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綺壯
【摘 要】師生之間和諧共處的融洽關系是教學的最高追求,這種師生關系可以使班級內(nèi)的氣氛更加活躍,使師生間的距離更近,教師更容易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使班級管理變得更加容易。傳統(tǒng)的教學教學方法中往往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使得師生間的關系不和諧,彼此對立,很容易產(chǎn)生沖突與矛盾,究其原因是因為沒有尊重,既是教師不尊重學生,也是學生不尊重教師。為此本文提出了讓尊重成為小學班級管理中師生和諧共處的紐帶,并對此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 班級管理 師生關系 尊重
一、引言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與班級管理中,大部分小學教師認為小學生還是孩子,因此其行為與說話方式等都沒有顧及到學生的感受,其往往沒有將小學生放在與其同等的地位上,這種錯誤的想法使得學生沒有受到教師的尊重,即使教師沒有明顯地表達出這種想法,但是學生依然可以感受到。這種情況使得學生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對教師抱有懼怕的心理,而無法與教師之間形成和諧共處的關系。若想改變這種情況,使教師與學生之間更加和諧相處,“尊重”二字必不可少。
二、當前師生關系不和諧的現(xiàn)狀及原因
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使得師生之間和諧共處,彼此尊重,是提高班級管理的重要保證,這也是教師所追求的的目標,但是當前小學師生關系的現(xiàn)狀卻并不是如此,師生間關系不和諧,甚至彼此對立,矛盾沖突不斷發(fā)生,因此造成了很多可悲的事件發(fā)生。究其原因為以下幾點:一是社會原因,受到傳統(tǒng)觀念與應試教育等方面的影響,教師普遍認為自己的地位要高于學生,學生應該服從與他,因此對學生的態(tài)度往往比較強硬,同時不關注學生的需求與個性發(fā)展,造成了學生受到壓抑與束縛,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二是家庭原因,當前的小學生大部分為獨生子女,其已經(jīng)習慣了予取予求,很少會受到挫折和委屈,因此造成了小學生的性格執(zhí)拗,自我意識過高,感情脆弱,缺少合作意識,最終導致學生不能更好地理解教師。三是教師原因,一部分教師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其沒有認真地看待學生,仍是將學生看成下級地位,其平時的言語與行為也會不知不覺中體現(xiàn)出來,學生感受到了這種想法,必然會產(chǎn)生對抗和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部分教師缺少師德,其更注重個人利益,而沒有更好地關心學生。四是學生原因,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缺少經(jīng)歷與見識,不能更好地理解教師,克制自己,因此導致了師生間關系不和諧。
三、讓尊重成為小學班級管理中師生和諧共處的紐帶的策略
1.尊重學生的人格
很多小學教師沒有認識到學生在教學與班級管理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將學生當做課堂的主角,沒有給予其應有的尊重。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通常都會以自己是為了學生好為借口,將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到學生的身上,而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感受。還有一部分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年紀與心智水平,而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學生,對學生的要求過高。這都是不尊重學生的表現(xiàn)。小學教師應該尊重小學生的人格,用平等態(tài)度對待學生,認真傾聽學生的語言,用欣賞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的行為。對于學生不能根據(jù)其成績進行評價,也不能只用好或者不好看待學生,好與不好這種區(qū)別對待是不尊重學生的人格與思想的一種表現(xiàn)。小學生年紀尚小,其缺乏見識、眼界與經(jīng)歷,心智也尚未成熟,其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犯錯誤,教師不能因為學生的某些錯誤就將學生貼上“調(diào)皮” “不聽話”等標簽,而是應該傾聽學生的辯解,用和善的態(tài)度糾正學生的錯誤,通過敦敦善誘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前行,同時對待所有的學生都要一視同仁。
2.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要知道性格、生長環(huán)境等必然會影響到小學生,使其出現(xiàn)個性差異,小學的教育是集體教育,教師必須要充分認識到這種個性差異是必然存在的,要尊重這種個性差異。由于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其在接受知識能力、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行為等必然會有一定的不同,教師要承認這種不同,在對待學生時,要根據(jù)其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態(tài)度,而不能用一個標準衡量所有的學生。因此,教師要詳細地了解到每一位學生的性格、知識接受能力、優(yōu)點、缺點等,在進行班級活動時讓每一為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其作用,使學生有表現(xiàn)的機會,從而提高其自信心。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根據(jù)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教育,對于知識接受能力與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要為其制定難度合適的教學任務,在作業(yè)布置與課堂提問上也是如此,這樣可以使學生的學習壓力降低,同時可以讓學生最大程度上獲得知識。在降低了學習壓力后,學生才可以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與班級活動中來,使教師與學生之間更加和諧的相處,使班級的管理變得更加容易。
