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霖
四川展開了關于三國文化研學旅行的探究。三國研學項目力圖提高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認識,推進三國文化及旅游產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發(fā)展。其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研學課程設計。研學課程的設計廣含課程簡介、課程特色、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安排、課程內容、課程評估等。
2016年國家11部委聯(lián)合發(fā)出《關于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意見》,其中提出要把研學旅行納入課程之中,從而形成學生課程實踐體系。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jù)區(qū)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因此可稱其是校內教育的一種延伸方式。而實現(xiàn)研學的教學目標中,研學課程設計是核心。
研學課程設計中,最重要的是選擇、組織與安排研學旅行中的教學元素。這些研學的要素包括目標、內容、活動形式、研學方法、研學手冊、課程教具、實踐、空間、中學生特點及研學導師專長等內容。
研學課程設計需要由專業(yè)的教學和研學人員開展一系列設計開發(fā)工作,最后呈現(xiàn)出研學手冊。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更要求研學導師團隊深入調研、分析研學場地的軟硬件設施、資源,精心設計場景化教學模式。
根據(jù)實踐探究發(fā)現(xiàn),研學旅行中,知識和場景的緊密切合會發(fā)展學生的認知、技能和情感方面。其中,學生自主性、導師的引導性是相輔相成的,貫穿研學旅行的整個過程。以下以三國旅行線路為例,剖析以上兩個方面,對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中的核心加以闡釋。
1 學生自主性
在四川中學生三國文化研學課程中,學生的自主性是指學生能夠激發(fā)自主研學三國文化的興趣;比較熟悉地掌握研習三國文化的方法。而當下,教育的內容已經不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更多的是激發(fā)學生的潛力,研學學生的自主性在當下教育觀念發(fā)生重大轉折的歷史進程中十分必要。
開發(fā)學生的研學自主性,三國文化研學課程中關于理論文化知識與實地實踐的比例要合理,后者的比例應該大于前者。讓學生接收理論文化知識是輸入式學習,在此類課程內容中應該是占比較小的部分。另一部分是實地實踐,即在三國文化研學中體現(xiàn)為在三國文化景點和地域處,以研討小組或者個人查資料的方式,通過學生親身尋找文化來源和探究三國故事中的文化意義來進行研學。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學習,親自尋找文化背后故事的歷程中,是學生自己尋找方法進行自我探究、自我解答疑問的過程。如此以后,學生的體驗感增強,不僅能熟悉三國文化的細節(jié)部分,更能從內在激發(fā)研學、探索的欲望。學生的自我意識是推動學習進一步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在研學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如果學生能進行實踐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即在自我深處認識到此文化的魅力,自然會產生強烈的興趣,驅動學生積極主動地研學。
課程設計體現(xiàn)的另外一個原則就是:發(fā)掘個別學生在研學小組的領導能力,以學生帶動學生。有些學生在三國文化知識領域更勝一籌,有些學生則是在實踐研學小組中體現(xiàn)領導、實踐和組織能力。而對于以旅行為平臺,以體驗活動為方法的研學形式,課程設計方案應該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符合各學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在一定的三國文化研學框架和三國景點范圍下,鼓勵側重實踐能力的學生自行帶動小組安排行程,體驗活動方案,手工手作方案。這在三國課程設計中能激發(fā)學生團隊的力量,提高研學的質量。
