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新時代英語教學要求切實貫徹新課標“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老師站在教室前面的“一言堂”模式急需轉變。“學生走上講臺講課”有諸多優(yōu)點,很多教師都已認識到這一點,現(xiàn)在很多老師也都會采取課堂師生角色互換的教學方式。本文試從“學生講課”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角色互換教學法”的含義:什么叫“角色互換教學法”呢?顧名思義,這是一種理論聯(lián)系實際,互動式的教學相長的教學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學生做教師,教師當學生”,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一切都是圍繞學生的身心全面發(fā)展而展開的。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是學生學習的指南針,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引導作用,兩者互換,勢必能達到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姚波,2017)
2.1 《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學習過程,重視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提倡采用既強調語言學習過程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語言教學選徑和方法,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tài)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保ń逃浚?011)
2.2 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教學媒介和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注意講授方法和語言藝術,打破課堂如死水般的寂靜,使課堂活躍起來。(姚波,2017)
2.3 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碑斀袷澜绨l(fā)展迅猛,各行各業(yè)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進步,更給傳統(tǒng)的教學帶來挑戰(zhàn):學校教育不能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了,“教是為了不教”。知識的匯集、獲取和存貯,技能的獲得和改進,在科技發(fā)展的帶動下,變得“易如反掌”;而學會學習,則成為每一個個體在時代考驗面前,所能做、也必須做的一項基本的生存能力。
2.4 遵循學習科學性規(guī)律性的要求
美國教育專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學生通過聽講,能記住學習內容的5%;通過閱讀,能記住學習內容的10%;通過觀看視頻音像資料,能記住學習內容的20%;通過教師的演示,能記住學習內容的30%;通過討論,能記住學習內容的50%;通過實踐,能記住學習內容的75%;通過教授給其他人,能記住學習內容的90%。可見學習最好的方法是當小老師。(蔡肇基,2016)
合適的教學方法能使知識更好地被傳遞,學生的潛能不斷地被挖掘出來,他們對學習的信心和興趣也隨之提高??偟膩碚f,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正被“以學生為中心”及“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所取代。(陳劍虹,2017)
美國心理學家勒.溫曾有實驗表明,如果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采取專制的作風,其結果是學生表面上“守秩序”,實際上因循守舊,最后只能導致學生“接受多,探究少;模仿多,參與少;訓練多,交流少”,教學效果甚微。(鄭榕華,2006)
2.5 實施“學生講課”意義重大
課堂教學中的角色互換, 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通過各種形式的師生角色互換, 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等綜合素質,是自由、平等教育的體現(xiàn),達到教育教學的最佳效果。(姚波,2017)
師生角色互換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即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楊凌,2015)
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讓學生在學中教,在教中學,可以更好地調動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主動性,更好的掌握學習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達到“教室為了不教”的教學目的。(鄭榕華,2006)
3.1 課前:科學挑選上臺講課的學生
上臺講課的學生人員,必須經過深入調查,深思熟慮之后才能確定。首先選擇英語綜合能力強,尤其是口語表達和聽力水平較高的學生。成績好的學生有時候并不能勝任。
再者要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人選??梢赃x擇擅長本節(jié)課內容的學生來指教,因為他熟悉又擅長,講起課來能娓娓道來有話說;也可以選擇并不擅長本節(jié)課的學生來指教本課,讓學生多接觸自己不熟悉不擅長的方面,對于他們來說也不失為一種全新的感受和難忘的體驗。
3.2 課前:與講課學生多次“排練”,做好充分的上臺準備
選好課題,定好人員后,要不斷的與其進行溝通。從一開始的上課構思,到中間的課堂設計和課件制作,再到課前“逐字稿”式的上課前“排練”,都不能讓學生“一個人去戰(zhàn)斗”,老師需要不斷的跟進,并且對于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提供必要的解決辦法,對于出現(xiàn)的學生的新的構思和想法加以肯定和改進,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并讓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對于上課胸有成竹,滿懷期待。
3.3 課中: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統(tǒng)一
法國的教育界專家曾提出過一個尖銳且思考價值極大的理念,認為在新世紀,教師必須努力做到“閉嘴”,完成“教”與“導”之間的轉變,但這又是一個極為困難的事情。(張建春,2017)
讓學生講課的初衷之一就是“讓學生多說,老師少說甚至不說”。學生在講臺講課的過程中,老師要牢記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現(xiàn)在站在前面的學生是這節(jié)課的老師,所有的全力都在講課的學生手中。不是突發(fā)事件,教師最好不要開口。教師也可以適時的給予一兩次指導,不宜過多,因為課前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有了充分的預設,課堂上出現(xiàn)的任何問題都應該讓講課學生來處理,課后反思形成自己第一手的經驗和教訓。
3.4 課中:仔細觀察臺下學生的反應
學生講課,對于課堂其他的學生來講,一開始可能是新奇,新奇過后,可能就是評判。看看這個學生講的怎么樣,看看和老師講課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看看如果是自己來講這節(jié)課,會不會比這位同學處理地更好。對于上課學生備課時特別關注的環(huán)節(jié)和重點,要特別留意臺下學生的反應,以不斷的積累學生的“課堂好惡”,學生對什么話題最感興趣,學生對什么環(huán)節(jié)最為青睞等方面的實戰(zhàn)經驗。
3.5 課后:及時總結發(fā)現(xiàn)存在問題,為下一個學生提供前車之鑒
讓學生講課實施一學期以來,發(fā)現(xiàn)學生越來越會上課,越來越擅長上課,越來越樂于上課。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基于對于之前學生講課的經驗總結和教訓吸取。每次和學生排練上課時,一個問題我總是會問的,那就是“你從前面上課的同學那里學到了什么?”。有的學生觀察很仔細,說的也很透徹,但是普遍的學生只是“蜻蜓點水”,浮于表面,只看到上課的現(xiàn)象,并沒有深刻思考,這時我會提問一些帶有啟發(fā)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現(xiàn)象背后的道理。
3.6 課后:及時與上課學生溝通,記錄上課感受
課后第一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學生上課的感受,雖然上課前有很多的預設,但是真實的課堂流程走下來,學生肯定感慨頗多;及時的總結也能沉淀下來學生講課的經驗和教訓,為其下一次執(zhí)教提供精確的指導。
(作者單位:蘇州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