the tutor system, general education, and formative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emphasis of these three educational elements, the educational models at the Chinese Academy can be classified as follows: the elite education model, the general education model and the life education mode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model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although the problems faced by each mode are different, they are all useful exploration for school-based education, and need to be based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Academy, 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a scientific education program,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ademy and the college educ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t the Academy.
Keywords: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al model; the Academy system; elite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formative education
(責任編輯 李震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