以武侯祠內劉備像前的文武雙廊為例。這里體現(xiàn)了蜀國的文武將文化,其中涉及相當多的人物故事和歷史故事。若是以舊式的老師講解方法進行教學,學生的積極度不容易提起,而且在單方面接受完講解后,研學過的內容也會很快遺失。因此,研學課程在設計的時候就應該靈活改變形式,以學生的自主研學為主體,以研學手冊和研學反饋為載體。通過圖像設計,讓學生自主形成小組組長和相應角色,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研學手冊并集體完成研學展示。手冊不僅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圖片,還有 “找一找”題目等,都能調動學生的實踐欲望同時發(fā)揮優(yōu)于領導能力或其他能力的學生的長處。這進一步刺激其研學的自主性,達到相互促進的效果。
2 導師的引導性
老師的引導性原則是學生自主性原則的延伸,這點也正集中體現(xiàn)研學導師在研學過程中的主要作用。研學導師是集中于活動場地處理、與景區(qū)的協(xié)調、活動細節(jié)安排、研學安全問題考慮于一身的研學旅行線路專人導師。與傳統(tǒng)的教師最大的不同在于,參與學生研學活動的每個步驟。大到和學生在三國文化點共同研學,小到和學生一起用早餐,研學導師都如同一個朋友一樣,參與學生的整個研學活動中,成為學生的研學伙伴,做學生的研學引導者、合作者、陪伴者。
這要求研學課程設計時,總原則上要確定好研學導師作為一名參與者的定位,導師更加側重與生為友而不是決定活動。在活動中通過平等的角色定位,幫助研學導師和研學學生快速建立好良好的朋友關系,為研學導師引導學生進行研學活動做準備。
以翠云廊的研學活動為例:翠云廊里柏樹眾多,萬木相生。大部分的柏數(shù)都是三國人物的精神象征。研學課程中涉及研學導師在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三國人物形象時,可設置研學導師作為學生團隊的一份子,隨機和學生分為一組,與另外的小組進行在翠云廊中的前期資料收集、中期師生自行展示。參與其中之后,優(yōu)秀的小組組長在分配研學任務和合作時,可以安排導師做資料準備和實戰(zhàn)準備。這期間,導師完全是一個學生合作伙伴的一份子。最后在后期知識競賽時,導師退出競賽環(huán)節(jié),作為學生的支持者觀察學生在研學后的變化和進步。至此,研學導師的引導功能體現(xiàn)全面。
研學課程里應合理增加研學導師和學生在同一水平線上的交流與合作,而不是傳統(tǒng)教育的上下式。在對導師的培訓課程里可加入語言的拿捏培訓。即研學導師要減少與學生的對話中具有強迫或命令式的語言指示,減少祈使句使用和直接說出研學要求。而多加入對研學導師的親切性。這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和行動上。語言方面,導師多發(fā)問,多主動和每一位研學學生進行一對一、一對多交流。行動上,導師減少研學示范,而注重在案例上的剖析和研學方法的暗示,通過無形的行動引導學生思考,多提供學生在小組探索中的時間和空間。訓練學生的研學過程中主動尋找方法和答案、創(chuàng)新研學方式的思維。引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在實地探查中發(fā)現(xiàn)的新資源。這種資源可能來自一塊牌匾,一個自然現(xiàn)象,一尊異于平常的雕像,或者是小組研學里不爭上下的討論??偠灾蠋煵粫且粋€建議、意見的提供者。相反,課程要培訓導師利用這些資源來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的思維方法。做到此,學生的三國文化研學旅行便能幫助其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美國的教育學家布盧姆把教學的目標分為三大類: 認知、動作技能、情感。而基于研學場景的“觸景生情”,研學旅行的教學中更多是提升學生的動作和情感技能。同時我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更應該是研學課程設計研究的重要內容。
無論是校內教育還是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都是一項細致、系統(tǒng)的工程。校內教育作為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發(fā)展了多年,對于課程設計和課程研究有非常完備的方法論和各種實用的理論體系。但是研學旅行作為校內和校外教育的結合,不同于以往室內的教學,在課程設計的研究上還是有非常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比如,我們常思考“如何有效地將校內學習的知識運用到研學的場景中?”、“如何在研學的場景中,將多學科融會貫通地實際應用?”
總而言之,研學課程設計要從研學地的實際出發(fā),注重學生自主性和導師引導性的開發(fā),重點挖掘教育元素,同時充分體現(xiàn)食、住、行、旅、學等旅游要素的完整性。研學主題、研學目標、特色體驗、研學行程、研學對象、效果評估等內容缺一不可。每一步都與學生在研學中的核心素養(yǎng)環(huán)環(huán)相扣。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