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廓清“運動損傷”的科學含義
運動損傷是指運動過程中發(fā)生的身體損傷。《江蘇省中小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預防與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二十二條明確指出,因“在對抗性或者具有風險性的體育或者競賽活動中發(fā)生意外傷害的”,學校行為并無不當的,不承擔法律責任。筆者認為,《條例》中所說的“傷害事故”還不能與學校體育教學中的“運動損傷”混為一談,運動損傷更多的是因運動而造成的身體上的受傷,未必就形成 “害”,而“傷害事故”則可能因處理不當給當事人造成了一定的身心傷害。
眾所周知,凡運動就有可能產生損傷。從體育運動的本質來說,有的運動偶然會超越人的生理極限,有的項目必然要與他人肢體接觸形成激烈的對抗,還有瞬間運動的軌跡不受自身力的控制等,這些都有可能導致運動損傷的發(fā)生;從運動損傷產生的原因來看,有的是因準備活動沒做或做得不夠充分,有的是因技術動作不正確或者不到位,有的是因場地布置的不合理或氣候環(huán)境的不適宜,還有的與運動者本身的生理與心理狀態(tài)有關。
二、厘清“傷”與“害”的利弊關系
1.混淆“傷害事故”與“運動損傷”概念,使部分體育教師的身心受損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規(guī)定了“如基本掌握并運用短跑、中長跑、定向越野、跨欄跑……項目的技術”“如基本掌握并運用器材體操、技巧……運動項目的技術動作與組合動作”,但事實上,為了確保學生安全,現在器械體操教學雖有學校重視,有些學校連單、雙杠也未安裝,有些學校的單、雙杠成了擺設,很多教師在大學中所學的技能沒有用武之地。
2.混淆“傷害事故”與“運動損傷”概念,使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受損
學校為什么關注運動安全?體育教師為什么求安求穩(wěn)?從表面上來看,一旦出現運動損傷,即便校方或體育教師沒有任何過錯,但只要發(fā)生在校內,家長就不依不饒,給學校施加壓力。如,運動會期間、中考、高考前夕,有些家長的要求讓學校無力承受,如此,學校不得不采取“禁”字,于是學校的運動會改成了趣味性的比賽、課堂教學基本以安全的素質練習為主、課外活動沒有了對抗性的競賽運動等,看似安全了,實則應該給予一定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運動訓練沒有了,又何談學生的力量和速度的提高?而沒有力量和速度,耐力和靈敏這些身體素質,足球、排球、籃球又怎能提高技能水平?
3.混淆“傷害事故”與“運動損傷”概念,使學校體育教育受損
從深層次講,因為擔心校園運動損傷給學校帶來麻煩而退讓,其實是弱化了體育的育人功能。如果因為“怕”,讓學校體育變成了可有可無的擺設,那么,不僅是對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的不負責任,也是對學校體育教育的不負責任,更是對“體育”兩字的不負責任。
三、科學分析“傷”,理性認識“害”,減少運動傷害發(fā)生的概率
筆者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減少運動傷害最好的辦法,就是多運動,教會學生科學運動;多組織各種類型的專項訓練,提高學生的專項運動能力,而不是減少運動項目或不讓學生運動,因噎廢食絕不是減少運動傷害發(fā)生的辦法。
多年前,筆者曾去過美國、加拿大等國家修學,每當問起他們在課堂中如何解決運動損傷的問題時,他們的回答是:家長們基本都很配合學校,而且也有保險等制度作為保障。筆者參加過1次中美學校體育交流研討活動,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美國教師給中國學生上課,內容是學習飛盤,在外教授課過程中學生練習認真投入,在激勵的奔跑中突然1名學生與另1名學生相撞倒地,其中1名學生痛苦地倒在地上爬不起來,外教看到了此情況,并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在第一時間處理受傷學生,只管自己上課,連看、問都沒有?;蛟S他看來,這樣的運動損傷根本不值得一提,也或許他認為,他的任務是授課,是教會學生技能和運動方法,安全是學生自己應該注意和承受的事。運動損傷不應成為影響體育運動的核心因素,除了需要轉變家長的觀念外,國家也應在各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
筆者的1位大學體操教師,學習體操過程中自己也曾多次受傷,身上至少縫過20多針,跌倒受傷可以說是常有的事,雖然當時有點痛,但他從不認為這是“害”,反而培養(yǎng)了自己更堅韌、勇敢、不懼困難的優(yōu)良品質,現在的他依然很健康。
認識到運動損傷的不可避免性,在減少發(fā)生概率的同時,也要樂觀地看待并引導社會、家長、學生正確認識運動損傷。如果只是一些正常的運動損傷,只教會學生堅強、遵守規(guī)則、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這里有傷,但沒有“害”。對體育教師而言,如果只是一些正常的運動損傷,只要教師更加細心備課,更加科學授課,更加重視學生安全,盡可能地避免運動損傷的發(fā)生,這里也沒有所謂的“害”。
體育教學的核心功能是什么?就是學生能通過體育教學獲得體育運動的基本知識,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發(fā)展體能,并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健全人格?,F在的體育中考和高考,基本是以身體素質測試為主,這只是體育評價中顯性的一部分,如果在體育教學中因為擔心損傷而犧牲了運動的本質特質,那么這種舍本求末的做法必然會“害”了這一代青少年。
作者簡介:蔣玉紅,江蘇省蘇州市第十六中學校校長、書記,江蘇省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體育特級教師、蘇州大學專業(yè)學位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