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
現(xiàn)代小學語文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教學實踐中,故事因其形象性、生動性、趣味性與哲理性的特質,牢牢地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力,喚起孩子們強烈的情緒反應,豐富孩子們的情感體驗。我們嘗試巧用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根據(jù)教學內容融入故事
故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目的就是為小學生理解學習課文內容提供輔助材料,提高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體驗度,同時幫助小學生拓展知識面。充分挖掘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故事資源,將其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中的人物、事件,還能在幫助學生構建某個知識體系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生命 生命》一課的教學中,理解“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薄半m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xiàn)出無限的價值”這兩句意味深長的話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作者杏林子的背景故事:杏林子,生命只有61年。50年都在病痛的煎熬中。輪椅上的她在膝蓋上架上小木板,用兩個小指頭夾著筆寫作。在無法執(zhí)筆的情況下,她硬是憑著堅強的毅力在病中寫了四十多個劇本和許多散文、小說、傳記,被譽為“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2003年逝世。按照生前的遺愿,她把身體捐獻給了醫(yī)院,專供“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教學研究。學生被杏林子一生的感人故事深深吸引著。這時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糟蹋,好好使用、有限的生命、無限的價值”,聯(lián)系杏林子的一生來說說自己的理解。學生理解起來,不但輕松,而且透徹。巧妙地利用故事資源融入課堂教學,豐富教學內容的故事構架,拓展學生知識面,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思考和主動學習,更有利于達到預期的目標。
二、根據(jù)教學內容再現(xiàn)語文教學故事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內容本身就是故事性質的,在這種類型的課文教學中,為了滿足小學生表演能力和表演欲望比較強的特點,可以把課文中的重點情節(jié)和內容編制成一個小劇本,讓學生進行排練和表演,這樣他們通過自己的角色就可以把故事人物很好的展現(xiàn)出來,理解文中的內容和表達的情感。從而達到了相應的教學目的。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將相和》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提煉,并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變成故事中的人物,將故事中的藺相如、秦王、廉頗等人物展現(xiàn)出來。引導學生一同來讀故事、演故事,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從而豐富學生語文學習體驗,增強學生語文學習自信。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有的學生還利用課余時間收集相聲、小品等作品排練表演,甚至自編自演、現(xiàn)編現(xiàn)演。可見,只要我們能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會還給我們意想不到的精彩。
三、根據(jù)教學內容讀故事、講故事
小學語文教材選入的教學內容,除了故事性比較強以外,在編排上也很有特點,即一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選文,每個單元中的選文都是為突出某個主題服務的。那么,同一主題下,除了選文,就還有許多相關的故事內容。有效地引導學生根據(jù)單元主題讀故事、講故事,不但能延伸主題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將課內外閱讀融為一體,閱讀與展示融為一體,知識與能力同時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了讓這一做法常態(tài)化,我們有了“課前一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就是每上一節(jié)語文課前,有2~3分鐘的時間,由學生輪流上臺講故事,只要是與本單元主題有關的內容都可以講。每講完一個故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還可以進行簡單的互動。如對故事內容進行補充,針對故事內容談體會、談收獲,對講故事的技巧進行點贊等等。這樣的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勇氣,逐步克服怯弱,敢于在公開場合展示自我,同時又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很快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有時學生的課前故事還可以成為我們開課時的導入部分。例如,在執(zhí)教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課前,學生的課前故事就講了《火燒赤壁》,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故事結束后,孩子么似乎還沒有回過神來。這時,教師順勢導入:是呀,火燒赤壁,曹操大敗。這是“赤壁之戰(zhàn)”中一個有名的故事,其中還有一個有名的故事叫《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發(fā)生在《火燒赤壁》之前,曹操南下,為了抵抗曹操強大的兵力,劉備和孫權聯(lián)盟,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zhàn),于是就有了《草船借箭》這個故事,進而揭示課題。這樣課前閱讀與課堂教學就自然融匯貫通,學生的學習欲望強烈,部分學生因課前讀過《三國演義》,很想把自己的閱讀認知與他人分享。因此,整堂課上,孩子們興趣高漲,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感受深刻。
“課前一講”是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檢驗,是學生自我展示的舞臺,更是師生收獲的平臺。
四、根據(jù)教學內容創(chuàng)編故事
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對很多事情都充滿好奇和想象。故事就是生活中的影子,如果在課堂上根據(jù)課文內容中的故事空白或故事情節(jié)進行想象和延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感受不一樣的語文課堂,增強課堂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如教學《橋》這一課時,在學生充分領悟文章的表達特點后,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續(xù)寫故事。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老漢是黨支部書記,受全村人擁戴,那么他的兒子在父親的影響下,也應該是一名好黨員才對,怎么會在關鍵時刻表現(xiàn)得比所有黨員都差呢?是不是還有別的原因呢?母親在拜祭丈夫和兒子的時候,說出了事情的真相?請你展開想象,母親說什么?續(xù)寫故事。
這樣的教學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又挖掘了學生潛能, 讓學生在收獲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故事可以涉及多方面各角度的內容,凸顯了語文教學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根據(jù)教學內容融入故事、再現(xiàn)語文教學故事、讀故事、講故事、創(chuàng)編故事,既涉及了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的全過程,又提高了小學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巧用故事教學法,讓學生愛上語文學習,感受語文學習的魅力,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