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梅
[摘 要] 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而傳承這一文明的工具是文言文,它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作為新時代的中職生,學習文言知識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不但可以了解古代先哲的智慧,還可以學習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繼承先輩的精神財富。職業(yè)中學學生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學習能力不高,對文言文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弱,針對這種現(xiàn)象,經(jīng)過多年研究思考,總結教學方法,為職業(yè)高中學生學好語文提供了一條捷徑。
[關 鍵 詞] 職業(yè)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9-0061-01
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而傳承這一文明的工具是文言文,它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作為新時代的中職生,學習一定的文言知識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他們不但可以了解古代先哲們的智慧,還可以學習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繼承先輩的精神財富。職業(yè)中學學生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學習能力不高,對文言文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弱,針對這種現(xiàn)象,筆者經(jīng)過多年研究思考,總結了以下幾點教學方法。筆者的這些方法對于初步接觸文言文的中職生來說是很有幫助的。
中職學生大多都是初中畢業(yè)、普通高中招生考試中落榜的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問題。再加上文言文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教起來費勁,學起來也難。就文言文本身而言,其具有一定的學術難度。在學習一篇文言文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古代文化素養(yǎng),既要了解一定的時代背景,又需要有豐厚的文學功底。我們的中職生文化基礎本來就很薄弱,要求掌握這些知識確實有點牽強,掌握起來相對費時費力。面對這樣的境況,我在教學中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學之路,那就是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yǎng)好文言文學習興趣,學生也就克服了文言文學習的恐懼心理,有了學習文言文的欲望,有了這種探索欲,他們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一樣,在文言文的海洋里不斷探索、不斷進取。那么,如何培養(yǎng)他們的文言文學習興趣呢?在教學中筆者探索出了以下方法。
一、培養(yǎng)國學興趣,儲備厚實的文化知識
我們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傳承這一文明的是語言,即文言文。如何學好文言文,掌握一定的國學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國學里面的一些經(jīng)典人物故事都很有趣。首先,以學生自學為主,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作用。在課前先布置任務,讓學生自己預習本課,找相關知識,可以通過網(wǎng)絡等方式。這樣他們對于文章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課堂上,我會利用電子白板展示一些與文章有關的有趣的小動畫或者成語故事。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接受能力相對提高。課下再布置學生閱讀文言文,可以先從古代的半文言小說讀起(如《三國演義》),逐步過渡到閱讀文言文。
二、授之以漁,教給古文翻譯的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以翻譯的方法,這是在學習文言文方面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只有正確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才能真正讀懂文章,理解中心思想,并做到學以致用,因此,必須具備“古文今譯”的方法。這是開啟文言文學習的鑰匙。那么怎么翻譯一篇文言文呢?除了具備一定的文學底蘊和文學功底以外,在翻譯時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信。原文中的一些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物名、職稱、器具等,可照寫不誤。這些也就是要遵循原文,保留意思不變,因為在演變過程中這些幾乎變化不大。在翻譯時不改變原文意思,也不要隨意增減原文意思。
2.達。在翻譯文言文時,我們還要做到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譯文要通曉明白,給讀者一種一目了然的感覺。
3.雅。在翻譯文章時,我們還要做到譯文優(yōu)雅得體,在翻譯文章時,要把文言文翻譯得很精彩,讓人讀來感覺韻味獨特。
學習這些翻譯方法,需要反復練習,多次實戰(zhàn)演練,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職生更應該勤勤懇懇,一步一個腳印。
三、歸納整理,自結自測
在學習完一個單元的文言文以后,筆者常常指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本單元所學知識點,包括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還可以通過做一些單元自測題來檢測自己的掌握程度,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針對性訓練。沿著這一方法學習文言文,往往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中職學生學習文言文,切不可急功近利,也不要好高騖遠,而應該針對其自身特點,不斷探索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思路與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讓職業(yè)高中的學生在步入社會后,成為既有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又有文學修養(yǎng)和豐富情感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珮瑤.初中文言文語法教學困境和對策[D].河南師范大學,2014.
[2]沈志堅.中學語文語法教學的淡化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2.
[3]楊亞平.關于中學語法教學的思考與探討[D].云南師范大學,2005.