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玲
【摘 要】在“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的指引下,語文教學中進行“辯論元素進課堂”的嘗試,設置辯論的環(huán)節(jié),把課堂的主動權(quán)教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
【關(guān)鍵詞】辯論 辯論元素 語文課堂教學 活起來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然而,當今的語文課堂教學令人堪憂:教師授課多以“注入式”教學方式,把學生置于教學活動的被動地位,未能發(fā)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導致語文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有厭學的情緒,造成投入大收獲微的境況,這也一直困擾著語文老師。
近段時間,聽了幾節(jié)語文課,無獨有偶,這幾節(jié)課都有辯論的環(huán)節(jié),課堂氣氛高漲,學生的參與度極高。而且,這幾節(jié)課都讓學生先研討后交流,突出“研學后教”的特色。原來是在余老師的帶領(lǐng)下,進行了“辯論元素進課堂”的探討。這小小的辯論,使得語文課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變得靈動起來了如指掌!“辯論元素進課堂"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它能改變語文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聽課后,我受到很大的啟發(fā),不斷地思考著,反思著,也在自己的語文教學中進行“辯論元素進課堂”的嘗試,設置辯論的環(huán)節(jié),果如其然,學生的學習興趣濃了,課堂活起來了!
一、教給辯論知識,以辯促學。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辯論雖然不像辯論賽那樣正規(guī),但小學生這方面的知識比較貧乏,為使教學有序地進行,教給學生一些辯論的基本入門知識顯得十分必要。因此,我告訴學生:辯論開始時,先由正方任一辯手起立發(fā)言;完畢后,反方的任一辯手應立刻發(fā)言;雙方依次輪流發(fā)言,直至雙方時間用完為止。辯論時,要簡潔明了地加強本方觀點,善于根據(jù)對方的言論,機智有力地反駁對方的論點,即使在辯論中針鋒相對,也應做到態(tài)度溫和,彬彬有禮,以理服人,而不要以勢壓人互相尊重,只能針對對方的觀點和理由進行攻擊,不能人身攻擊,不能帶有輕視,貶低污辱對方的語言。當然,在辯論前,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準備,首先確定自己所持的觀點,再根據(jù)自己的觀點尋找相應的論據(jù),要重點在課文中尋找,不能脫離文本,可適當根據(jù)生活實際,以有關(guān)的事件作例證。例如,唐老師上的《窮人》這一課,課前,唐老師給予學生的指導就非常到位。這課的辯題是:桑娜應不應該收養(yǎng)西蒙的兩個孩子?正方: 桑娜應該收養(yǎng)西蒙的兩個孩子。反方:桑娜不應該收養(yǎng)西蒙的兩個孩子。同時具體說明了要求:1. 確立觀點,尋找論據(jù)。先確定自己是持反對還是贊成的觀點,然后閱讀課文,從文章中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論據(jù)。閱讀課文時,畫出文中環(huán)境、對話、心理描寫的句子,并做批注,再整理成支持自己觀點的論據(jù);2. 小組合作,梳理論據(jù)。要求辯論時,說清自己的觀點,還要注意傾聽別人的發(fā)言,并針對對方發(fā)言中的漏洞進行反駁。老師把以上的指引設計成研學案,印發(fā)給學生人手一份,學生就可以根據(jù)要求,有的放矢地做了充分的準備。課堂的辯論分三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是正反雙方闡述觀點;正反雙方反駁對方的觀點;正反雙方自由辯論。辯論的過程中,同學們儼然小辯手,重點以文中的有關(guān)句子為依據(jù),擺事實,講道理,還時不時引經(jīng)據(jù)典闡述觀點,雙方針鋒相對,跌宕起伏,引人入勝!這節(jié)課從尋找論據(jù),繼而辯論,都體現(xiàn)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教師不用分析講解,只作了適當?shù)狞c撥,同學們已經(jīng)在小組的合作中,觀點的互動中,思維的碰撞中,借助文中的環(huán)境、語言、心理的描寫,深入地理解課文了,體會窮人那勤勞善良的品質(zhì),語文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訓練,達到了學科教學的目的,并真正體現(xiàn)了“研學后教”的特色。這樣,通過辯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自覺快樂地學習,課堂自然就活起來了!
