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丹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知道價格變化的原因。
2.知道包裝袋上的有什么學問。
3.懂得買到不合適的東西怎么辦。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合理正常消費。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懂得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受法律保護的。
教學重點:
1.讓學生知道價格變化的原因。
2.知道包裝袋上的有什么學問。
教學難點:
1.懂得買到不合適的東西怎么辦。
2.相機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課前準備:
1.完成“社會調查記錄”。
2.幾個不同種類的包裝袋及包裝食品。
教學方法:師生互動探究、小組合作法
教學活動過程:
一、導入談話:
1.同學們,我們先來看一組圖你們最熟悉的圖片,然后說說看了這組圖片你有什么感覺?(課件出示圖片)
師小結:這類食品叫“三無”食品,無廠名、無廠址、無生產(chǎn)日期的食品就叫“三無食品”,“三無”食品多數(shù)是用有毒、有害、變質或者劣質原料制作的食品,是最不安全的食品。
2.如果想要買到健康安全的產(chǎn)品,我們就必須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板書: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3.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名聰明的消費者呢?
4.出示板書課題《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二、學習新知
(一)會變的價格(課件出示文中插圖)
1.王紅經(jīng)常和媽媽一起去購物,在購物上是個老手,今天他陪李剛去買足球,去到一個大商場,看中了一個足球,看價格,王紅馬上告訴李剛說“這球在我家對面超市才賣26元,比這兒賣得便宜5元錢呢”。(場地不同,價格不同)
2.天太冷了,張阿姨穿著厚厚的棉衣,戴上手套去逛水果市場,她一看那西瓜就說“這西瓜夏天的時候,一元錢能買5斤呢,現(xiàn)在一元才能買一斤”。(季節(jié)不同,價格不同)
3.羅奶奶和吳婆婆在菜場遇見也嘮叨著“快過年了,菜也貴了”。(供需不同,價格不同)
4.你還知道哪些價格變化的情況?給大家說一說。
(1)指名回答
(2)出示教具,請學生猜價錢。
(3)歸納總結:由于各種原因,同樣的商品會以不同的價格出售。
(4)我們在購物的時候除要了解商品的價格外,還要了解怎么才能買到合格的商品呢?
(二)包裝袋是學問多
1.你注意過商品的包裝袋、包裝盒嗎?那上面的學問可多了??纯催@些包裝會告訴我們什么?
2.除了商品的包裝,我們還可以從哪里了解到商品的質量情況呢?
(1)可以看標簽
(2)可以看說明書
3.請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包裝袋,應用剛學到的知識查看一下包裝袋上的信息都告訴我們什么?
4.吃了質量不合格的食品,我們的身體健康會受到影響。那么在選購食品時,我們尤其要注意看包裝上的什么呢?(看它含的成分、看食用方法、看生產(chǎn)廠家、看生產(chǎn)日期和保質期)
5.火眼金睛
(1)課件出示不合格包裝袋,學生找找這個包裝袋上缺少哪些說明。說一說為什么必須要有這些說明。
(2)發(fā)教具給學生,讓學生仔細查看,看看哪些商品是合格商品,哪些商品是不合格商品?
三、如果我們買到不合適的東西怎么辦
相機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法律法規(guī)。
(1)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專門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2)買到不合適的東西怎么辦?發(fā)現(xiàn)買的東西有問題,我們可以要求更換,仍無法使用的可以要求退貨;對不合格商品,我們可以直接要求退貨。
(3)作為消費者享有: 人身、財產(chǎn)安全權,知悉真實情況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依法結社權,獲得知識權,監(jiān)督批評權,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受到尊重等。
(4)公民在購買商品和服務時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得到保障的權利。商品的生產(chǎn)者和經(jīng)營者賣給公民的商品和提供給公民 的服務必須符合這一條件,否則要受到法律的懲治。
(5)法律規(guī)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的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chǎn)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
(6)人身、財產(chǎn)安全權是消費者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項權利。
(7)自主選擇權的含義:消費者在市場上選購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四、課堂總結
1.在市場經(jīng)濟中,每個公民都是消費者,每天都要進行消費活動,這就要求我們學會明明白白消費,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
2.希望同學們能把今天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當購買了假冒偽劣商品或服務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應該拿起法律武器,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合理消費,在消費權益受到侵害時,有專門的法律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時,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新課的導入。在課堂開始,我利用學生最愛吃的垃圾食品的制作過程的圖片吸引著學生,讓學生想學、愿意學,引入新課。
本課由兩個層次的內容組成:
第一層次講述“會變的價格”, 讓學生知道買東西時,可以“貨比三家”,買廉價物美的商品; 在換季時購買,那時商家清貨,買衣服很便宜。
第二層次講述“包裝袋上學問多”,我略講一些,由學生小組合作了解各種商品的包裝,買合格商品,不買“三無”食品。如果買到不合適的東西應該怎么辦?由此引導學生學法用法,大概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法律法規(guī)。
總之,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明明白白消費,不買“三無”產(chǎn)品、認真查看包裝袋、購買了假冒偽劣商品或服務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應該拿起法律武器,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