3.尊重學生的思想
尊重學生的思想也是極為重要的,其表現(xiàn)為給予學生說話的機會,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往往是教師安排好教學計劃,在講臺上滔滔不絕,而臺下一片寂靜,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使得整個課堂死氣沉沉,沒有活力,學生不僅會因此而缺少與教師交流和互動的機會,不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同時也很容易造成學生產(chǎn)生對學習與教師的厭惡和逆反心理,造成師生關系緊張。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有說話和表現(xiàn)的機會,可以自由且沒有顧忌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與意見,使得課堂更加活躍愉快。因此,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讓其自由思考并交流與討論,使學生可以在發(fā)現(xiàn)問題或者有意見時可以提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參與到學生中來,與學生展開交流和探討,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能過多的干涉,其主要目的是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給予解答,對方向錯誤的學生給予糾正并加以引導。這樣長此以往,學生會感覺到教師對其信任和尊重,變得更有信息,從而更加大膽地去思考和提出自己的看法。
4.加強教師師德建設
學生的年紀尚小,其行為與思想更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響,在學校既是教師對其的影響最大,因此學校要加強師德方面的建設,使教師成為一個良好的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定期開展師德方面的培訓與活動,要求教師參與的次數(shù)必須達到一定的數(shù)量,同時在培訓與活動結束后對其進行考核,只有考核達標的教師才可以重新回到其工作崗位。另一方面建立起獎懲與監(jiān)督制度,學生、家長、教師都可以對其他教師的行為進行監(jiān)督,并且將該監(jiān)督的詳細情況納入到年度考核的評價中,使每一位教師的善行與惡舉都會得到應有的對待,以此使教師更加注重自身的行為,使其在教學與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可以更加嚴謹,注重與學生的關系,尊重學生。
5.提高學生的自制能力與交際能力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共處不僅需要從教師方面做起,同時學生方面也是極為重要的,尊重不只是教師尊重學生,學生也要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教師。因此可以通過以下兩各方面提高學生的自制能力與交際能力,為師生間和諧共處的關系打好基礎:一是家庭方面,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在學校的表現(xiàn)情況多與家長進行交流和溝通,并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家長提供合理的建議,使家長在家庭中配合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自制能力與交際能力,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二是學校設立專門的心理輔導與咨詢機構,針對學生的逆反及其他情況為學生展開心理輔導,從思想上改變學生,同時學??梢远ㄆ陂_展有關心理健康的課程或者講座,還可以開展一些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借助這些方法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增進彼此的關系。通過這兩種方法,可以讓學生也學生尊重教師,并提高其交際能力與自制能力,更好的與教師進行交流和活動,促進師生間的和諧相處。
四、結束語
師生之間形成和諧共處的關系,不僅有利于教學活動的展開,同時也有利于班級的管理,為此小學教師要對該方面加以重視。筆者在上述的文章中提到了一些有效的策略,望各位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日常的實踐與教學中根據(jù)自身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有所借鑒,從而使尊重成為師生和諧共處的紐帶,推動小學班級管理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許金梅.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師生和諧發(fā)展[J].中國校外教育,2014(29):15.
[2]陳嵐.讓校園成為師生和諧發(fā)展的現(xiàn)代樂園[J].江蘇教育研究,2009(20):24-26.
[3]王東. 師生和諧發(fā)展的再思考[N].中國教育報,2007-09-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