二、挖掘辯論元素,以辯促思。
辯論能學生訓練思維,發(fā)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辯論中,學生為使自己的見解言之有理,能自圓其說,就會在課堂辯論前查找資料,收集論據(jù),并進行分析、提煉、綜合、概括、推理,自然而然就能提高信息整合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這也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辯證、全面地看待問題的思維習慣。辯論的過程是言語交際訓練的過程,需要雙方思維集中,反應敏捷,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因而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辯論客觀上打破了師生問答式課堂教學局限,可在學生你來我往的平等交流中營造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更為個性內(nèi)向孤僻而平素沉默寡言的學生提供了發(fā)言的機會。
我認為語文教材中,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讓學生辯論一番的。因此,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深入教材,挖掘其中的辯論元素,抓住這種契機,充分利用。在確定辯題時,必須遵循以下原則:1. 教育性原則。根據(jù)學科的課程目標、教學目標要求,切合教學內(nèi)容,反映學科知識、學生興趣、社會熱點,有認識和教育意義;2、可辯性原則。有一定的可辯性,雙方命題在一定條件下皆以成立,即在“二元對立”狀態(tài)下產(chǎn)生。既有共識點又有爭論點,共識點指對立雙方對辯題的提議、范圍具有大體一致的理解,爭論點是指對立雙方產(chǎn)生分歧的焦點;3、對等性原則。辯題公平,在理論、事實各邏輯等方面沒有傾向性,雙方都有立論的可能性;4、適宜性原則。辯題的設置不能太難,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困難度要把握在“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程度。如《釣魚的啟示》,可以設立辯題:釣到的大鱸魚是放還是不放回湖中?《中彩那天》可能設立辯題:中彩得到的奔馳汽車是還給庫伯還是留下?《將相和》可設立辯題:藺相如是不是只憑一張嘴?……這些辯題都可以讓學生辯一辯。。
張老師上的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學會看病》,也設置了辯論的環(huán)節(jié)。辯題是:文章中的媽媽是不是個好媽媽?正方觀點:文中的媽媽是個好媽媽。反方觀點:文中的媽媽不是個好媽媽。辯論前,老師也給予適當?shù)闹笇В阂鞔_自己的觀點,抓住文中關(guān)鍵詞句,特別是母親的語言、心理活動。在辯論中,正反雙方不同的觀點發(fā)生激烈的碰撞,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的思維變得異?;钴S,唇槍舌劍。這無疑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增強了師生間、學生間的信息傳遞,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終,雙方統(tǒng)一了觀點,母親看似狠心的表現(xiàn)實則是一種愛,一種盡責的愛。母親看似“冷漠”的言行,是為了盡到做母親的責任,對孩子的未來負責,通過讓兒子學習找醫(yī)生看病,磨煉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本文從母親盡責的獨特視角,反映了母愛的廣袤深遠。通過辯論,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讓他們更深地理解了母親的愛,明確了今后應如何回報母親的愛??梢哉f,這個設計既深化了課堂教學內(nèi)容,又教會學生要感謝母親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這一節(jié)課,教師只是充當組織者,把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學生積極思考,課堂活起來了!
三、緊扣辯論元素,以辯促悟。
古代思想家墨子說過: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明實之理,處利實,失嫌疑。也就是說,辯論可明辨是非,探求真理。
在進行《走進信息時代》綜合性學生時,我按教材的要求,上了一節(jié)辯論課,辯題是:網(wǎng)絡利大還是弊大?正方的觀點是:網(wǎng)絡利大于弊;反方的觀點是:網(wǎng)絡弊大于利。同學們圍繞上網(wǎng)的利與弊,首先兩方展開自由辯論,雙方主辯手陳述自己的觀點,接著雙方自由辯論,最后正反方總結(jié)自己的觀點。辯論時,同學科根據(jù)自己平時上網(wǎng)的感受及查找的資料,從身心、學習等闡述自己的觀點,列舉全面,涉及面廣。辯論的全過程,
同學們思維活躍,滔滔不絕,爭論不休,各持其見,教室充滿熱烈的氣氛,相持了很長一段時間后,大家總結(jié)出結(jié)論:網(wǎng)絡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個窗口,是可以接觸。但網(wǎng)絡是把雙刃劍,它是面向整個社會的,自然會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不適合小學生接觸,因此,面對網(wǎng)絡,要提高自身的辨別力和抗誘惑力,無論它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我們都應當有選擇,正確利用并適度適量,讓它很好地為我們服務。這道理不是教師一味說教,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親自印證感悟所得的,我相信同學們會印象深刻,終身受益!由于這辯題貼近學生生活,學生興趣濃,參與熱情高,課堂活起來了!
學生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我們必須承認學生是課堂的主角,相信學生的能力,把課堂的主動權(quán)教給他們,充分引導學生,讓他們自己主動去探索,去掌握,他們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興趣、知識、經(jīng)驗、思維參與學習活動,并成為教學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辯論元素進課堂,讓學生進行小小的辯論就可以收到這樣的效果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把新課程理念帶進課堂,真正實現(xiàn)課堂教學新突破,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充滿生機,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有實效。
參考文獻
[1]李元授,夏松瑜,李鵬編著.辯論訓練
[2]葉秀蘭.如何讓語文課堂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